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择校必知:过来人谈小升初 不选最好只选最适合的
日期:2013-04-09 15:12
(单词翻译:单击)
择校?还是不择?成为阴冷潮湿了近20天来申城热门教育话题之一。近日,沪上的“小升初”报名招生将启动,一年一度的“择校热”再度升温。不少过来人告诉今年家有“小升初”学生的家长,名校未必就是最好的,适合孩子才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家长抱团网上交流
“××学校××班报名通知已出,爸爸妈妈快去看看”、“××学校理科见长,奥数证书或许有帮助”……这几天的一些教育论坛里,最热门的帖子都是关于“小升初”学校的报名和交流。程女士告诉记者,家附近的好学校就那么几所,而且学校时常不声不响就出了个报名通知。“有些学校会把通知贴在校门口,或者挂在校园网上。一不留神就很有可能错过报名时间,报名条件也写得很简单。”记者了解到,不少教育论坛里都开辟了“择校版”。在该板块内,只要有家长网友求助:想了解哪所学校,或对哪几所学校做对比,就立即会有热心人发上学校特点、招生时间、甚至中考成绩等具体资料。发帖者中有过来人,也有部分学校的老师。程女士说,要了解学校全靠网友“扫盲”,“网上的信息挺快的,还时常有人会晒择校经。”
网上交流虽然方便了家长浏览信息和掌握各校报名动态,但也出现了“副作用”。傅先生就无奈地说,越看心里越慌。“原本觉得就近读个学校,家长孩子都轻松。但看到网上热火朝天的讨论,我就想这样是不是对孩子的将来太草率了,是不是也该动一动?”除了不少主动择校的家长,像傅先生这样被动择校的家长还有不少。“越参与网上讨论,就越紧张”,成为部分家长的“择校综合征”。
择校催生“考证热”
市教委已明确规定,初中招生时,学校不得考试,也不得要求学生出示各类证书,同时,学生要就近入学,但择校屡禁不止。本市西部一所小学统计,该校去年有60位上海生源的小学毕业生,原本都该进入对口的一所普通初中,但最后有近50人舍近求远分散到进入区内各所谓名校或特色班。这位校长说:“这几天总有家长来咨询,对口的初中哪所名气大,哪些证书有用。择校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但很多人择校很盲目,一窝蜂地挤去所谓的名校,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记者了解到,有家长为了择校成功,从三四年级开始就让孩子在各类考证班间奔波,而到小学毕业,手里拿着三四张英语、数学等证书的学生不在少数。“初中招生不许考试,学校招生条件模模糊糊。心里没底,只好多考几张证。”程女士无奈地说。
证书真的有用么?家长对此各持己见。有人在网上晒出“择校经”:“证书肯定有用,但是要点对点。数学特色学校,奥数证书有用,外语特色学校,英语证书有用。”
一位初中校长坦言,择校其实是双向选择,家长在选择学校的同时,学校也在暗地里抢生源。“招好生源,和学校中考成绩好坏直接挂钩。名气响的学校,报名的学生往往远远超过招生数。学校没法一一考核,那么有特长的学生就在一定程度上占了优势。”
要不要择校?
熙熙爸爸盲目择校不如先做好定位身边有亲戚就因为盲目跟风,追求“名牌”,而几头落空的择校失败案例———远的“名校”没录取,近的优质学校却错过报名。
因此,去年给熙熙报名之前,我不是选学校名气,而是先确定目标:熙熙想去什么学校,能去什么学校。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提前分析和打探的,比如关注孩子平时的学习情况,并对家附近的学校做事先的了解,千万不能等到快选择时再“抱佛脚”。“孩子身体适不适宜每天远途奔波求学?家里的经济条件能不能负担较贵的民办学校学费?孩子是有压力就能激发学习潜能的,还是有压力很容易丧失信心的?”
