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 棉花 B. 羊毛 C. 塑料 D. 天然橡胶
【答案】 C
【解析】棉花属于天然纤维,不是合成材料;羊毛是天然材料,非人工合成;塑料是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橡胶是天然存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非人工合成。
【点评】 此题是对合成材料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能对合成材料的范围有明确的认识。
3.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 氮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稀有气体
【答案】A
【解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点评】 本题很简单,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
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 B.称量固体 C.过滤 D.滴加液体
【答案】 A
【解析】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故A操作正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注意“左物右码”的原则,不可把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故B操作错误;过滤实验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图中没用玻璃棒引流,漏斗尖端没有紧靠接受的烧杯,故C操作错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悬空垂直,并且不得插入试管内,所以不应接触试管壁,故D操作错误。
【点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学会化学的基础。
5.南京市即将正式发布PM2.5检测数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情况通常不可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的是( )
A. 焚烧秸秆 B. 汽车尾气 C. 燃烧煤气 D. 光合作用
【答案】 D
【解析】燃烧秸秆会产生烟尘等,会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汽车尾气中含有燃料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烟尘等,会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煤气燃烧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烟尘等,会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此过程中没有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不会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
【点评】 环境保护问题是中考的热点之一,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的空气污染来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2 B. ﹣1 C. 0 D. +1
【答案】 C
【解析】 根据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来分析;氧气为单质,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点评】 解答本题要理解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但是代数和为零。
7.某同学测得一些物质的pH如图所示,其中显碱性的是( )
A. 苹果汁 B. 汽水 C. 酱油 D. 洗发水
【答案】 D
【解析】苹果汁的pH为3,小于7,显酸性;汽水的pH为4,小于7,显酸性;酱油的pH为5,小于7,显酸性;洗发水的pH为12,大于7,显碱性。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8.人体缺少必需的微量元素会影响健康,贫血通常需要补充的元素是( )
A. 钙 B. 铁 C. 氟 D. 碘
【答案】 B
【解析】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且钙属于常量元素;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所以贫血通常需要补充铁元素;氟能防治龋齿,缺乏易患龋齿;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和呆小症。
【点评】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掌握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蒸馏水 B. 汞 C. 氯化钠 D. 金刚石
【答案】 A
【解析】蒸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金刚石属于非金属固体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点评】 要熟记常见物质的构成微粒,知道是由分子构成还是由原子构成,还是离子构成。
10.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 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 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答案】 B
【解析】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者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损坏电器、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能有效保护书籍;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
【点评】 “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解题时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事故的防护措施等。
11.铈是一种稀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符号为Ce B.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相对原子质量140.1g D. 原子核内中子数位58
【答案】A
【解析】 根据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及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解答。根据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铈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e;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金”字旁;因此铈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因此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40.1;根据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铈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58。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信息的理解与在解题中应用的能力。
12.臭氧水是臭氧(O3)溶入水中制成的,能脱色去臭,还是很好地杀虫、杀菌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臭氧是单质 B. 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
C. 臭氧水是氧化物 D. 臭氧水是混合物
【答案】C
【解析】臭氧(O3)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由臭氧(O3)化学式可知,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根据题意,臭氧水是臭氧(O3)溶入水中制成的,含有臭氧、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是纯净物,故不属于氧化物;臭氧水是臭氧(O3)溶入水中制成的,含有臭氧、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新信息获取、处理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掌握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特征、化学式的含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 Ba2+,Cu2+,OH﹣ B. Na+,Cl﹣,SO42﹣ C. Na+,H+,CO32﹣ D. Fe3+,Cl﹣,NO3﹣
【答案】 B
【解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Cu2+、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Na+、Cl﹣、SO42﹣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H+、CO3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Fe3+、Cl﹣、NO3﹣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但Fe3+的水溶液呈黄色。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4.有X、Y、Z三种金属,只有Y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如果把X放入Z的酸盐溶液中,X表面有Z析出.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 Y、X、Z B. Z、X、Y C. Y、Z、X D. X、Z、Y
【答案】D
【解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Y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其性质稳定。Y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Y的活动性最弱;X放入Z的酸盐溶液中,X表面有Z析出,说明X>Z,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X、Z、Y。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解答时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进行分析。
15.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A. 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相交
B. 在60℃时,KNO3的饱和溶液105g加入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
C. 在20℃时,NaCl和KNO3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 从含有少量NaCl的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 C
【解析】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有相同的时候,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此范围内相交;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相当于210g溶液最多溶解硝酸钾110g;则105g饱和溶液溶液含有硝酸钾55g,所以加入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7.5%;在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0g,KNO3的溶解度是31.6;所以分别将两种物质35g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可形成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根据图表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且变化较大;所以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可以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点评】 本题考查了溶液的相关知识,重点是抓住溶解度的实质进行分析,结合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即可解决。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多选不给分.有二个答案的,只选一个且正确,给1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6. N(NO2)3是科学家2011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的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N(NO2)3由三种元素组成 B. N(NO2)3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 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152 D. 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8.4%
【答案】C
【解析】N(NO2)3是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N(NO2)3是不含碳的化合物,不属于有机物,不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4+16×2)×3=152;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1.6%。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
