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双语阅读 > 名著小说 > 悉达多 > 正文
名著精读:《悉达多》-婆罗门之子(2)
日期:2009-12-25 17:42

(单词翻译:单击)

名著阅读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最美丽的“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的双足宛如鲜花,他的灵魂成长,终得正果,

浪迹天涯的疲惫洗去他的罪恶,那么,流浪去吧!

---《婆罗门书》


引子:

他举止美雅,为所有的人所爱,使所有的人快乐,而他的心中却没有快乐。梦境和不安宁的思绪从流动的河水,从夜晚闪烁的群星,从太阳的光芒中不断向他袭来。


But more than all the others he was loved by Govinda, his friend, the son of a Brahman. He loved Siddhartha's eye and sweet voice, he loved his walk and the perfect decency of his movements, he loved everything Siddhartha did and said and what he loved most was his spirit, his transcendent, fiery thoughts, his ardent will, his high calling. Govinda knew: he would not become a common Brahman, not a lazy official in charge of offerings; not a greedy merchant with magic spells; not a vain, vacuous speaker; not a mean, deceitful priest; and also not a decent, stupid sheep in the herd of the many. No, and he, Govinda, as well did not want to become one of those, not one of those tens of thousands of Brahmans. He wanted to follow Siddhartha, the beloved, the splendid. And in days to come, when Siddhartha would become a god, when he would join the glorious, then Govinda wanted to follow him as his friend, his companion, his servant, his spear-carrier, his shadow.

他的朋友侨文达,另一位婆罗门之子,对他的敬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人。他爱悉达多的眼光与和蔼的嗓音;他爱他走路的姿态与行动的完美文雅;他爱悉达多的一切所言所行,然而他最爱他的精神、他那高尚而热切的思想、他炽热的意志和崇高的使命。侨文达知道,悉达多决不会成为一个平庸的婆罗门,一个懒惰的献祭官,一个贪婪的咒语贩子,一个傲慢无知的雄辩家,或仅仅是羊群中愚蠢善良的一员。而他,侨文达,也不想成为任何一类这样的人,不想成为成千上万庸庸碌碌的婆罗门中的一个。他要追随人所爱戴的杰出的悉达多。如果悉达多将会成为一位神,如果他将进入大光明界,那么侨文达将要跟从他,作为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他的仆人、他的卫士和他的影子。

Siddhartha was thus loved by everyone. He was a source of joy for everybody, he was a delight for them all.

就这样,所有的人都热爱着悉达多,而他也使所有的人喜悦和快乐。

But he, Siddhartha, was not a source of joy for himself, he found no delight in himself. Walking the rosy paths of the fig tree garden, sitting in the bluish shade of the grove of contemplation, washing his limbs daily in the bath of repentance, sacrificing in the dim shade of the mango forest, his gestures of perfect decency, everyone's love and joy, he still lacked all joy in his heart. Dreams and restless thoughts came into his mind, flowing from the water of the river, sparkling from the stars of the night, melting from the beams of the sun, dreams came to him and a restlessness of the soul, fuming from the sacrifices, breathing forth from the verses of the Rig-Veda, being infused into him, drop by drop, from the teachings of the old Brahmans.

但是悉达多却无法令自己喜悦快乐,他漫步在无花果园中的玫瑰小径,在林中蓝黝黝的树荫下静思,每日在赎罪池中洗浴自己的肢体,在芒果林的浓荫深处参加祭礼,他举止美雅,为所有的人所爱,使所有的人快乐,而他的心中却没有快乐。梦境和不安宁的思绪从流动的河水,从夜晚闪烁的群星,从太阳的光芒中不断向他袭来。迷惑与灵魂的躁动随着祭祀的烟火升起,在《梨具吠陀》的诗句中迷漫,在婆罗门长者的教义中骚动。

词汇释义

1.decency['di:snsi] n. 得体, 礼貌,体面(复数)decencies:礼仪,行为规范

His essential decency makes it impossible to dislike him.
他十分正派, 使人不能不喜欢他.

2.transcendent adj. 卓越的 n. 卓越的人

3.fiery adj. 火的,炽热的, 热烈的, 暴躁的,火红的

She gave vent to her indignation in a fiery speech.
她在一篇激烈的演说中发泄怒气。

4.ardent adj. 热心的, 激烈的, 热情的

She was ardent in her admiration of the artist.
她非常倾慕那位艺术家。

5.vacuous adj. 空的, 发呆的, 心灵空虚的

A vacuous comment.
空洞的评价

6.herd n. 兽群,人群,牧人 vt. 群集,使...成群,放牧 vi. 聚在一起

The children came galumphing into the house like a herd of elephants.
孩子们像一群大象一样乱哄哄地闯进房子里.

