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用2B铅笔涂黑.)
1.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蜡烛熔化,矿石粉碎 B. 食物腐烂,光合作用
C. 酒精挥发,镁条燃烧 D. 汽油燃烧,干冰升华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
A、蜡烛融化和矿石粉碎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光合作用有葡萄糖等新物质生成,都是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酒精挥发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化学变化;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关键是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图示是实验的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 |
熄灭酒精灯 | B. |
倾倒液体 | C. |
气体验满 | D. |
液体过滤 |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根据正确的实验基本操作来考虑,如果错误操作会导致什么后果,要熟记正确操作步骤,否则会引发不安全事故.
解答: 解:A、吹灭酒精灯会导致火焰沿着灯颈进入酒精灯内引起火灾,应该用灯帽盖灭,故A错误;
B、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否则瓶塞上的药品会腐蚀桌面和污染试剂;故B错误;
C、气体验满要将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故C错误;
D、根据过滤的仪器组装来考虑一贴、二低三靠,本装置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根据回答本题可知要掌握正确的实验基本操作步骤,否则会出现实验失败或引发不安全事故,所以要熟练掌握实验步骤.
3.下列四组物质中全部是混和物的是( )
A. 无色的矿泉水和无色的雪碧饮料 B. 黑色的氧化铜和黑色的2B铅笔芯
C. 红色的铜丝和红色的赤铁矿石 D. 银白色的水银和银白色的不锈钢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物质的分类进行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解答: 解:A、无色的矿泉水中含有水和一些可溶性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无色的雪碧饮料中含有水、碳酸和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
B、黑色的氧化铜由氧化铜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黑色的2B铅笔芯铅笔芯是用石墨和粘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制成的,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红色的铜丝是由铜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红色的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银白色的水银是由汞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银白色不锈钢是铁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碳和其它杂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组成,然后再根据各类物质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H2O2 B. CO2 C. H2O D. O2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H2O2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B、CO2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C、H2O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D、O2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对月球进行了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月球表面富含钛铁矿,其主要成分化学式为FeTiO3(钛酸铁),已知铁元素显+3价.则钛元素(Ti)的化合价为( )
A. +1 B. +2 C. +3 D. +4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化合物中氧的化合价为﹣2,已知铁的化合价为+3,根据上述原则可以计算出钛的化合价.
解答: 解:设钛酸铁中钛的化合价为x.
(+3)+x+(﹣2)×3=0
解得x=+3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难度稍大.
6.对下列生活中的做法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吹灭蜡烛,其原理是使温度降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B. 多吃富含铁元素的食品,可以预防人体贫血
C. 通过过滤,可以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
D. 为减少环境污染,应提倡大量使用塑料制品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白色污染与防治;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的生理功能、缺乏症、摄取方法等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D、根据大量使用塑料制品的危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吹蜡烛,会带走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使蜡烛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多吃富含铁元素的食品,可以预防人体贫血,故选项说法正确.
C、通过过滤,可以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故选项说法正确.
D、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会造成“白色污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过滤的原理、白色污染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7.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部分元素的微粒结构示意图,依照此示意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的全部是原子结构
B. 示意图②的核电荷数x=12
C. 示意图④若表示的是离子结构,则它的最外层电子数y=7
D. 示意图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它是稀有气体元素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依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析解答;
B、依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析解答;
C、依据17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情况分析该微粒成为离子时的电子层结构特点即可;
D、根据稀有气体的核外电子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由于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可知①不属于原子;
B、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x=2+8+2=12;
C、17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情况是最外层有7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成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示意图④若表示的是离子结构,则它的最外层电子数y=8;
D、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或2),而①表示的是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不是稀有气体元素;
故选B
点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掌握元素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8.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各物质的质量数据如下: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的质量(g) | 6.4 | 3.2 | 4.0 | 2.5 |
反应后的质量(g) | 3.8 | 待测 | 7.2 | 2.5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上表中的“待测”数据的数值为0.6
B. 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C. C物质中的元素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之和
D. 该反应中A、B、C三种物质的质量比13:3:16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故可求“待测”的数值,根据化学反应中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同时还可计算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解答: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则“待测”的数值是6.4+3.2+4.0+2.5﹣3.8﹣7.2﹣2.5=2.6,则质量减少的是A、B,质量增加的是C,故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则“待测”的数值是6.4+3.2+4.0+2.5﹣3.8﹣7.2﹣2.5=2.6,故A说法错误;
B、由上述计算知道质量减少的是A、B,质量增加的是C,D质量不变,故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可能是催化剂,因为其质量没变,故B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不变,因此生成物C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反应物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之和,故C说法正确;
D、该反应中A、B、C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是(6.4g﹣3.8g):(3.2g﹣2.6g):(7.2g﹣4.0g)13:3:16,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应用并结合着图表,很具有新颖性,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应变能力.