A. B. C. D.
【答案】 BC
【解析】通常认为最外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A该粒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是一种稳定结构,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该粒子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B、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最外层是一个电子层且有2个电子,故该粒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C、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故该粒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D、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该粒子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8.现有铁和另一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在5.6g该混合物种加入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混合物为Fe、Al,m可能是0.2g
B. 若混合物为Fe、Zn,m不可能是0.2g
C. 若混合物为Fe、Zn,m可能是0.1g,则该混合物种铁的质量分数为50%
D. 若混合物为Fe、Al则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7.3%
19.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CO2气体(CO气体)﹣﹣通入氧气
B. CaO固体(CaCO3固体)﹣﹣加水充分溶解,过滤
C. KCl固体(MnO2固体)﹣﹣加水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NaCl溶液(CaCl2溶液)﹣﹣滴加碳酸钾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答案】 C
【解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CaCO3固体难溶于水,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加水充分溶解,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KCl固体易溶于水,MnO2固体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CaCl2溶液能与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0.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按箭头方向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
物质 选项 | 甲 | 乙 | 丙 | 丁 |
A | H2O | CO2 | CuO | O2 |
B | CuSO4 | H2SO4 | HCl | Fe |
C | NaCl | Na2CO3 | KNO3 | NaOH |
D | CaO | CaCO3 | Ca(OH)2 | H2O |
【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丁能生成三种物质,乙、丙、丁都能生成甲;因此如果丁是氧气,碳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铜和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铜;氢气和氧气反应会生成水;如果丁是铁,铁通过一步反应无法得到盐酸、硫酸和硫酸铜,因此不可以;如果丁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通过一步反应能得到NaCl、Na2CO3,但是不能得到硝酸钾;如果丁是水,生石灰和水生成熟石灰,但是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得到氧化钙和碳酸钙。丁能生成三种物质,乙、丙、丁都能生成甲;因此如果丁是氧气,碳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铜和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铜;氢气和氧气反应会生成水;如果丁是铁,铁通过一步反应无法得到盐酸、硫酸和硫酸铜,因此不可以;如果丁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通过一步反应能得到NaCl、Na2CO3,但是不能得到硝酸钾;如果丁是水,生石灰和水生成熟石灰,但是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得到氧化钙和碳酸钙。
【点评】 本考点属于图框式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通过实验现象,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此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三、(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21.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议器的名称:a ;b
(2)写出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可选用的收集装置 (填字母);某同学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了较好地控制反应速率,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3)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化学程式 ,你认为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注意的是:
①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 和 ;
②选择合适的 ;
③验证所制得的气体.
【答案】(1)试管 集气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E; C;
(3)2KClO32KCl+3O2↑;
①反应物(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
②实验装置.
【解析】(1)图中仪器分别是试管和集气瓶;(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钙,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装置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点评】 本题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和反应方程式等知识进行了考查,通过该题可考查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2.实验室有三瓶化肥未贴标签,只知道他们分别是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和尿素[CO(NH2)2]中的一种.为鉴别三种化肥,某同学分别取少量样品编号为A、B、C,并进行如下实验(此处箭头表示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写出三种化肥的名称:A ;B ;C .
(2)如果实验Ⅱ中B、C两种样品没有量取,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
(3)常温下如要鉴别B、C两种样品, (填“能”或“不能”)采取闻气味的方法.
