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口译笔记填空和听译部分阅卷心得
日期:2009-05-23 17:52

(单词翻译:单击)

  很高兴应昂立的邀请,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次口译考试阅卷的体会。
  先说说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 以往这项是高口考生最怕的一部分。除了文章较长,考验考生的听力极限外,漫无目的的笔记也是大家心头的痛。这次情况不同了,可能是听力材料难度不高,题材考生熟悉,加上一直以来这一项大意答对就可以得分,不用拘泥原词的原因,这个部分的得分率史无前例地高。整体来看,绝大部分考生都可以轻松达到或超过十分,也就是一半的分数。满分20分的卷子也不稀罕。考虑到以往这个部分能有一半的得分率已经是很不错了,这次NT&GF的部分必将成为带动考生分数整体向上的马达。
  我主要批改这次的高级口译Passage Translation的部分。这部分一共是两个passage,第一个passage是关于经济发展及其公平问题。第二个Passage是欧洲国家医生与居民比例的对比。两篇总分是15分,第一篇7分,第二篇8分。
  第一篇是两篇中考生的分率偏低的一篇。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信息琐碎,不像第二篇的逻辑关系那么清楚,所以考试中,不管考生是偏向于多记笔记型,还是倾向于多用记忆型,都容易造成大量的信息遗漏。实际上,原文主要的逻辑结构在于“当今世界是有史以来经济最不平等的时期,原因主要在于,以前人们很穷,经济上没有不平等之说。近两百年一小部分的国家经济的大发展,加大了不平等。将两个世纪的增长累计起来,这些国家的人们就收入增加了二十倍。”绝大部分考生的得分在2.5到4分之间。有的同学没听懂或者没记住,纯粹用新闻联播似的语言杜撰,这里如果提到了经济的增长,收入的差距,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一类的,哪怕别的都没有答到点子上,也可以得0.5分到1分。得分达到6分的考生少之又少。能拿到这个分数的同学一般最后一句应该是对的。提到了收入增长,原文用了 “twenty fold”这个词,意为增长了20倍。显然很多考生并不熟悉这种口译用词,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听成了“twenty-four”,于是“24%”,“24 倍”,“有24个地方”等等答案也就屡见不鲜了。这一项感觉答的不好的同学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至少也会有1分左右保底,大部分同学得分往往就是3分,差距是拉不开的。
  第二篇得分率较高,除了逻辑上比较清晰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直接来自于高译听力课本。改卷中发现有很多同学对这篇文章非常的熟悉,可以做到信息的精确复述。但是听译这一项是不大可能给考生满分的,因为即使内容全部抓住,始终存在译的好不好的问题,而且有些同学的复述度 too good to be true, 这样就物极必反,体现出了“背诵痕迹”。对于有“背诵痕迹”的考生,就还要扣分,所以起评分不是8分,而是7分。个人改卷的时候,欣赏用自己的理解和顺序,复述信息的考生,这样的考生,起评分是7.5分。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第二篇的题材不像第一篇那么常规,第二篇讲的是每十万居民中医生的比例问题,可能超出了一般考生想象。实改中,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是讲医生的,但是说到“十万”这个数量级,就漏洞较多,理解成一千的有,理解成一百万的有,甚至有个别考生理解成一亿,这些当然都是要扣分的。但是扣分时有一个原则,就是同样的错误只扣分一次,所以在每个句子中都写了一次“每一千居民”的考生,大可不必担心,这个信息点只扣0.5分。这篇passage是拉开这一项差距的重要一环,两篇相加,高端得分集中在12分左右,一般是5+7,较低的得分集中在5分左右,一般是2+3,低到0分的考生,也有一定数量。听译的部分难度不低,Sentence Translation和Passage Translation的得分能达到分值的一半,考生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如果这个部分能及格,达到9分,已经是在给其他几项做贡献了。
  下面就考生的角度谈谈一些注意事项。
  第一、字迹要工整。这点其实是不需要老调常谈的。口译考试阅卷量太大,老师每天十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阅卷,还要完成一定的指标。对着一堆乱麻一样的字体,已经头大,两秒钟看不出要找的得分点,老师就已经失去耐心,结果可想而知。短期内改进书法不太可行,但是至少考生应该做到,分隔清晰,数字明了,不要指望老师能顺着你的箭头和各种图示,来寻找你的信息。
  第二、擅于突出得分点。答题纸上的字不是越多越好,(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的让考生写大篇幅文字的主观题),满篇的字,加上书法不佳,组织无序,尤其让阅卷老师头疼。答卷时,用简洁的语言突出你听懂的主要信息就可以了。因为这一项老师是踩点给分。以第二篇为例,老师在改卷时并不会读你的文字美不美,而是飞快的寻找几个主要信息,如“图表…医生与居民比例…每十万人。意大利…比英国高。…确实是…。400…160…。西班牙…比利时…比英国高。350…160…。” 所以,得分点写的清晰明了,数字精确,就可以了,至于别的文字,是不构成评分的,如“也许你会很惊讶,但是事情的真相…”之类的,往往老师都不会在意。无谓的啰嗦,除了影响老师阅卷,也会耽误大家有限的考试时间。参加过考试的同学都知道,这个部分给大家的书写时间,一般都是不够的。有一位同学的卷面文字,可以作为反面教材。“逐渐的,经济在两个世纪,也就是两百年的漫长的时间里,慢慢地迅速地发展起来”,除了不知所云,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并搏阅卷老师一笑外,实在没有什么作用。另一个版本,“在意大利,每十万个居民拥有的医生数字大约是400人,相比之下,英国每十万个居民拥有的医生大约略为超过160 个。…西班牙每十万个居民拥有的医生为350个,而比利时的每十万个居民拥有的医生数是310个左右。”这几个得分点确实抓的不错,但是,当这位同学看到后面一个答案也可以得同样的分数,在老师很疲劳的时候可能还要更高时,不知作何感想。“每十万人拥有的医生数各国不同,意大利这个数字是400,英国仅 160,而西班牙为350,比利时为310。”此外,“十万”真的有很多考生写成100000,自己写着费劲不说,老师看着也累,就拼命数零了。还好这些考生里没有听成一亿的。


