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本栏目可作为旨在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技巧讲解及丰富多元的实战练习帮助学习者进一步提高交替传译能力。具有以下主要特点:技能全面,解析详尽:系统涵盖交替传译各项技能,并对每一项技能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包括相关理论解释、举例说明、训练诀窍推介;话题广泛,时效性强:涉及国际、国内各类最新话题,且各话题与相关口译技能有机结合;语料真实,力求多样:语料多取自各类讲话材料,符合口译文本特点;录音材料则由不同国家、不同语音的人士录制。
听力材料译本:
从保护主义到贸易自由化
在美国历史上,常常出现推动美国向着保护主义的方向发展的强大力量,即利用关税或限额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建国初期的政治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就曾主张利用保护性关税来鼓励美国工业的发展,他的建议大体上被采纳了。在整个 19 世纪,美国的贸易政策都取决于对国内政治利益的考虑,例如扩大棉花等重要商品的出口。
1930 年,政府通过了“斯莫特−霍利关税法”,美国的保护主义达到了顶峰。这项关税法加剧了大萧条的冲击作用,使美国的关税骤然增加,并立即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击,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
1934 年以来,美国大萧条的经历直接影响了其贸易政策的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主张贸易自由化。许多美国领导人认为,保持盟国内部的稳定、维持同盟国对美国的忠诚度,都要依靠经济复苏。然而,美国的援助对经济复苏固然重要,这些国家的产品仍需要出口市场,尤其是巨大的美国市场,才能重新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实现经济的发展。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务卿科迪尔·赫尔就看清了这种关系。他支持《1934 年贸易协议法》,这项法律为美国关税的削减提供了基本的立法依据。他写道:
“一个国家只有获得与别国进行贸易来往的合理机会,才能把生产提高到保持国泰民安的水平。因此贸易协议计划所体现的原则乃是和平大厦必不可少的基石。”
《1934 年互惠贸易法》授权总统与各国开展关于贸易协议的谈判,并且大幅度降低了这些国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的关税,以换取这些国家在对待美国的出口产品时采取同样的让步政策。
美国支持贸易自由化的立场对创立《关贸总协定》(GATT)起到了推动作用。所谓《关贸总协定》是一套关税和贸易制度的国际规范,1947 年由 23 个国家签署,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有 90 多个国家参加。《关贸总协定》除了制定国际贸易的行为规范以外,还发起了好几轮多边贸易谈判。每轮谈判都有美国参加,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