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我们送走了“金熊”,迎来的就是奥斯卡了,奥斯卡的今天可以说:已经是整个世界电影人的荣誉,但那些与奥斯卡无缘的影人,他们的表现依然闪亮、永恒,而那些获得了奥斯卡的影人,也有很多人依然默默无闻。
马克西米·利安·谢尔 Maximilian Schell(1930 -)
奥地利演员
1930年12月8日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八岁时回到原籍瑞士,其少年时代主要在瑞士度过,战后就读于苏黎世大学、巴塞尔大学和慕尼黑大学;1952年进 入戏剧界,成为舞台剧演员,三年后以影片《孩子、母亲和将军》登上银幕,1958年以影片《百战雄狮》中的表演引起关注,1961年参加了影片《纽伦堡大审》,在该片中扮演辩护律师,影片使他与另一位主演斯宾塞屈塞双双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最终谢尔赢得了当年奥斯卡影帝的桂冠,当年他只有三十一岁,是当时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然而,获奖并没有给他的影坛生涯带来多大的辉煌,他依然只能在欧美的次要影片中亮相,1968年,他开始尝试做导演,但其导演生涯也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在此之后,他又曾以《玻璃电话亭里的男人》和《朱莉娅》两次获奥斯卡提名,此后,马克西米·利安·谢尔一直是欧洲舞台上一位活跃的编导和演员。
雷克斯·哈里森 Rex Harrison(1908-1990)
英国演员
1908年5月5日生于英格兰,原名:卡瑞哈里森,十八岁时开始在剧场工作,这成为了他踏入演艺圈的第一步,雷克斯不久便开始了其舞台生涯,由于他在《French Without Tears》一剧中的出色表现,他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轻喜剧演员”,1942年雷克斯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并随即迎娶了德国女演员莉莉帕尔默,夫妻二 人开始在一些剧目和英国影片中同时亮相;1946年影片《安娜与暹罗王》中的国王一角,使雷克斯在国际影坛上名声大振;二战期间,他曾服役于皇家空军,并最终成为飞行中尉,这段历史使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并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五十年代中期,他在百老汇经典剧目《窈窕淑女》中成功地塑造了希金斯教授,这一艺术形象是百老汇历史上的经典角色,他随即赢得了一尊“托尼奖”,1964年同名电影让他再次获得了奥斯卡影帝的殊荣。
雷克斯·哈里森有着一副标准的英国绅士容貌,其目光温存,嘴角总带着微笑,身材高大伟岸,其除了《窈窕淑女》外,还有《埃及艳后》和1976年版的《杜立 特医生》等著名电影;哈里森一生共结过六次婚,1978年与梅茜亚汀克的婚姻,一直持续到1990年他因胰腺癌去世为止。
保罗·斯科菲尔德 Paul Scofield(1922-2008)
英国演员
1922年1月22日生于英国的萨塞克斯郡,父亲是学校校长,斯科菲尔德十四岁就成为了英国舞台上的明星演员,十七岁那年离开学校后,才正式开始接受表演学习,从此斯科菲尔德长年活跃在伦敦莎士比亚戏剧舞台上,1954年以影片《那位女士》开始登上银幕,1966年舞台剧《公正的人》被搬上银幕,已经在舞台上连续主演了三年在斯科菲尔德成为了电影版的主演,影片在次年的奥斯卡上获得了多项大奖,保罗也因此荣登奥斯卡影帝宝座。
斯科菲尔德性格内向,不爱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喜爱安静的乡间生活,他的妻子乔伊帕克也是演员,他们有二个孩子,1956年,保罗·斯科菲尔德就被授予“大英帝国高级骑士”之衔,他在舞台上演绎的莎剧角色,被认为是同类表演中最成功的,评论界称他为“一个纪念碑式的人物”,斯科菲尔德终生与舞台为友,很 少在银幕上大展拳脚,1996年根据阿瑟米勒舞台剧改编的影片《激情年代》是斯科菲尔德晚年最著名的影片,2008年3月19日,保罗因白血病在英国逝世。
罗德·施泰格尔 Rod Steiger(1925-2002)
美国演员