  第三、不要轻言放弃。考试中有一些考生的答案,虽然方向走偏,或者有根本的理解错误。但是老师不会根本否定你的答案。比方说第二篇,因为题材的特殊性,使很多考生把考题理解成“教堂数量”,“降雨量”,甚至还有人听成了“狗的数量”,“青蛙的数量”。 这可能是因为原文中出现了“a great of range (rain?) of”,“chart ( church?)”和“doctor(dog? frog?)”等词。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一分不得,如很多同学的答案写成了“意大利的降雨量为400ml,高于英国,英国是160ml。西班牙的降雨量是350ml,比利时的降雨量是310ml。”不难发现,意思都偏差,但是数字国名等考点都对,这种情况下即使不会有一半的分数,至少不会一无所获。这也算一个好消息。所以,不管考试中这个部分的复述度有多低,尽力把听见的仅有的信息补足,做到语义畅通,也是亡羊补牢的良策。
  第四、多用常识。如果说,上面的一种情况,虽然反映了能力的不足,但至少是一种值得褒奖的精神的话,很多同学在答题中表现出来的对常识的缺乏,就让人啼笑皆非了。仍以第二题为例, “西班牙每360个居民拥有一个医生”还比较符合常理,不算过分。但是,“西班牙每360个居民拥有一个医生,比英国要高,因为后者每160个人拥有一个医生”,未免有些不符合逻辑,让人想到“我1984年生,你1982年生,所以我比你大”一类的笑话。至于“英国有160个医生”,或“意大利每个居民有 400个医生”,就完全匪夷所思了。这样的错误,考试中稍稍利用一点常识,都是可以避免的。实际改卷中,“每360个居民拥有一个医生”,老师会酌情给 0.5分或稍低,给与鼓励,但是“每个居民有400个医生”不但不会得分,还会使得老师对该生印象不佳,其他部分评分从紧。
  第五、口译考试不仅考英文也考中文。举几个中文不过关的例子吧,“世界上各个地方都会产生医生”,“大约有100000名医生,绝大部分分布在地球上”,“世界上从来都不会像没有像现在这么不够平等过了”。
  第六、另外一个感受,算是题外话。改到有的卷子,虽然只是一项,但是明显感到考生的水平不够,或是没有做好口译考试的准备。我改过的千余份卷子中,甚至有三五个同学,完全不了解考试的程序和项目,把听译部分做成了听写。口译考试始终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高端能力考试,没有一定的积淀和学习,太过随意,随便应付,通过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不加准备,或是英语能力确实不够,却随意参加,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只会打击自己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以上几点体会,希望对考生和即将参加考试的同学,会有所帮助。

分享到
重点单词
  • rangen. 范围,行列,射程,山脉,一系列 v. 排列,归类于
  • foldn. 折层,折痕 vt. 折叠,包,交叉,拥抱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