(单词翻译:单击)
《名人传记》之我是李小龙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 to hi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mportance,because his films changed the world.
对他在文化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都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他的电影已经改变了世界。
You got the job on The Green Hornet,where you played Kato, the chauffeur,mainly because youre the only Chinese-looking guy who could pronounce the name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 Britt Reid.
你在《青蜂侠》里扮演司机加藤,主要是因为你是唯一一个名字跟布里特·雷德谐音的亚洲脸男子。
I made that as a joke, of course.And it's a heck of a name, man.Every time I said it at that time,I was super conscious.
你说笑了,那个名字很棒。那时候我一说起这个名字就想到我自己的名字
Mr Reid's residence.As a kid, we watched Green Hornet for him.We could care less about Green Hornet.
这是雷德先生家,小时候我们都是为了他看《青蜂侠》,我们对青蜂侠一点都没有兴趣。
He had a fly car, I'll give him props for the car,but Kato was incredible.Everybody in the neighbourhood was fighting to be Bruce Lee,not the Green Hornet.
他有个飞车,我只会觉得车不错,但加藤简直不可思议。周围的人个个争着要当李小龙,而不是青蜂侠。
A lot of stunt guys didn't know how to react.You do the old John Wayne,you throw a punch and the guy goes down.With him,it's boom, boom, boom, boom,lightning fast.
《青蜂侠》里的很多特技演员碰到李小龙都不知所措。如果是打约翰·韦恩的话,你打一拳他就会趴下,但跟李小龙,你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出了好几招,像闪电一样。
There's a shot of Bruce and he's doing a kick,and his thigh, his inner thigh, is flat against his chest.And we would just look at that kick like,"Are you kidding me?""Look how incredible this guy can kick."
有一幕是布鲁斯踢飞腿,他的大腿内侧贴着他的胸口。我当时就愣住了,想这不是开玩笑吧,这人太能踢了。
I think about what my dad said about his first foray into Hollywood.There were all these seasoned actors doing their thing,and he felt like the only robot in the room.Thats something I can really relate to in my life, back when I was acting,and I was trying so hard to impress the right people.
我想起我爸爸说起他第一次进军好莱坞,那些有经验的演员都在卖力表演,只有他像个机器人似的。这点我也深有感触,以前我演戏的时候我竭力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李小龙的功夫人生-露脸,从半岁开始 19
读书习武两不误(1)new
爱迪生技术学校其实相当于大学的预科班,专门为一些还不能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提供服务。三年后,他拿到了爱迪生学校签发的毕业证书,升入了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至于李小龙为什么选择就业面狭窄的哲学专业而不是实用性强的其他专业,令很多人费解。李小龙自己这样解释:“我童年时的好勇斗狠让我来到美国后总会问自己许多问题,比如说胜利了又怎样?为什么人们会把荣誉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人生到底为了什么呢?是不是就是为着光荣而生存?基于这些问题,又加上我的导师跟我说只有学哲学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就选择了哲学。”另外,和李小龙从小就练太极拳也有关系,太极的道家思想让李小龙很着迷。可以说,功夫就是李小龙的主业,更是他一生的事业。试想一下,如果李小龙没有读哲学专业,那么他就不会有后来的武学成就。
在爱迪生技术学校学习期间,李小龙一直坚持练习从香港学来的功夫,他一面刻苦读书,一面学武。在西雅图的住地,他绑了一个木桩,用来练习拳脚。李小龙入校没多久,因为自己的活跃和好出风头,也因为他舞技和武术,慢慢地就被人所熟知,但是真正让他扬名的还是武术。在一次校庆典礼上,李小龙曾当众表演咏春拳。这是他在美国首次公开表演武术,他自己也非常看重,结果他精彩的表演得到了所有人的热情喝彩。在当地人眼里,中国的传统功夫都是很神秘的,李小龙的武术表演让很多人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魅力。同时也让李小龙结识了一个叫杰西·格鲁夫的美国朋友。黑人杰西·格鲁夫一开始看到李小龙在学校大出风头,是找上门来要和李小龙一较高低的,他身高2米,体重220磅,而且他在美国空军服役期间还夺得过“全美空军拳击赛重量级冠军”的称号。
较量之前,所有身边的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比试。双方从表面上看力量对比太悬殊了。杰西·格鲁夫也根本没把李小龙放在眼里,他只是想轻而易举击打对方,但在他的几个连续进攻被李小龙化解之后,他才发现面前的这个人不能小觑,才开始认真起来。但是没几个回合,李小龙便将这位彪悍的对手摔倒。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就在台下观众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纷纷高声喝彩的时候,这个黑人拳击高手却心里暗自惊服,他决定要要向这位中国功夫高手学习功夫!李小龙从此与杰西·格鲁夫亦师亦友,一起研习武术。李小龙从此名声更大了,登门求教的人越来越多。
李小龙在这些人中结识了一个对他后来武术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美籍日本人木村武之。木村和李小龙的友谊是以功夫为纽带的,他们认识那年,木村35岁,而李小龙才19岁,他们因为共同对功夫的爱好而成为忘年交。木村是个日本柔道的爱好者,而且已经有了不小的成绩。但他见识了李小龙的功夫后,并决定放弃自己喜爱的柔道,而跟李小龙学习咏春拳。或许由于他们都是亚洲人,在美国都有受歧视的经历,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走近,彼此尊重,成为至交。木村武之后来回忆到:“即使李小龙当时那么年轻,却已经是个首领人物。他有一种特殊气质,他一进屋,每个人就会自然地注视他。”李小龙也曾说:“不管我学得多棒,木村总在我之上,我应该尊重他。”
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后,李小龙的空间似乎更大了,在他身边一直就有不少的武术爱好者跟随。他于是组建了一个“中国功夫队”,经常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训练和表演,获得了师生们的极大关注。和在香港一样,在当地,李小龙也名声远扬,但是这次确实好的名声,因为功夫,李小龙成了华盛顿州立大学不折不扣的名人。这也让远在中国的父母大为宽慰。
在大学期间,李小龙始终坚持练功不辍,力求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达到更高的境界。他还兼容并蓄,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他还练习使用长棍、短棍和双截棍等各种武器的功夫,并研习气功和硬功。他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国拳等技击术的优点和特长,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拳术。他也开始有意识地将哲学与武术结合起来,他将自己的感悟写进文章中。他大学期间的写的一篇名为《悟》的文章中就有他的这种思考:“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好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而由实证中得到结论。必须顺其自然,好像花朵一样,由摆脱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