1925年4月14日生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十六岁时加入海军服役,二战结束后,他在退伍军人部任职,由于他令人赞叹的表演天赋,不久,他便加入了纽约 “飞鸟剧院”,师从伊利亚卡普拉,1950年施泰格尔跻身影坛,处女作是1951年的影片《初恋》,1954年由伊利亚卡赞导演、马龙白兰度主演的《在江边》,使罗德施泰格尔首次获得了奥斯卡的提名,1963年,意大利导演弗朗西斯科罗西的影片《控制城市的手》是施泰格尔早期最著名的影片,1965年他主演了大卫里恩的《日瓦戈医生》,并以影片《典当行》荣获了柏林电影节影帝的头衔,1967年,导演诺曼朱森在筹拍影片《炎热的夜晚》之时,就决定由他扮演 警长吉尔斯,影片在奥斯卡评选中意外地获得了最佳影片奖,施泰格尔也幸运地获得了奥斯卡影帝。正当施泰格尔处于艺术的巅峰时期,严重的心脏病迫使他动了一次大手术,康复后的施泰格尔再次重返银幕,但并未达到以前的辉煌,2002年7月9日,罗德因病在洛杉矶逝世。
克利夫·罗伯特森 Cliff Robertson(1925 - )
美国演员
1925年9月9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高中时就迷恋戏剧,战后入安蒂奥克大学,毕业后在电台当播音员,1955年在参演舞台剧《罗伯茨先生》时,其演技被人赏识,于是,他来到好莱坞,其电影处女作是《野宴》,1963年以影片《109号鱼雷艇》中的表演,受到好评;1968年这部使其获得奥斯卡影帝的影片 《查利》,是他以个人名义买下的剧本,在经过七年努力后,终于在一家小公司的投资下,得以开拍,影片中他对痴呆儿的演绎,使他的表演才能显露无疑,影片中 那句“当你比一只耗子还笨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是查利的习惯用语,你也可以从中去体验他那表演的难度;1977年,克利夫卷入了哥伦比亚公司的贪污丑闻,演艺生涯因而中断,直至九十年代才复出。
阿特·卡尼 Art Carney(1918-2003)
美国演员
1918年11月4日生于美国纽约,是爱尔兰后裔,小时候的卡尼就喜欢模仿,所以他很早就投身于演艺界,以舞蹈团的丑角起家,由于他的喜剧才能,他先后成为了著名喜剧家弗雷德艾伦、木偶戏家埃德加伯根和舞蹈家伯特拉尔的喜剧助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卡尼应征入伍,并亲身参加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应被弹片击中而受伤,伤愈后右脚走路时还是有点蹒跚,战后他重返舞台,在百老汇出演了多部舞台剧,是既能演喜剧又能演正剧的著名演员,他曾三次获得艾美奖,1960 年,由于经常饮酒过度,卡尼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疗养,舞台剧《怪人怪事》也因此不得不中断,卡尼的银幕处女作是影片《黄色香车》,1974年,由导演保罗梅休尔斯基拍摄的这部《老人与猫》,是反映美国社会老年人问题的影片,卡尼扮演的老人哈里使他获得了奥斯卡的影帝,当白发苍苍的卡尼带着助听器上台领奖时,人们以掌声致以一种崇高的敬意,1980年他又以影片《走路的风度》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集体奖,一共有三位获奖者,2003年11月9日,阿特·卡尼因病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逝世。
彼得·芬奇 Peter Finch (1916-1977)
澳大利亚/英国演员
1916年9月28日生于英国伦敦,两岁时因父母离异,彼得被居住在法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亲戚轮流照顾,成人后做过多种职业,1935年开始在澳洲的剧院从事表演,次年以电影处女作《Dave and Dad Come to Town》登上银幕,其后十多年,他成为澳洲影剧界和广播界的顶尖红星,因他的表演深得英国巨星劳伦斯奥立佛的赏识,1949年他跟随劳伦斯回到伦敦,在经过多年努力后,彼得·芬奇成为了英国的著名演员;1976年,彼得·芬奇在亨利方达辞演的情况下,获得了主演著名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影片《电视广播网》,彼得·芬奇在该片中的表演被影评人认为是“奥斯卡百大经典表演之一”,1977年1月14日,彼得芬奇因心肌梗塞而猝死,一个月后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他以影片中出色的表现被授予“最佳男主角奖”,这也是金像奖历史上第一位去世后获奖的影帝。