9.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除杂方法 | B: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
粗盐提纯﹣﹣溶解、过滤、蒸发 木炭粉中含有铁粉﹣﹣用磁铁吸引 CO2中混有CO﹣﹣通过灼热的CuO | 制取气体﹣﹣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点燃H2﹣﹣先验纯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O2并用排水法收 集满氧气后﹣﹣先撤导气管 |
C:用“化学眼光”分析 | D:化学物质与俗名 |
洗涤剂去油污是因为起乳化作用 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是运动的 保护空气就是要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排放 | 氢氧化钠﹣﹣俗称纯碱 氧化钙﹣﹣俗称生石灰 氯化钠﹣﹣俗称食盐 |
A. A B. B C. C D. D
考点: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了解物质的性质从而确定分离物质的方法,理解安全常识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俗名等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例如,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解答: 解:
A、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可使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铁粉能被磁铁吸引,而木炭粉不能,故可用磁铁分离;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与氧化铜反应,二氧化碳与氧化铜不反应,故可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去一氧化碳;正确;
B、保证实验安全与采取的措施对应关系正确;
C、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湿衣服晾干的原理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正确;
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而不是纯碱,故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知识全面,思维跨度大,掌握常见的物质性质、除杂方法、实验安全、物质的俗名等知识才能正确解答.
10.某工厂为防止环境污染和回收贵重金属,向含有Cu(NO3)2和AgNO3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的描述,下列四种判断正确的是( )
A. 滤渣中一定有Ag和Cu,可能含有Fe
B. 滤渣中一定有Ag、Cu、Fe
C. 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可能含有AgNO3和Cu(NO3)2
D. 滤液一定含有AgNO3和Cu(NO3)2,可能含有Fe(NO3)2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氢>铜>银,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 解:向含有Cu(NO3)2和AgNO3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则铁粉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生成的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故在硝酸银和硝酸铜同时存在时,铁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后硝酸铜与铁反应,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含有铁,当铁有剩余时,硝酸银和硝酸铜全部参加反应,故滤渣中含有铁、铜和银,滤液中含有硝酸亚铁.
A、滤渣中含有铁、铜和银,故A错误;
B、滤渣中含有铁、铜和银,故B正确;
C、滤液中含有硝酸亚铁,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故C错误;
D、滤液中含有硝酸亚铁,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1.(5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5个铝原子 5Al ;
(2)由4个磷原子和10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 P4O10 ;
(3)既不含有电子,也不含有中子的微粒 H+ ;
(4)实验室可根据下面方式制备过氧化氢:BaO2+R+H2O=BaCO3↓+H2O2,其中物质R的化学式是 CO2 .
(5)胃药“斯达舒”主要成份是Mg(OH)2,服用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即化学反应方程式): Mg(OH)2+2HCl=MgCl2+2H2O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根据分子的构成即可写出物质的化学式,不含中子的原子是普通氢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即可求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能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解答: 解:(1)在铝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5就表示5个铝原子,故填:5Al;
(2)由4个磷原子和10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其化学式为P4O10,故填:P4O10;
(3)不含中子的原子是普通氢原子,不含电子,则表示该微粒是氢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1省略不写,氢离子符号为H+,故填:H+;
(4)根据BaO2+R+H2O=BaCO3↓+H2O2,反应前含有1个Ba原子,2个H原子,3个O原子,反应后含有1个Ba原子,1个C原子,2个H原子,5个O原子,故R中含有1个C原子和2个O原子,是二氧化碳,故填:CO2;
(5)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能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故填:Mg(OH)2+2HCl=MgCl2+2H2O.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用语的意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符号周围的数字意义进行,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12.(3分)如图,挤压胶头滴管中的液体使之与锥形瓶的固体接触.
