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本栏目可作为旨在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技巧讲解及丰富多元的实战练习帮助学习者进一步提高交替传译能力。具有以下主要特点:技能全面,解析详尽:系统涵盖交替传译各项技能,并对每一项技能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包括相关理论解释、举例说明、训练诀窍推介;话题广泛,时效性强:涉及国际、国内各类最新话题,且各话题与相关口译技能有机结合;语料真实,力求多样:语料多取自各类讲话材料,符合口译文本特点;录音材料则由不同国家、不同语音的人士录制。
听力材料译本:
香港行政长官在博鳌亚洲论坛午餐会致辞
(以下是行政长官曾荫权 2008 年 4 月 12 日在博鳌亚洲论坛 2008 年年会的午餐会上的致辞)各位嘉宾,各位先生、女士:
感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在可持续发展和今年年会“绿色亚洲”的主题下,与各位谈谈香港的未来。
如果叫世界各地的人形容香港,相信很多人都会说,香港是个水泥丛林──挤迫喧闹、高厦林立、夜色璀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比月光更为耀目。而事实却不完全是这样的,这些只是香港给人的片面印象,也是广告界和新闻界喜欢描绘的香港的一面。
香港的森林远多于混凝土。香港面积 1,100 平方公里,其中大约四成是受保护的郊野公园,而由于香港地势多山,另有三成土地属于不能兴建的乡郊和绿化地带,或者是低密度乡村发展区。因此,在旅游册子所见的金色玻璃幕墙和闪耀夺目的广告牌背后,香港其实还有大片广阔的绿野园林。
基于实际需要和设计使然,香港是一个往高空发展的大都会,背后却也不乏绿树林荫的青葱郊野地。香港大多数市民住在高楼大厦,没有偌大的花园房舍。我们理解、接受,也适应这个高密度的居住环境。许多人更是乐在其中。
但居住在高楼大厦的同时,我们必须让所有人都享受郊野公园的广阔、宁静和绿化环境。香港人极力保护这些可供所有市民游玩享用的专设绿化地区。这也正好说明,为什么香港过去十年共计种植了 2,000 万棵树之多。正因我们广植林木,香港才可以维持过去 40 年那种既高密度、又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广植林木以外,我们也集中发展新市镇。新市镇散布香港各区,类似卫星城市,人口由15 万至 50 多万不等。香港近半数人口住在新市镇,这些自供自给的社区与主要商业区之间,以快捷高效的铁路运输系统接相连,同时辅以巴士、的士、渡轮等各式公共交通工具。在港岛区,我们甚至还有早于 20 世纪初开始行驶的电车,每星期载客高达 150 多万人次。
难怪香港每日 1,200 万载客人次之中,公共运输高占九成以上。由于公共运输服务完善,本港市民的私家车拥有率在发达经济体中属排名最低之列──每 1,000 名居民只有 80 辆私家车,而新加坡则有 180 辆,英国 550 辆,美国 840 辆。
这大致说明为什么与世界其他主要城市相比,香港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2005 年,本港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人均 6.5 公吨,而美国为 24 公吨,英国和日本 11 公吨,新加坡 9 公吨。
香港城市面貌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蜕变过程,正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好例子,因为其中展现了有效运用土地、运输基建、政府收入、能源和人才等重要资源的理想成果。
可持续发展不单涉及善用土地兴建楼房供市民居住的问题,也关乎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需要的问题,关乎改变政策和思维方式,关乎取舍抉择的问题。简而言之,这是关乎生存的问题。
过去 30 年,我们透过刚才提及的方法,让香港建立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贸易转口港的美誉,但要在未来十年稳占顶尖国际金融中心榜上一席位置,同样的方法却未必同样奏效。
适合香港的方法,未必适合其他地方。要持续发展,必须适合本身的独特情况,即尽用既有的条件发挥所长。此外,那些发展必须是社会和经济所能应付的。
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需要不时作出评估和调整。“持续”一词有许多含意:支撑、持续不息、连续不断、坚持不放、确认或坚信事物真实有效等。
对于香港这个规模小而外向型的经济体,要在全球化环境中竞逐人才、投资和联系,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了刚才提到的“持续”的的所有含意。
香港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九成以上。因此,香港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继续为全世界、为国家和香港市民不断增加服务价值。
1997 年,香港回归成为中国重要而特别的一员。内地与香港经济唇齿相依,合作关系日益紧密,为彼此缔造互利双赢。与此同时,我们维持亚洲国际都会的独特身份和种种优势──独立的司法制度、不受干预的新闻自由、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府、简单低廉的税率、货物与资金的自由流通等。
就是这些因素数十年来吸引了无数跨国企业来港,合力为香港建造那令人赞叹的空中轮廓。不过,这一切是否足以吸引跨国企业在未来 10 年、20 年、30 年继续来港?又是否足以吸引有意开拓世界市场的内地大型企业来港?