(4)由实验和查阅资料可知,人们在施用铵态氮肥时,若遇到碱性物质,会使铵态氮肥转化为氨气,氨气进入大气后与雨水作用,可能形成“碱雨”.“碱雨”中碱的化学式为 。
【答案】 (1)尿素 碳酸氢铵 氯化铵 (2)无 (3)不能(4)NH3.H2O
【解析】(1)加入碱溶液,无现象得为尿素,故A为尿素;有氨味的为氯化铵、碳酸氢铵,加入稀盐酸,B有气体生成为碳酸氢铵;无现象的C为氯化铵;(2)因为碳酸氢铵与盐酸反应,氯化铵与盐酸不反应,所以无需量取;(3)因为碳酸氢铵氯化铵都是铵态氮肥,都有刺激性气味,所以不能采取闻气味的方法鉴别(4)因为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就是“碱雨”中碱,化学式为:NH3.H2O。
【点评】 本题主要是考查了铵态氮肥的检验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应熟悉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的现象,能利用现象来确定物质。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23.现有8种物质,选择相应物质的字母填空:
A.活性炭;B.硬铝;C.甲烷;D.石油;E.生石灰;F.食盐;G.干冰;H.酒精
(1) 可用做厨房调味品
(2) 可用作制造飞机
(3) 可用于人工降雨
(4) 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燃料
(5) 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6) 可用于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7) 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8) 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答案】(1)F(2)B(3)G(4)H(5)D(6)A酸(7)C(8)E
【解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食盐有咸味可做厨房调味品;硬铝硬度大,质轻,可用作制造飞机;干冰升华易吸热,可用作制冷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常用作干燥剂。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24. 2012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1)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尽可能充分利用每一滴水
B.工业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水体污染会危害人体健康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2)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植物油 B.醋酸 C.蔗糖 D.高锰酸钾
(3)区分软水和硬水常用的物质是 。
(4)如图所示是水的电解实验,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 ,试管2中收集的气体可用 来检验。
(5)下列反应中,不能用来确定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是 。
A.H2和O2反应 B.电解水 C.H2和Cl2反应 D.H2和CuO反应.
【答案】 (1)D(2)A(3)肥皂水(4)氢气 带火星的木条(5)C
【解析】(1)从节约用水的方法及防止水污染的角度分析:充分利用每一滴水是节约用水的重要体现;工业废水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可有效地减少水污染;水体污染的危害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因此农业生产中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分析选项D说法错误。(2)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是否能形成溶液:植物油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能形成溶液;醋酸溶于水会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蔗糖溶于水会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高锰酸钾溶于水会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
(3)软硬水遇肥皂水泡沫不同,硬水中泡沫少,软水中泡沫多,所以日常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4)由于点加水时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所以图中1试管中气体是氢气,2试管中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可采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鉴定,如果带火星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的存在。
(5)确定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时首先要求反应中必须有水出现,其依据一般是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H2和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生成水,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能确定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成氢气与氧气,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能确定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H2和Cl2反应生成氯化氢与水无关,所以不能确定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H2和CuO反应生成铜和水,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能确定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所以C选项的反应不能确定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点评】 此题是一道与水相关的考查题,重点考查了水的电解以及合理用水的知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五、(本题包括3小题,共17分)
25.开发氢能源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工业上可用煅烧黄金矿(主要成分FeS2)产生的二氧化硫通过下列工艺过程制取氢气.
(1)写出膜反应器中HI气体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分离器中分离出的副产品是 ,生产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X为 。
【答案】 (1)2HIH2+I2(2)硫酸 I2
【解析】(1)由题意知,HI气体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碘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IH2+I2;
(2)由工艺流程图中可以看到分离器中分离出的副产品是硫酸,生产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是I2。
【点评】 本题必须通过题中图示找出一些信息,找出物质间的相互转换,本题难度不大,贵在学会分析图象。
26.根据初中化学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稀盐酸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请仿照示例,在表格内②③④处填写(“能”或“不能”)
,并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具体条件在对应的表格中填写判断依据.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钠溶液 | 碳酸钾溶液 | 硝酸银溶液 | |
稀盐酸 | 示例:① 反应 | ② 反应 | ③ 反应 | ④ 反应 |
判断依据 | 示例: |
(3)某工厂化验室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残余的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80.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H2SO4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1)① 能;有水生成;②不能;无沉淀或无水或无气体生成;③能;有气体生成;④能;有沉淀生成;(2)干燥;2NaOH+CO2═Na2CO3+H2O(3)19.6g
【解析】(1)①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生成水,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②稀盐酸和氯化钠,既无沉淀、也无水、也无气体产生,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③稀盐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符号复分解反应的条件;④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符号复分解反应的条件;(2)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所以可用作干燥剂;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最终生成碳酸钠。
(3)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80g×20%=16g
设一定量石油产品里含H2SO4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H2O
80 98
16g x
80:98=16g:x
x=19.6g
答:这一定量的石油产品里含硫酸的质量为19.6g。
【点评】 本道考查了复分解反应的发生的条件,氢氧化钠的性质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不大,但基础知识要扎实。
27.如图中的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且分别是由H、C、O、S、Cl、Na、Ca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A、E、H是氧化物;A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0%;I俗称小苏打,C、I分别与足量F反应的生成物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I的化学式 ;E的化学式 。
(2)在C物质的水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显 色.