(1)若使小气球鼓起来,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 2H2O22H2O+O2↑ ;
②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
(2)若胶头滴管里面是水,锥形瓶里面放十几根铁钉一周后你看见的现象是 铁生锈,小气球变小 .
考点: 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小气球鼓起,则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可能是产生气体,也可能是温度升高;铁在有水喝氧气并存时易生锈.
解答: 解:(1)①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能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小气球鼓起,故填:2H2O22H2O+O2↑;
②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内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小气球鼓起,故填:CaO+H2O=Ca(OH)2;
(2)胶头滴管里面是水,锥形瓶里面放十几根铁钉,则铁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铁会生锈,铁生锈消耗氧气,导致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小气球变小,故填:铁生锈,小气球变小.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物理压强知识的结合,属于学科交叉题,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2分)如图是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变化的示意图,请认真观察分析对比如图图片.
(1)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2)由此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根据图示变化进行分析,水分解是化学变化,水气化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1)据图可知,水分解是化学变化,水气化是物理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根据水分解的示意图可以看出,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实质用微观模型示意图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4.(6分)如图1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 甲 ;
(2)t1℃时甲物质溶解度 = 乙物质的溶解度(填“>”“=”“<”);
(3)t2℃时100g水中溶解 15 g乙物质恰好达到饱和;
(4)分别把t2℃的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降到t1℃时,甲、乙两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两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
(5)某同学在t1℃时开始进行如图2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a、b、c.
在a、b、c三杯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b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是 bc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进行解答;
(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t1℃时甲、乙物质溶解度的大小进行解答;
(3)根据t2℃时乙物质溶解度为15g进行解答;
(4)根据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2℃乙物质的溶解度进行解答;
(5)根据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以及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进行解答.
解答: 解:(1)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物质溶解度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3)t2℃时乙物质溶解度为15g,所以t2℃时100g水中溶解15g乙物质恰好达到饱和;
(4)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而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t2℃的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降到t1℃时,甲物质的溶液会有晶体析出,而乙物质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又因为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2℃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t2℃的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降到t1℃时,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两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5)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所以t1℃时100g水中溶解15g甲物质,为不饱和溶液;再加入5g甲物质,恰好变为饱和溶液;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所以升温后变为不饱和溶液,由于没有晶体析出,所以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故答案为:(1)甲;(2)=;(3)15;(4)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两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5)b;bc.
点评: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8分)根据如图提供的化学仪器,请你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选择上面的化学仪器,组装一套实验室既能制取CO2又能制取O2的气体发生装置,你所选用的化学仪器是 BDE (填写所需仪器的编号).
(2)若采用G装置收集CO2,气体发生装置的导气管与G装置的 a 连接(填a或b);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你怎样检验G装置的CO2是否收集满 将导管b连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 ;写出常用来检验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3)请你仔细观察,实验室用的高锰酸钾制取O2,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缺少一种主要实验仪器是 酒精灯 ;若要收集一瓶湿润的O2,收集装置G中的集气瓶中应充满 水 ,气体发生装置导气管与收集装置G中的 b (填a或b)相接.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既能制取CO2又能制取O2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共同特点是固液常温型的装置;
(2)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选择进气口;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G装置收集满二氧化碳后会从b管溢出;检验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3)验室用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的特点属于固体加热型;若要收集一瓶湿润的O2,可以采用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解答: 解:(1)制取CO2又能制取O2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共同特点是固液常温型,所以选择的仪器有:BDE;
(2)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从长管a进入,把空气从短管b排出;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若收集满,则会从b管溢出,因此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处,若木条熄灭,证明已经收集满;或将导管b连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
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生成物是碳酸钙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实验室用的高锰酸钾制取O2,需要加热,故缺少一种主要实验仪器是酒精灯;若要收集一瓶湿润的O2,则采用排水法,因此收集装置G中的集气瓶中应充满水;因此气体从短管b进入,水从长管排出.
