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日期:2014-11-03 12:11

(单词翻译:单击)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

1.(2分)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瓷碗破碎 B. 菜刀生锈 C. 蔬菜腐烂 D. 天燃气燃烧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瓷碗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蔬菜腐烂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2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 氧 B. 硅 C. 铝 D. 铁

考点: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专题: 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利用元素的分类,结合地壳中元素的含有情况进行判断解决即可.

解答: 解:在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是:氧硅铝铁,其中铝铁属金属元素,

故选C

点评: 此题是对地壳中元素含量的考查,只要能记住元素含量的排列顺序即可顺利解题.

 

3.(2分)碘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我国推广使用的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3).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 B. +2 C. +3 D. +5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碘酸钾(KIO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碘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

 

4.(2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发生这样的反应:CO2+2NH3=CO(NH2)2+X,这是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成功范例.X的化学式是(  )

A. CO B. NO2 C. H2O D. O2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由题意“CO2+2NH3=CO(NH2)2+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则可推测X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解:由题意“CO2+2NH3=CO(NH2)2+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则:反应前碳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6个;反应后碳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4个,故X物质的化学式是H2O.

故选C.

点评: 本题是运用化学中的基本思想质量守恒思想,通过归纳不同物质或不同变化过程中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效地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融合点和嫁接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2分)对比如图两个实验中水的变化,用分子的观点分析它们不同点,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 在电解水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在水蒸发中,分子本身是不变的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水的蒸发和电解水的两个实验分析分子的变化,找出不同点.在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不断运动的,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水分子本身不变;而电解水的实验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变化.从实验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解答: 解:由水的变化的两个实验可知:在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不断运动,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水分子本身不变,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而电解水的实验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变化.从实验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所以: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不是水的蒸发和电解水的不同点,故A错误;

B、分子之间有间隔不是水的蒸发和电解水的不同点,故B错误;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是水的蒸发和电解水的不同点,故C错误;

D、在电解水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在水蒸发中,分子本身是不变的.这是水的蒸发和电解水的不同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是对水的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微观实质.

 

6.(2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空气中的氧气

B. 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C. 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D.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析解答;

B、被引燃的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C、根据木炭燃烧生成物分析判断;

D、根据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分析回答.

解答: 解:A、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无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空气中的氧气,错误;

B、被引燃的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才会剧烈燃烧,故错误;

C、木炭燃烧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故错误;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提醒同学们实验时要认真观察.

 

7.(2分)节能减排、低碳出行是我们倡导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焦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

B.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C. 二氧化碳通过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性质相同

考点: 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焦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转变关系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的碳酸分析;

D、根据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分析.

解答: 解:A、焦炭、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故A错误;

B、在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以互相转化,故B正确;

C、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故C错误;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性质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碳的单质和氧化物的知识,可根据碳单质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进行判断.

 

8.(2分)生活中各类事故时有发生,下列对事故的预防和处理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覆盖

B. 厨房煤气管道泄漏,立即打开换气扇通风换气

C. 用煤炭取暖时为了防止室内一氧化碳中毒,在煤炉上放一壶水

D.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少量NaOH溶液

考点: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分析;

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分析;

C、根据一氧化碳不溶于水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是强碱分析.

解答: 解:A、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覆盖,属于隔绝空气灭火,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煤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所以厨房煤气管道泄漏,立即打开换气扇通风换气是错误的,故B错误;

C、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为了防止室内一氧化碳中毒,在煤炉上放一壶水,是错误的,故C错误;

D、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最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生命重于泰山,在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如火灾、爆炸、中毒、触电、化学品腐蚀等,了解事故发生的原理,学会预防和防护的措施,是保障人身生命安全的第一要务.

