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择校必知:选名校真那么好吗?择校须权衡利弊
日期:2013-02-05 11:26

(单词翻译:单击)

  在相当一部分家长眼中,孩子一旦跨入名校,就好像是得到了升学保证,也只有名校,才能满足他们培养孩子的良苦用心。孩子健康吗?孩子快乐吗?“买入”名校孩子的成绩就能随人所愿吗?对于这些问题,家长们却很少静下心来思考关注。在孩子们的眼中,这些问题的答案更多的时候反而都是否定的,成都初三男孩小黄因为不堪名校压力离家出走的做法更是为这些家长们敲响了警钟。“即便是名校,升学率也不是百分之百,即便达到99%,也不见得自家孩子就不是那1%。”老师们告诫家长,选择名校之前必须根据孩子情况权衡利弊,没有足够的基础,名校也许会成为孩子无法承受之重。

  挤进名校却难收获快乐

  近些年,择校之风日盛,以中考为例,但凡有填报名校择校生做“凤尾”的机会,学生、家长很少有人去眷顾那些档次稍低的学校去当“鸡头”,有的孩子分数甚至距离择校分数线还有一定差距,家长还是义无返顾地求人情、托关系,一心要把孩子送进名校。“越好的学校升学率越高,孩子考上大学的机会也就越大,要是能上名校,基本上就等于考上大学了。”对于名校的吸引力,家长何先生一语道破家长们的心理。正是对这种名校升学率高的坚定信念,家长们从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就要力争为孩子选择心中最好的学校。

  学生们想的似乎没有家长那般长远,对于名校,学生们大都报以羡慕的眼光,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当前的环境还是表示满意,很少有人会因为学校名气产生转学念头。在那些身处名校的学生眼中,学校的光环真的就那么神气吗?

  小王,目前在一家省级重点中学上高二,前年中考,尽管他的分数距离该校择校生录取线还有40多分的差距,但在家长四处托求下他还是挤进了校门。尽管他所在的班学习成绩在整个年级中只能算是一般,但几次考试下来小王的自尊还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迎接新学期,中考后的那个暑假他就主动报名参加了先修班,尽管如此,入学后老师的课堂进度、同学们的基础以及日常的学习表现都让他清楚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平时,他可以说是辅导班不断,但两年来,他的成绩还是没有太大的突破,依然停留在班里靠后的水平,而和他名次相近的学生,有的已经开始了“破罐子破摔的混天儿”生涯,“不知道能撑到啥时候,说实在的,我现在也发现了,我的基础跟学校的教学就不是一个水平。”

  如果说小王只是感到了累,那他还是幸运的,记者走访中,大部分没有考上但却挤进名校的学生坦言压力很大,学生们直言被父母逼进名校没有想象的那般美好,不少孩子因为压力过大产生了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的情绪。在成都,初三男孩小黄因为不堪被父母逼读名校压力,在20多天以前卖光全部教材后离家出走。

  选择名校须权衡利弊

  对于所谓的名校或是重点学校,其中的优势有目共睹,良好的学校声誉、较高的升学率、优质的教师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这些资源对于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真的都能为我所用吗?在老师们来,有几个风险是学生、家长所不能忽视的。

  风险一:名校不等于升学保障

  记者走访时,不少成绩明显落后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状态表示不满,对于小黄离家出走的做法,学生们普遍表示理解。“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比别的孩子差太多,那他肯定在班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石家庄四十五中团委书记张进辉老师直言,教育确实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但面对六七十名学生时,老师们安排课程进度所要照顾的肯定是大多数学生,那些“吃不饱”或者“跟不上”的学生,必须学会课下做功课,“跟不上班本来就受罪,如果心理素质再差一些的话,完全有可能出现这种离家出走的情况。”

  对于家长盲目攀上名校的做法,张进辉认为,面对着升学竞争压力,家长们总是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总是感觉孩子们一旦进入名校就好像是升学有了保障,总是幻想着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设想如何如何进步,“实际上,孩子的基础就摆在那里,你家孩子进步,别人的孩子也在进步,相比较而言那些成绩更好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基础、方法、态度上都更有优势,除非孩子有特别的潜力可以挖掘,要不然怎么就能轻易超过别的孩子。”“就拿家长最关心的高考升学率来说,目前最好的学校本二实际上线率也不过80%左右,普通学校也得30%-40%吧,我觉得,孩子要想挤进这80%不见得比挤进普通学校的40%容易,因为在普通学校孩子们更容易利用老师、课堂等资源,更容易树立自信。”

  风险二:“鸡头”易做“凤尾”难当

  对于那些学习成绩长期处于班级末尾的学生来说,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家长董女士告诉记者,前年,为了女儿上重点高中的事儿四处托关系花费巨大,然而,家长费心苦力的付出却没有换来女儿的快乐,女儿屡次提出转学的要求也都被她拒绝了,“上了两年高中变得少言寡语,有事儿就知道在心里闷着,跟换了个人似的,可人家都挤破头要进重点咱总不能进去了再往外走吧,这不都是为了高考吗?”