(3)写出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G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NaHCO3; H2O.(2)红.(3)SO3+2NaOH=Na2SO4+H2O(4)CaCO3CaO+CO2↑.
【解析】 由于I为小苏打,所以为碳酸氢钠,而C和F反应产物和I与F反应产物相同,说明C为碳酸钠.而A为氧化物,且氧元素为60%,根据给定元素可以推断应该是三氧化硫.由于B与A反应,说明B 为碱.而B能够转化为C(碳酸钠),且D为碱,也能转化为B,所以B为碱,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氢氧化钠都能和F反应,则F为酸(盐酸、硫酸均可).而碳酸氢钠能够转化为H,H为氧化物,所以为二氧化碳或者是水,而D确定是碱,所以为氢氧化钙,G为碳酸钙.而E为水。
(1)I为碳酸氢钠,由于钠元素为+1价,而碳酸氢根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其化学式 NaHCO3;E的化学式 H2O。
(2)C为碳酸钠,其水溶液显碱性,所以滴加无色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显红色。
(3)A(三氧化硫)和B(氢氧化钠)反应得到硫酸钠和水,其化学方程式 SO3+2NaOH=Na2SO4+H2O。
(4)写出G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CaO+CO2↑。
【点评】 从整体把握,从给定元素对应化合物去试探对号入座,这也是物质推断的一个技巧。
六、(本题包括1小题,共9分)
28.钢铁工业是国家工业的基础.
(1)如图1是教材中炼铁高炉及炉内化学变化过程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若图中采用的铁矿石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请写出A区和B区所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区 Fe2O3+3CO2Fe+3CO2 .
B区 C+O2CO2,CO2+C2CO .
(2)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炼铁化学原理的实验,对固体产物成分等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
用一氧化碳还原纯净的氧化铁粉末,实验装置如图2.
【进行实验】
该小组按上述实验设计,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了实验,测得下列数据:
①反应前玻璃管和内盛氧化铁粉末的总质量66.0g(玻璃管的质量为60.0g)
②反应后玻璃管和内盛黑色固体的总质量65.8g(冷却到室温称量)
【分析与讨论】
本实验中,玻璃管内固体粉末由红色全部变为黑色.小明同学认为该黑色固体全部是铁,但小华同学提出了质疑,于是大家
提出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
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
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过程中固体产物可能有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铁.
③
物质 性质 | 四氧化三铁 | 氧化亚铁 | 氧化铁 | 铁粉 |
颜色 | 黑色 | 黑色 | 红色 | 黑色 |
能否被磁铁吸引 | 能 | 不能 | 不能 | 能 |
①该小组同学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磨后,再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固体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氧化铁和 。
②进行猜想:黑色固体粉末可能
a.全部为铁 b. c.
【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黑色固体粉末为(写名称) 。
【反思与评价】
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若要得到铁可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
②实验装置图中采用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有 。
A.收集一氧化碳 B.吸收二氧化碳 C.检验二氧化碳.
【得出结论】依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可知氧化铁的质量是:66g﹣60g=6g,这些氧化铁中含有的氧元素质量是:6g××100%=1.8g,由于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即为氧化铁失掉的氧的质量,所以可知反应前后失掉的氧的质量是:66g﹣65.2g=0.8g,所以该固体不可能全是铁,固体中还有1g氧元素没有失掉,假设全是四氧化三铁则其含有的氧元素质量是:5.2g××100%≈1.43g,故不可能全部是四氧化三铁,所以该固体粉末是铁与四氧化三铁的混合物;
【反思与评价】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且无现象,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A、由于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结合装置的特点可知该装置能收集一氧化碳,同时排出氢氧化钠溶液;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所以可以用来吸收二氧化碳; C、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产生,所以不能用它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点评】 此题是与炼铁相关的实验探究题,综合性较强,尤其是利用数据对混合物的判断提高了试题的难度,只要是掌握固体质量变化是氧元素失掉的实质便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