 

9.(2分)北京大学的两位教授发现人体心肺血管中存在微量的硫化氢(H2S),它对调节心血管功能有重要作用.硫化氢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称为氢硫酸.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硫化氢是由硫、氢元素组成的

B. 硫化氢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硫原子构成的

C. 氢硫酸能腐蚀大理石雕像

D. 氢硫酸能与K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硫化氢的化学式及组成判断.

B、根据硫化氢的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判断.

C、根据硫化氢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判断.

D、根据氢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判断.

解答: 解:A、硫化氢的化学式为H2S,它是由氢、硫两种元素组成的,故A正确.

B、一个硫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硫原子构成的,故B错误.

C、氢硫酸显酸性,其酸性强于碳酸,能和碳酸钙反应,会腐蚀大理石雕像,故C正确.

D、氢硫酸是一种酸,氢氧化钠是一种碱,二者反应生成硫化钠和水,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上述反应符合中和反应定义,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是教学难点,也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透彻理解掌握酸、碱、盐及氧化物的化学性质,了解反应现象、物质状态和颜色,明确各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解题的前提条件.

 

10.(2分)认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有助于获得化学知识并学会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下列对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向某固体内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含有碳酸根

B. 某固态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味,证明该化肥是铵态化肥

C. 向氯酸钾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加热,产生O2的速率明显加快,则高锰酸钾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D. 向某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证明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SO42-检验方法);证明碳酸盐(CO32-检验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铵态氮肥的检验。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根据现象推结论时,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反例来否定结论,这样的方法相对更快捷.如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中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还可能是活泼金属,所以答案不是唯一的.

解答: 解:A、活泼金属加稀盐酸也有气泡产生,所以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中不一定含有碳酸根,故A错误;

B、某固态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味,证明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能够和熟石灰产生氨味的一定是铵态氮肥,故B正确

C、向氯酸钾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加热,产生O2的速率明显加快,是因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为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故C错误;

D、向某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如果有银离子也会有白色沉淀,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根据现象推结论,由于同种现象得到的结论不是唯一的,所以可以通过相应的反例来进行结论的验证或者反驳.

 

11.(2分)下表选项中,除去物质中所含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编号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物质中所含杂质的方法

A

Na2CO3

CaCO3

加入足量水、过滤、蒸发

B

铜粉

铁粉

用磁铁吸引

C

氯化钾溶液

氯化铜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

D

氧化铜

碳粉

在空气中灼烧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Na2CO3易溶于水,CaCO3难溶于水,可采取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铁粉能被磁铁吸引,铜粉不能被磁铁吸引,用磁铁吸引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氯化铜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碳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氧化铜不能燃烧,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2分)【资料获悉】铁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2Fe+3CuOFe2O3+3Cu

铜在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Cu+2FeCl3=2FeCl2+CuCl2

一定质量的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粉末倒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振荡,充分反应后静置,然后从烧杯中取适量溶液(表示为“甲”)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乙和固体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甲中不含FeCl3;

②甲中含有FeCl3;

③若向固体丙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乙中一定含有ZnCl2、FeCl2,可能含有CuCl2;

④若向固体丙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滤液乙中可能含有ZnCl2、FeCl2,一定不含有CuCl2.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有信息提供的方程式中物质反应时的关系分析氯化铁是否含有,根据甲的成分以及盐溶液与金属反应的规律分析滤液的成分;

解答: 解:铁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2Fe+3CuOFe2O3+3Cu;铜在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Cu+2FeCl3=2FeCl2+CuCl2以及Fe2O3+6HCl=2FeCl3+3H2↑可以建立以下关系式:

Fe2O3~2FeCl3~Cu根据铁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2Fe+3CuOFe2O3+3Cu可知生成物质氧化铁铁和铜的个数比是1:3,因此氯化铁一定能完全被铜反应,所以甲中不含FeCl3;所以溶液中存在FeCl2和CuCl2,由于相关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所以放入锌粒后锌首先置换出铜,所以固体若向固体丙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不是铁和锌,所以滤液乙中一定含有ZnCl2、FeCl2,可能含有CuCl2,若向固体丙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固体可能是锌或铁,因此溶液中不可能含有CuCl2,一定含有ZnCl2可能含有FeCl2,综上所述①③正确;