7.bluish adj. 带蓝色的

8.contemplation n. 注视,沉思,打算

Each morning the priest spent an hour in quiet contemplation.
每天早晨神父静静地沉思一小时。

9.repentance n. 后悔, 悔改

Sudden friendship, sure repentance.
仓促结友谊, 肯定悔莫及。

10.restlessness['restlisnis] n. 辗转不安,烦躁不安,不安定

He was seized with a restlessness he could not account for.
他突然感到一阵莫明其妙的不安情绪。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7.2-1962.8.9)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从他的最初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主要生平及创作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与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简介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精彩书评

一个人,在路上


不许结伴而行,务必独自游历教化。以个体的自我面对向他一人展开的世界,体验、亲证、自律、实践。一个人,在路上。汝当自依。
    
佛陀的一生中,有过几次让后人颇费心思的转折:
    
为什么要抛弃他现成给定的富足生活与王位继承权而出家过流浪者的生活?
    
为什么在他的禅定修养已达到很高造诣而不得不令其师事的两位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禅定家惊讶并打算立他为思想继承人时,他却离开了他们?

为什么在他已与苦行对峙了长达六到十年而品尝了一般苦行者都未能做到的一切肉体磨难之苦并使得周遭人都满怀敬佩之情如圣人般看待他时,他却放弃了这甚至是唾手可得的名誉而离开了苦行林?
    
为什么在他于毕钵罗树下(这棵树后来被称为菩提)趺坐成道后实际已是全国最具境界的哲悟家而还要徒步跋涉到几百里外的异地去传教呢?
    
为什么在他已然拥有了近千名弟子后却不满足于平平静静做导师的生涯而还要坚持一个人独行游历教化呢?
    
为什么与婆罗门的对峙与征服,对提婆达多叛逆的粉碎,九横大难之后,在他八十岁高龄时,在释迦族灭亡后,他还会从婆吒百村渡恒河并选定他的故乡作为他最后传教的方向呢?
    
为什么,他能不顾恶疾缠身在弟子劝他休息时还要侧卧于沙罗双树间支撑着为前来寻访的沙门说法并以此作为自己临终的方式呢?
    
我总是怀着一种知识的渴望。一年又一年。发现在万事万物的本质中,有些东西不能称为“学习”。惟有一种知识,那是无所不在的,在你里面,在我里面,在一切生物里面??????对这种知识而言,它的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有学问的人,莫过于学问。
    
从别人的讲道中是无法求得解脱的。远离所有的教条与导师――哪怕他是众望所归的救世者,哪怕他是另一个灵魂中的自我。像一个刚出世的婴儿,此外他什么也不是,此外,什么也没有。
    
再没有人像他那么孤独了。他不再是个贵族,不属于任何职工组织,不是个寻求职工保障而在其中享受其生命与语言的工匠,不是个婆罗门,不是个属于沙门社会的苦行僧,甚至连深山中最与世隔绝的隐士,也不是一个人孤孤独独的,他还是属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阶级。迦文达做了和尚,于是成千个和尚都成了他的兄弟,他们穿着同样的僧袍,享受着同样的信仰,说着同样的话。而他,悉达多,他属于哪里?他分享谁的生命?他说谁的语言?
    
他一无所有,却得到了:悉达多,他自己。
    
当所有的语言已无法承载他的思想时,悉达多请求旧友吻他的额头,那一瞬间,迦文达在悉达多的面孔上看到的是一长串川流不息成百上千的面孔,出现、消失、更新;一条濒死的鱼的面孔,一个初生婴儿的面孔,一个谋杀者杀人与被处决的两种面孔,男人与女人赤裸的身体,横卧的尸体和许多动物的头――全都纠缠在爱、恨、毁灭、再生的关系里,既静止又流动,铺开在一层玻璃般的薄冰或水的面具上面――那是悉达多的脸,那脸上是只有俯瞰与亲历了这一切的人才有的半优雅半嘲弄的微笑。
  

引自豆瓣 原帖地址:http://www.douban.com/review/2157221/

分享到
重点单词
  • groven. 小树林,果树园
  • companionn. 同伴,同事,成对物品之一,(船的)甲板间扶梯(或扶
  • vacuousadj. 空的,发呆的,心灵空虚的
  • sparklingadj. 闪闪发光的,闪烁的;起泡沫的 v. 闪耀;发出
  • decencyn. 得体,礼貌,体面 (复数)decencies:礼仪
  • restlessnessn. 坐立不安;不安定
  • impossibleadj. 不可能的,做不到的 adj. 无法忍受的
  • sourcen. 发源地,来源,原始资料
  • essentialn. 要素,要点 adj. 必要的,重要的,本质的
  • vainadj. 徒劳的,无效的,自负的,虚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