我的答案是“否”,并不足够。我们必须下更多工夫。我今天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会努力做更多努力。
优化环境是我首要的施政纲领。要争取优秀人才,要留住本地培养的人力资源,要开拓香港的服务行业,提供清洁绿化的生活环境尤为关键。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对香港至为重要,因为我们将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工作人口减少、纳税人数减少、生产力下降,未来却会有更多人期待继续享有高水平的医疗护理和公共服务。因此,我们有需要吸纳内地和海外的“年青新血液”来港,以维持香港的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近年,我们调整了入境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和外地学生来港,并希望他们定居香港。我们当然明白,香港必须给予他们优质的生活环境,才能够促使他们决意留下来。
让我先谈谈空气质量问题。要让香港和邻近珠江三角地区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多下工夫改善空气质量。从 1990 至 2006 年间,我们把四项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的悬浮粒子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减少排放量由 32%至 53%不等。采用最佳的欧盟和加利福尼亚州汽车排放规管办法,也有助减低道路空气污染物的平均浓度。
虽然取得以上的减排成果,香港的能见度近年却仍然转坏,这主要是受到整个珠江三角地区发电厂、工厂和汽车排放造成的光化烟雾笼罩所致。
这正好说明空气污染并无地域界限。我们察觉到造成这些污染的珠三角区工厂,许多都由香港人拥有。我们也是责无旁贷的。因此,我们为香港工业界提供财务和技术支援,协助他们提升和更新生产技术,以达至高效益低污染的生产目标。
我们也与广东省当局紧密合作,推行地区空气质量计划以对付污染问题。我们为刚才提及的四种污染物订立严格的减排目标,以期合力在 2010 年把排放量减少 20%至 55%(以 1997年为基线)。
粤港两地在经济上已发挥示范作用,协助国家设计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我们的共同愿景,就是要成为中国最清洁、最绿化的地区。我们更希望可以为国家起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进一步推动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说回香港的情况:我们正从多个方面优化环境。
发电厂是本地排放的最大来源──自 1997 年起,我们已经禁止兴建新的燃煤发电厂,选择用更清洁的天然气发电。我们订立了电力公司的排放上限。此外,我们把电力公司的回报率与他们的环保表现挂钩,使用再生能源的发电设施将享有较高回报率。换句话说,电力公司未来可享的盈利,将取决于他们运作的洁净程度。
我们也与市民大众合力节省能源。这有助于缓解空气污染情况,减低温室气体排放。我们正着手立法强制执行能源效益标签计划,第一期实施范围将涵盖空气调节机、冰箱和紧凑型萤光灯。
我们也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以减低运输和工业操作所产生的废气,包括实施欧盟汽车废气排放和燃料标准;把所有欧盟前期柴油车辆改装为设有减排装置的车辆;向车主发放一次性补助金,用以把旧柴油车辆更换为欧盟四期车辆;给予购置环保私家车的车主税务优惠;给予购置欧盟五期标准商用车辆的车主汽车登记税减免;以及强制商业活动使用超低硫柴油。
展望未来,我们正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指引,检讨香港的空气质量指标。检讨完成后,我们会制定整体的长远行动计划,务求达到新的空气质量指标。
另一个有助净化空气和改善生活环境的方法,就是进行绿化,这也是碳封存的一个重要方式。正如我先前说过,过去十年,我们已种植超过 2,000 万棵树,还将种植更多。绿化工程在市区各处持续推行,我们也打算在市区和工业区推行绿化屋顶措施,在水泥之中建设森林。我们也积极推动可持续建筑。自 2005 年以来,所有公共工程都已尽量采用能源效益设置和再生能源技术。新建的政府建筑物须按照《建筑物能源守则》设计。采用新措施后,我们每年可节省约 1,000 万度电,相等于大约 7,000 公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我们也正在积极推广使用循环再用材料。过去六年,公共工程共采用了约 100 万公吨的循环再造材料。
在国际舞台上,香港也尽一分力对付气候变化问题。举例来说,我们承诺在 2005 至 2030年间,把本港的能源密度减少 25%,以符合亚太经合组织的新近协定。此外,我们也在 2007年 10 月加入 C40 城市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伦敦、东京、纽约、北京、上海和悉尼等城市,也是小组成员。我们期望与这些城市及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建设性的交流合作,共同应付气候变化这个全球问题。
除了实施各项环保和绿化措施外,我们也知道市民期望政府多保护建筑文物和古迹,以保护和活化富有香港特色的社区景致。举例来说,我们正提供政府拥有的历史建筑物,供非营利组织修改作其他用途。与其让这些建筑物闲置或拆毁,不如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这样,我们不但可以协助团体推行本身的工作,也可以为这些建筑物座落地增添活泼的城市新风貌。换句话说,我们是采用崭新方式保存这些建筑物的实用价值。
各位嘉宾,香港已发展成为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都会。我们也知道亚洲许多城市都越来越开放发达,更有竞争力。随着中国继续对外开放、改革其庞大的市场,相信各地竞逐人才的情况会更加激烈。
香港拥有卓越的营商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无可媲美的潜力。低廉的税率、一流的基建设施、通达全球的网络、优秀的人力资源,这些都是香港一直赖以成功的要素。
不过,这一切并不足以保证我们可以续写繁荣。香港市民和居住在这里的人都对这地方抱有更高期望,特别是生活质量方面。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至今有着一种共生的关系,两者相互依赖,也相互支持。
环境保护不再是从外国输入或强加于亚洲国家和城市的议题。不论是香港这样的城市,还是珠江三角洲这类更大的经济体,环境保护是保持繁荣兴旺的成功要素。香港致力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得以在清洁、绿化、创意和开放的环境继续创富兴民,维持其亚洲国际都会的美誉。
多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