故选A

点评: 此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充分利用题干信息以及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的规律,其中根据提示的反应判断甲的成分是本题的难点;

 

二、填空题(共5题,每空1分,共16分)

13.(4分)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你根据题意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蛋白质;②硝酸钾;③天然气;④碳酸氢钠;⑤维生素

(1)可用于汽车清洁燃料的是 ③ ;(2)可用来焙制糕点、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 ④ ;

(3)可用作农业生产中复合肥料的是 ② ;(4)我们常吃的蔬菜、水果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⑤ .

考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根据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影响较小进行解答;

(2)根据碳酸氢钠能和发酵生成的酸以及盐酸反应进行解答;

(3)根据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料进行解答;

(4)根据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进行解答.

解答: 解:(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影响较小,可用于汽车清洁燃料;

(2)胃酸的成分盐酸,碳酸氢钠能和发酵生成的酸以及盐酸反应,可用来焙制糕点、治疗胃酸过多;

(3)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料,可用作农业生产中复合肥料;

(4))我们常吃的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

故答案为:(1)③;(2)④;(3)②;(4)⑤.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使用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14.(2分)2012年1月发生的柳江河水镉污染事件和2012年5月9日中央电视台曝光“业内人士称调查显示自来水5成 不合格”的两则新闻,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用水安全的高度关注.

(1)柳江河水镉污染祸源是两工厂企业,这是典型的 A (用下列序号填空).

A.工业污染 B.农业污染 C.生活污染

(2)国家规定自来水的pH在6.5﹣8.5.为了测定学校自来水是否达到这一标准,可用 pH试纸 来进行检测.

考点: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水污染的途径分析,水污染的途径有: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2)pH试纸可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解答: 解:(1)根据水污染的途径可知,柳江河水镉污染祸源是两工厂企业,这是典型的工业污染.

故答案为:A.

(2)pH试纸可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所以测定学校自来水是否达标,可用pH试纸进行检测.

故答案为:pH试纸.

点评: 水体的污染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考查的热点之一.

 

15.(2分)根据如图反应模拟图回答问题:

(1)请用化学符号表示A图表示的微观意义 3H2 .

(2)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H2+N2=2NH3 .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1)根据微观结构图写出化学式

(2)根据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式,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写出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1)由微观粒子结构图可以看出A中含有3个氢分子,符号为3H2;

(2)由化学反应微观图确定出反应物的化学式为H2、N2、生成物的化学式为NH3,化学方程式为:3H2+N2=2NH3

故答案为:(1)3H2;(2)3H2+N2=2NH3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能根据微观结构图写出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

 

16.(4分)在初中化学里,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有关知识.下列图甲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乙中,小烧杯的b是水,广口瓶中的溶液是X、Y、Z溶液的一种.

(1)30℃时,将20g的X放入50g的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60 g.

(2)在不改变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的前提下,把Y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降温 .

(3)把70℃的X、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40℃,此时X溶液的质量分数 > (填“>”、“<”或“=”)Z溶液的质量分数.

(4)图乙中,若a是生石灰,试验时发现溶液中有固体析出,则广口瓶中溶液的溶质是 Z (填“X”、“Y”或“Z”)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30℃时X的溶解度及溶解度的概念分析解答;

(2)根据Y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解答;

(3)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二者的溶解度在40℃时相同;

(4)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溶液中有固体析出,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解答: 解:(1)30℃时X的溶解度是20g,因此将20g的X放入50g的水中充分溶解,最多溶解10g,故所得溶液的质量是60g;

故答案为:60;

(2)Y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在不改变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的前提下,把Y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故答案为:降温;

(3)70℃的X的溶解度大于Z的溶解度,所以此时饱和溶液X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Z的溶质质量分数;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将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40℃,X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变小;降低温度Z的溶解度变大,40℃时与X的相同,此时变为不饱和溶液,Z溶质的质量分数与70℃时相同,根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所以此时X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Z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

(4)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溶液中有固体析出,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故答案为:Z.