穆雷·亚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1939 - )
美国演员
1939年10月2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父亲是叙利亚人,母亲为意大利人,曾就读于德克萨斯大学,但未毕业便辍学前往洛杉矶寻梦,最终如愿地成为了百老汇的一员,1983年,著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决定将舞台剧《莫扎特》搬上银幕,而此时的亚伯拉罕已经在舞台上出演宫廷乐师萨利埃里一角多年,结果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导演的最佳人选,尽管是初登银幕,但亚伯拉罕不负众望,将角色阴险好妒而又心虚慌张的复杂内心演绎的淋漓尽致,并最终成为继《甘地》本金斯利之后,又一位以处女作而获得奥斯卡影帝的演员;不过,在此之后,亚伯拉罕基本上还是以舞台为主,在电影里也只出演一些配角。
杰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1951- )
澳大利亚演员
1951年7月6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图瓦巴,是个土生土长的昆士兰人,1971年,他在昆士兰大学获得艺术学位以后,签约昆士兰布里斯班戏剧公司,开始 了其戏剧生涯,除了参加一些名剧的演出外,拉什还赴巴黎学习了二年的哑剧表演,拉什与好莱坞著名影星梅尔吉布森是室友,并一起合演了影片《Waiting for Godot》,多年的努力使拉什逐渐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舞台剧演员,他在七十多个不同的剧院演出,几乎获得过澳大利亚大部分的戏剧奖项;八十年代初,作 为导演吉姆沙尔曼主办的“灯塔“剧团的一员,他开始涉足银幕,1981年,他拍摄了其电影处女作《欺骗》,还开始了自己的戏剧导演生涯。
1996年,拉什受青年导演斯科特希克斯的邀请,主演了反映当代澳大利亚著名钢琴师戴维赫尔弗格特生平的传记片《钢琴师》,虽然这是四十五岁的拉什第一次在电影中担纲主演,而且还只有半部电影,但拉什在影片中将这位音乐天才的情感和悲伤演释得出神入化,具有超强的感染力,拉什一跃成为国际影坛响当当的人物,被认为是当年国际影坛最重大的发现,他一举囊括了奥斯卡等多个影帝头衔;但纷涌而至的片约,并没有使拉什兴奋,他依然接片很少和家人保持着低调的生活,1998年,拉什出演了英国史诗片《伊莉莎白》,影片中他与同为澳大利亚的女星凯特布兰切特的对手戏,堪称澳大利亚的表演盛宴,同年,拉什以《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再次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2000年,拉什主演了好莱坞教父级导演菲利普考夫曼的《鹅毛笔》,拉什在片中把萨德侯爵敢于挑战道德及传统伦理戒律的一生演释得淋漓尽致,将情欲与道德、创作与迫害之间的冲突发挥到最高点,该片使他再次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阿德里安·布劳迪 Adrien Brody(1973 - )
美国演员
1973年4月14日生于美国纽约,其母是著名摄影家希尔维亚普莱奇,他先后进入表演艺术高中和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就读,1993年,布洛迪有幸参演了著名导演史蒂文索德博格的《山丘之王》,其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赞誉,随后他开始在许多影片中出演角色,2002年,布洛迪出演了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影片《钢琴家》,影片在国际影坛得到关注,布洛迪也幸运地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影帝的殊荣,但在这之后,布洛迪还是没有在大银幕上迅速窜红,影片《金刚》是他这几年来最著名的影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