  而在石家庄一中国际部主任高建华老师看来,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来说,学习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身体素质、性格意志等都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的收获,如果让孩子长期处于压制状态,不仅不会提高成绩,反而会对他们的自尊心、性格等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高建华老师认为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凤尾”,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很容易造成破罐子破摔的结果,“名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显而易见,但学生在选择时必须对自己的个人情况有个清楚的认识,如果没有同时具备上升潜力和较强的心理素质,家长选择名校时还是要慎重。”

  风险三:培养“人脉”不切实际

  对于追逐名校的原因,一些家长的观点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家长程先生直言,去年,他托关系花费数万元把儿子送进了一家私立学校,尽管他一直都在鼓励儿子好好学习,但他也知道就儿子的学习成绩而言,要想考上一所本二以上的大学有些不太现实,“男孩子嘛,学习重要,能力更重要,学好学不好的吧,起码有一帮学习好的同学,将来这些就是资源。”记者走访中发现,竟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选择名校时抱有或者包含有这样的想法。

  对此,石家庄四十五中教育处主任师金萍认为很没道理,“别说小学、初中,就是高中阶段,学生们现在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太牢固,随着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交际圈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对等,或者是在某些条件上相匹配,或者在兴趣爱好上能够谈得来,或是在个人能力上有合作的意愿,对学生们来说,如果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家庭条件格格不入,是否能够收获那么多的人际关系不好说。“一种长远的处心积虑,但不一定切合实际。”石家庄一中教育处主任米秉玺认为,家长的想法可谓是“处心积虑”,但不免有些一厢情愿的苦涩,因为古人说的好:“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人交往,必须是志同道合,如果一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成绩太差,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过人表现,可以想见也不会得到同学们的广泛认可,这种情况下,学生也肯定无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石家庄二十四中德育副校长魏树新老师表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同龄共振的带动作用有时候确实会大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选择名校,优质的师资和良好的学习气氛,确实会给学生进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但如果家长托关系、花金钱让孩子挤进重点学校是为了给孩子打下人际关系基础,则意义不大。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要想收获到真正的友谊,自身的层次决定了交往的层次,自身的层次包括了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学生们如果自己没有良好的表现,不见得就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讲,同学们高中毕业后面临着天南海北的选择,三年高中、四年大学甚至以后还有研究生阶段等变动,将来各自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都是个未知数,家长现在寄希望给孩子培养人脉的想法太功利,也不现实。

  什么才是适合的教育?

  采访中,老师们普遍强调,对学生而言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的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最适合呢?有的老师认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有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所以,能够满足孩子个性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有的老师则坦言,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无论孩子特长再多,成绩不好、考不上学啥都白说,“分数才是硬道理”这个事实始终无法回避,所以,根据孩子的特点提升成绩的才是适合的教育。

  对于适合的教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孟照海博士认为,就学校层面而言,适合学生的教育应该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适合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把每个学生视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水平设计相应的教育方案,尊重和保护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其次,适合的教育是一种多样化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掘各种资源,精心选择和不断优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为每位学生提供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对于学校来说,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从校内资源上来说,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各种兴趣小组和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模块化的课程;从校外资源上说,学校和家长要充分利用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和兴趣,为他们量身定做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最后,适合的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始终关注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需要教育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老师们表示,这三个层面内容完全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家长在衡量一所学校时不妨以此为指导思想。

  取消择校家长并不都认同

  对于孩子身处高出自身实力一档的学校所承受的压力,有的家长认为只有压力才有动力,有的家长表示孩子好像习惯了“劳模”位置,看着没什么压力,有的家长直言体谅孩子的不易,但面对着中考、高考压力,孩子们只有奋起直追才能把过去失去的东西弥补回来,但数万元花费是否真的能让孩子补回来,家长坦言心里没底。

  如何纠正家长们的择校观念,让孩子摆脱名校之苦?一方面,家长的思想必须端正,必须摒弃追名牌、追重点的攀高思想,切实结合孩子的实力寻找适合的教育、适合的学校。另一方面,规范升学体制无疑才是保证孩子们脱离名校之苦的根本手段。就目前而言,为了保证教育均衡,大部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都是类似于划片入学的招生政策,但违规跨片入学现象并未完全杜绝,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更是可以通过缴纳一定的择校费用堂而皇之地进行择校,老师们坦言,择校的最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市民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择校的存在,更是会加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尴尬局面,进一步带动家长们的择校热情,形成两极分化的恶性局面。

  在规范择校方面,日前教育部下发了《关于2012年上半年规范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工作进展情况通报》,明确要求公办普通高中从2012年秋季开学开始,每个学校招收择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收高中学生计划数(不包括择校生数)的20%。在加大投入、合理调整收费标准的同时,要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在3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

  对此,那些想通过择校把孩子送进名校的家长深表担忧,担忧孩子学习成绩差名校之路也就会被堵死,但更多的家长则表示欢迎,认为上什么样的学校应该取决于孩子的表现,而不是拼爹依靠家长的能力,“希望各级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籍注册管理并增加校园信息、学生信息的透明度,通过制度约束将家长们的择校念头扼杀在摇篮中,让所有的孩子们公平地接受教育,让一部分学生不用再透支能力地承担名校之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