点评: 本题考查了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及从溶解度曲线图上读取信息、分析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依据从溶解度曲线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17.(4分)A、B、C、D、E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相互之间连线表示两者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1)若A是一种红色固体物质,B是胃液的主要成分,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D所属的物质类别是 盐 .

(2)若A是一种气体氧化物,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只写一个) CO2+2NaOH=Na2CO3+H2O ,D与E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置换反应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B是胃液的主要成分,因此B是盐酸,若A是一种红色固体物质,并且能与盐酸反应,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因此A是氧化铁;根据金属、酸、碱、盐的性质判断,C、E是金属、碱或盐,D是盐类.若A是一种气体氧化物,那么B是碱,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A可以是二氧化碳,B可以是氢氧化钠;根据流程图和碱的性质可知:C、E是酸、盐中的一种,那么D是金属单质,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时生成单质和盐溶液,属于置换反应.

解答: 解:(1)B是胃液的主要成分,因此B是盐酸,若A是一种红色固体物质,并且能与盐酸反应,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因此A是氧化铁;根据金属、酸、碱、盐的性质判断,C、E是金属、碱或盐,D是盐类;故答案为:Fe2O3+6HCl=2FeCl3+3H2O;盐

(2)若A是一种气体氧化物,那么B是碱,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A可以是二氧化碳,B可以是氢氧化钠;根据流程图和碱的性质可知:C、E是酸、盐中的一种,那么D是金属单质,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时生成单质和盐溶液,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置换反应

点评: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三、分析简答题(共2题,每题2分,共4分)

18.(2分)金属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没有金属,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1)从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分析,你认为大多数金属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根本原因是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 .

(2)根据你平常的所见所闻及所学的化学知识,写出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写一种即可) 防止金属锈蚀 .

点: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金属资源的保护。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从原子的电子排布分析金属活动性强的原因;

(2)从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角度思考.

解答: 解:(1)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的,最外层电子少于4个易失电子,最外层电子多于4个易得电子.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大多数金属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故答案为: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

(2)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防止金属锈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替代品等等.故答案为:防止金属锈蚀

点评: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和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的知识,通过本题要建立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19.(2分)实验室里有两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只知道它们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将它们加以鉴别(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考点: 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稀硫酸为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溶液,两者的性质差别很大,因此鉴别这两种无色溶液的方法有许多,根据酸、碱的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析设计实验即可.

解答: 解: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而氢氧化钠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氢氧化钠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而稀硫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镁、铁等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有气泡产生,而氢氧化钠不与金属反应;还可选用硫酸铜、氯化铁、氯化钡等盐的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会出现沉淀、无明显变化;还可选用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无明显变化.

故答案为:分别取两种溶液少许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稀硫酸(合理均可).

点评: 不同难度不大,属于物质的鉴别题,在解答此类题时,需要选用能与所鉴别物质发生反应且出现明显不同现象的试剂,能反应但无现象的试剂不适合用于物质的鉴别.

 

四、实验探究题(共2题,每空1分,共9分)

20.(5分)根据下列装置图,利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 长颈漏斗 .

(2)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并据此选择上图中 BFC (填序号)组装一套制取干燥的氧气的装置.

(3)小明同学用加热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得一种气体,则他应选取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 A .收集这种气体的装置只能选用E,由此可知这种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易溶于水,并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名称;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干燥氧气的要求选择收集装置;

(3)根据信息:加热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得一种气体,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收集这种气体的装置只能选用E,分析这种气体的物理性质.

解答: 解:(1)图中①是长颈漏斗.

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可以选择装置B作为发生装置;氧气可以用浓硫酸进行干燥,然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2H2O22H2O+O2↑;BFC.