宁宁妈妈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成长
去年宁宁读书可谓几经波折,先是错过了区内几所民办初中的报名,而后又没有去成心仪很久的一所“名校”,最后通过网上讨论了解到家附近的一所公办初中虽然名气不响,但各方面反响不错,终于没有几头空。折腾了半天,结果选择的这所学校却很令人满意。“现在,孩子上学方便,成绩和各方面表现都很理想。事后,一位老师告诉我,如果孩子性格内向,资质并不突出,硬塞进名校,孩子进去后发展也不乐观。而我女儿本来就有点内向,可能并不适合竞争压力很大的名校。”
贝贝爸爸迷信证书不如多了解孩子
网上家长时常互通信息,特别过来人会现身说法,其实挺有借鉴意义。但我觉得也不要盲目迷信证书,真的要让自己的孩子脱颖而出,还是要多了解自己孩子,发现他的潜能,然后结合各个学校的特色,对症下药。比如,我发现贝贝从小就对数学特别有兴趣,那么我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哪些学校有这方面的特色。平时,就要扩充孩子的知识面,而不是到了报名前,才临时抱佛脚让孩子去考各类证书。“一星期内上提高班,对孩子帮助不会很大,而且,会让他产生太大的压力,对将来的学习有恐惧感。”
家长抱团网上交流
“××学校××班报名通知已出,爸爸妈妈快去看看”、“××学校理科见长,奥数证书或许有帮助”……这几天的一些教育论坛里,最热门的帖子都是关于“小升初”学校的报名和交流。程女士告诉记者,家附近的好学校就那么几所,而且学校时常不声不响就出了个报名通知。“有些学校会把通知贴在校门口,或者挂在校园网上。一不留神就很有可能错过报名时间,报名条件也写得很简单。”记者了解到,不少教育论坛里都开辟了“择校版”。在该板块内,只要有家长网友求助:想了解哪所学校,或对哪几所学校做对比,就立即会有热心人发上学校特点、招生时间、甚至中考成绩等具体资料。发帖者中有过来人,也有部分学校的老师。程女士说,要了解学校全靠网友“扫盲”,“网上的信息挺快的,还时常有人会晒择校经。”
网上交流虽然方便了家长浏览信息和掌握各校报名动态,但也出现了“副作用”。傅先生就无奈地说,越看心里越慌。“原本觉得就近读个学校,家长孩子都轻松。但看到网上热火朝天的讨论,我就想这样是不是对孩子的将来太草率了,是不是也该动一动?”除了不少主动择校的家长,像傅先生这样被动择校的家长还有不少。“越参与网上讨论,就越紧张”,成为部分家长的“择校综合征”。
择校催生“考证热”
市教委已明确规定,初中招生时,学校不得考试,也不得要求学生出示各类证书,同时,学生要就近入学,但择校屡禁不止。本市西部一所小学统计,该校去年有60位上海生源的小学毕业生,原本都该进入对口的一所普通初中,但最后有近50人舍近求远分散到进入区内各所谓名校或特色班。这位校长说:“这几天总有家长来咨询,对口的初中哪所名气大,哪些证书有用。择校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但很多人择校很盲目,一窝蜂地挤去所谓的名校,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记者了解到,有家长为了择校成功,从三四年级开始就让孩子在各类考证班间奔波,而到小学毕业,手里拿着三四张英语、数学等证书的学生不在少数。“初中招生不许考试,学校招生条件模模糊糊。心里没底,只好多考几张证。”程女士无奈地说。
证书真的有用么?家长对此各持己见。有人在网上晒出“择校经”:“证书肯定有用,但是要点对点。数学特色学校,奥数证书有用,外语特色学校,英语证书有用。”
一位初中校长坦言,择校其实是双向选择,家长在选择学校的同时,学校也在暗地里抢生源。“招好生源,和学校中考成绩好坏直接挂钩。名气响的学校,报名的学生往往远远超过招生数。学校没法一一考核,那么有特长的学生就在一定程度上占了优势。”
要不要择校?
熙熙爸爸盲目择校不如先做好定位身边有亲戚就因为盲目跟风,追求“名牌”,而几头落空的择校失败案例———远的“名校”没录取,近的优质学校却错过报名。
因此,去年给熙熙报名之前,我不是选学校名气,而是先确定目标:熙熙想去什么学校,能去什么学校。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提前分析和打探的,比如关注孩子平时的学习情况,并对家附近的学校做事先的了解,千万不能等到快选择时再“抱佛脚”。“孩子身体适不适宜每天远途奔波求学?家里的经济条件能不能负担较贵的民办学校学费?孩子是有压力就能激发学习潜能的,还是有压力很容易丧失信心的?”
宁宁妈妈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成长
去年宁宁读书可谓几经波折,先是错过了区内几所民办初中的报名,而后又没有去成心仪很久的一所“名校”,最后通过网上讨论了解到家附近的一所公办初中虽然名气不响,但各方面反响不错,终于没有几头空。折腾了半天,结果选择的这所学校却很令人满意。“现在,孩子上学方便,成绩和各方面表现都很理想。事后,一位老师告诉我,如果孩子性格内向,资质并不突出,硬塞进名校,孩子进去后发展也不乐观。而我女儿本来就有点内向,可能并不适合竞争压力很大的名校。”
贝贝爸爸迷信证书不如多了解孩子
网上家长时常互通信息,特别过来人会现身说法,其实挺有借鉴意义。但我觉得也不要盲目迷信证书,真的要让自己的孩子脱颖而出,还是要多了解自己孩子,发现他的潜能,然后结合各个学校的特色,对症下药。比如,我发现贝贝从小就对数学特别有兴趣,那么我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哪些学校有这方面的特色。平时,就要扩充孩子的知识面,而不是到了报名前,才临时抱佛脚让孩子去考各类证书。“一星期内上提高班,对孩子帮助不会很大,而且,会让他产生太大的压力,对将来的学习有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