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曾有一朋友对笔者戏言:“影迷,全是些不可救药的完美主义者!”这话稍显偏激,却还算贴切。不信随便你查阅哪个时期的评论文章都会发现一个事实,口诛笔伐的批判远远多于热情洋溢的赞语。或许你会说那是因为真正的精品犹如皇冠顶上的明珠,而粗制滥造的劣产品却俯拾皆是。没错!但请别忘了宽容与妥协从来就不是影评人的本性,不然那些对《公民凯恩》或《教父》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文章就只能胎死腹中了。
这次,让笔者的“挑剔欲望”再次燃起的作品是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新作《火柴人》。相信以下将陈述出来的论点可能会被不少朋友讥为钻牛角尖。不过,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并非是因为影片的拙劣而让笔者发难,恰恰相反,《火》称得上是部佳作。曾为《十一罗汉》撰写剧本的特德.格里芬为该片创作出了跌宕起伏又峰回路转的剧情。导演本人又一次发挥出知人善任的天分,他充分挖掘出演员们的表演潜力,把他们不同的特质在影片中加以糅合并使之相映成趣。然而,《火》的缺憾却始终无法消弭在它的成就之中,却伴随着它优点的凸显更为刺眼了。
从《火》的故事编排上看的出,雷德利.斯科特试图扭转大家对其作品好大喜功的印象,想重新找回当年《末路狂花》的感觉。一个职业“老千”的行骗故事再穿插一条父女亲情的复线有种引人入胜的新奇感;那不时闪现的黑色幽默也提升了影片的趣味性;临近结束出现的剧情大逆转在颠覆整个故事的同时让作品余味无穷。这些都属于本片不容忽视的优点,但看完该片后笔者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几个演员那精彩纷呈的表演。
一般影片都很难做到剧情与表演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因而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我们能欣赏到《阿甘正传》、《沉默的羔羊》之类的佳作是我们的幸运,但拿它们达到的艺术高度来套用大多数影片则是荒谬无稽的。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编导无法平衡这二者的关系,显得厚此薄彼。结果无非两种,一种俗称“戏保人”,就是剧情十分精彩,但演员的表演只是泛泛。(娱乐片大多有这种倾向,最典型的例子是《泰坦尼克号》)另一种正相反,表演出类拔萃,剧本却无甚新意,属于“人保戏”。(这样的情况最容易出现在小众文艺片或有强烈“夺奖意图”的剧情片里。波兰斯基的《钢琴师》有这样的倾向,但不明显,把丹泽尔.华盛顿送上影帝宝座的《训练日》和那部让杰克.尼克尔森演技大突破的《关于施密特》就明显属于此类作品)
公允的讲,《火》的剧情并不弱,部分地方还显出几许新意,但它仍然有浓厚的“人保戏”色彩。影片中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却或多或少的游离于剧情之外,始终都无法做到和故事水乳交融。造成这样的结果有多少是刻意为之?又有多少是无心插柳?相信连编导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清楚。
本片演员阵容算不得豪华,却各具特色,并且都与它们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契合的十分紧密,组合成了一个牢固的“铁三角”。尼古拉斯.凯奇所扮演的主人公罗伊是位性情乖张、举止怪异的职业骗子,这个角色的设立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可看性,不如说是为演员展示自身实力而搭建的舞台。角色身上那些异于常人的特征为凯奇挑战自身的表演极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伴随机会一同到来的也有高难度的考验。
稍微知晓奥斯卡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塑造此类角色有着很高的获奖概率。(不信你可以回顾一下近二十年来奥斯卡各类表演奖项的提名及获奖名单,算算正常人与“非常人”之间的比例)既然达斯汀.霍夫曼为自闭症患者设计的呆滞眼神和侧歪头可以得到褒奖无数,那么凯奇为同时患有“强迫性行为”与“开放空间恐惧症”两种精神性疾病的角色“发明”出不断眨动的左眼当然也可以归为绝妙的诠释。有时角色的性情越极端,表演的空间反而越大,若能让观众信服你的理解与想象,那么你的表演空间应该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反之,那些性格平平,缺乏特点的角色看起来很好演,但只要你有半点出格,马上就会被无数犀利的眼神捉住。(这情形和福尔摩斯对侦破的理解异曲同工,越是离奇的案子越容易找到破解的线索,因为动机强烈,而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罪行反倒很难对付)
凯奇在《火》中的表演收放自如,对角色怪癖的诠释也是匠心独具。如何评价要取决于你更推崇高难度技巧型的演绎,还是欣赏由质朴无华所自然散发出来的亲和力。不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表演已经为他竞争下界奥斯卡影帝增添了一块极有分量的砝码。
为凯奇配戏的两个演员都是新近冒起来的实力派。其中,艾丽森.洛曼所扮演的角色比她小了整整九岁。(注:演员只有二十三岁)这对她不构成任何困难,排除外形上的优势不谈,洛曼对那个年龄段孩子的刻画从内心世界到行为举止都形神兼备,没有丝毫的破绽。早在去年那部口碑一流却备受冷遇的作品《白色夹竹桃》里,洛曼就全方位展示了自己表演上的才华。这次加盟《火》,仍然是高手环伺、仍然是穿针引线,其锋芒非但没有被掩盖,反而更加耀眼了。那种老辣沉稳的表演似乎不应该从一个如此年轻的演员身上展露出来,她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无懈可击。对这样的天才型演员笔者除了激赏之外也有一点担心,怕她只是一闪而过的流星,怕她成为第二个科斯汀.邓斯特。(《夜访吸血鬼》里的女配角)
山姆.洛克威尔延续了其在《危险思想自白书》里的水准,弗兰克这个角色与查克也具有某种共通性,狡诈中透着股玩世不恭。山姆的表演没有太多让人记忆深刻的锋芒,始终都维持在一个配角所应遵循的刻度上,不张扬,也不退缩。很少有谁可以将“绿叶”演绎的如此出彩,在不抢戏的前提下。
《火》最后的结局是传媒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称之为惊天大逆转。事实是如果你稍做留心,这个技巧性的叙事手法是完全可以被提前识破的。但既然大家都象约好了似的守口如瓶,那笔者也就乐得卖个关子。曾经在结尾处大做文章的影片如《第六感》、《普通嫌疑犯》等都不外乎运用两种手段,巧妙的剧情设置和带有误导性的精湛表演。《火》的剧情转折在逻辑上并不精密,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而负责设立陷阱的表演并非由主角奉献,完全由艾丽森.洛曼一手包办。骗子最易遭遇的结局似乎本身就是个寓言......噢!不能再说了,再说就要露馅儿了。
在看惯那些表演肤浅、做作的影片后,突然欣赏到《火》这种作品会让人产生太过奢侈的幸福感。但电影的功效不仅仅是为表演系的学生提供临摹的范本,它的价值也不只是催化出影帝、影后。若缺乏了一个有分量的故事,表演即便再精彩,也有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观众的记忆中慢慢枯萎消亡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