(3)加热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得一种气体,应选用装置A作为发生装置;收集这种气体的装置只能选用E,说明这种气体易溶于水,并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故答案为:易溶于水,并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点评: 实验室中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常考查的内容之一,同学们一定要了解.

 

21.(4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做了以下A、B两个实验:

【观察与讨论】实验结束后,他们将A试管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将滤液和B实验后的废液都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出现白色沉淀.

他们通过分析,确定A滤液中的溶质是(些化学式) NaOH、Na2CO3 ,B废液中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HCl、CaCl2 .

接着,他们决定对废液缸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缸里最终的废液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进行了多种猜想:

猜想①:NaCl CaCl2 HCl

猜想②:NaCl CaCl2

猜想③:NaCl Na2CO3

经分析后,小组同学一致认为猜想①不成立,他们的理由是 最终能生成碳酸钙,而碳酸钙与盐酸不能共存 .

【活动与探究】他们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华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

操作步骤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

滴加Na2CO3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②错误,猜想③成立

【反思与评价】请你评价小华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观察与讨论】依据AB两试管中能发生的反应,观察到废液缸中产生少量的气泡,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则白色沉淀为碳酸钙,气泡为二氧化碳,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猜想与假设】从最终生成物与猜想的物质不能共存分析解答即可;

【反思与评价】从加入碳酸钠只能证明溶液中不会存在氯化钙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观察与讨论】在A试管中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在B试管中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氯化钙和水,而将滤液和B实验后的废液都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出现白色沉淀,则可知白色沉淀为碳酸钙,气泡为二氧化碳,因此溶液中存在碳酸钠和盐酸,所以可知A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Na2CO3,B废液中的溶质是HCl、CaCl2.

【猜想与假设】因为最终生成物存在碳酸钙,而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所以两者不能共存,因此猜想①不成立;

【反思与评价】因为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碳酸钠不能与氯化钠反应,因此该实验时无现象只能证明溶液中不会存在氯化钙,但不能证明有无氯化钠,所以小华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

故答案为:【观察与讨论】NaOH、Na2CO3;HCl、CaCl2.

【猜想与假设】最终能生成碳酸钙,而碳酸钙与盐酸不能共存;

【反思与评价】不正确;因为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碳酸钠不能与氯化钠反应,因此该实验时无现象只能证明溶液中不会存在氯化钙,但不能证明有无氯化钠,所以小华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

点评: 熟练掌握盐酸、碳酸钠和氯化钙的化学性质,知道在酸性的环境下碳酸钙难以以沉淀的形式析出是解题的关键.

 

四、计算(共2题,22题2分,23题5分,共7分)

22.(2分)蛋白质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它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化合物,丙氨酸是其中的一种,其化学方程式为C3H7O2N.

(1)丙氨酸分子中C、H、O、N的原子个数比为 3:7:2:1 ;

(2)丙氨酸中 碳 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考点: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丙氨酸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由丙氨酸的化学式可知,1个丙氨酸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2个氧离子、1个氮原子构成的,丙氨酸分子中C、H、O、N的原子个数比为3:7:2:1.

(2)丙氨酸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3=36,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7=7,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2=32,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4,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大,故丙氨酸中碳原子的质量分数最大.

故答案为:(1)3:7:2:1;(2)碳.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5分)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物质,它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2O2+2H2O=4NaOH+O2↑,现将一定质量的过氧化钠加入到盛有175.2g水的烧杯中,反应完毕后称得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过氧化钠和水的总质量减少了6.4g,试计算:

(1)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6.4 g.

(2)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即为氧气的质量;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反应后的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根据氧气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求算出氢氧化钠的质量,进而求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即为氧气的质量,即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4g.

(2)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钠的质量为x,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2Na2O2+2H2O═4NaOH+O2↑

156 160 32

x y 6.4g

解得:x=31.2g,y=32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6%.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

点评: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解答即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