故答案为:(1)BDE;(2)a;CaCO3+2HCl═CaCl2+H2O+CO2↑; 将导管b连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3)酒精灯;水;b.
点评: 本题重在考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置的选用,性质,收集方法的拓展,验满方法和操作各注意事项的掌握,能够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16.(8分)学校九年级化学兴趣小组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反应后的废固和废液成分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行探究实验.
【收集信息】(1)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
(2)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猜想】(1)大家一致认为,所得到的废固中除杂质之外,还可能含有 碳酸钙 .
(2)小聪认为废液的溶质中只含有CaCl2一种.
小明认为废液中的溶质有两种,它们是 氯化钙和氯化氢 .(填化学式)
【实验】为了证明小聪和小明的观点谁的正确,设计以下两种方案并进行实验,请你参与其中,补全下表的填空.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案一:取少许废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少许酚酞试液 | 溶液 不变色 | 小聪的观点正确 |
方案二:取少许废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 碳酸钙 | 产生气泡 | 小明的观点正确 |
【结论】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你认为 小明的观点正确.
【反思】(1)小明认为实验“方案一”不严密,不足以说明小聪观点正确,理由是 盐酸遇酚酞颜色也为无色 .
(2)废液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为了使废液达到中性,可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C
下列物质(填序号),若观察到 不再有气泡产生则废液达到中性.
A.氢氧化钠 B.熟石灰 C.石灰石 D.生石灰.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猜想](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反应,碳酸钙可能有剩余;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反应,若盐酸不足,则废液中只含氯化钙一种溶质,若盐酸过量,则废液中含氯化钙和氯化氢两种溶质;
【实验】根据实验结论“小聪的观点正确”判断反应现象;根据“小明的观点正确”和“产生气泡”判断应加入的物质;
【结论】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可得出结论;
【反思】(1)根据酸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进行分析;
(2)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废液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为了使废液达到中性,可向废液中加入过量
盐酸可能剩余,盐酸遇到酚酞试液颜色也为无色溶液.
[实验2]①证明溶质只有氯化钙,没有盐酸,因此只要加入一种物质证明没有盐酸即可.
②证明溶质既有氯化钙又有盐酸,因此只要加入一种物质证明有盐酸即可.
[交流与反思]①根据除杂的条件和题目信息(最后过滤)即可.
②写出盐酸的危害即可.
③根据盐酸的性质即可.
解答: 解:[猜想](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反应,碳酸钙可能有剩余,因此所得到的废固中除杂质之外,还可能含有碳酸钙,故答案为:碳酸钙;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反应,若盐酸不足,则废液中只含氯化钙一种溶质,若盐酸过量,则废液中含氯化钙和氯化氢两种溶质,因此小明认为废液中的溶质有两种,它们是氯化钙和氯化氢,故答案为:氯化钙和氯化氢;
【实验】方案一:因实验结论“小聪的观点正确”,氯化钙溶液显中性,所以取少许废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少许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故答案为:不变;
方案二:因实验结论“小明的观点正确”和实验现象“产生气泡”,所以取少许废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碳酸钙,故答案为:碳酸钙;
【结论】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可知废液中有氯化氢,因此是小明的观点正确,故答案为:小明;
【反思】(1)因为酸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因此当废液中有氯化氢时,取少许废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少许酚酞试液,溶液也不变色,故答案为:盐酸遇酚酞颜色也为无色;
(2)废液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为了使废液达到中性,可将废液中的酸反应掉.用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熟石灰时,因氢氧化钠和熟石灰显碱性,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加过量的生石灰时,也会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显碱性,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可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碳酸钙,反应后的溶液显中性,若观察到不再有气泡产生时,则废液达到中性.故选:C;不再有气泡产生
点评: 掌握分析物质组成的方法,掌握盐酸的性质,记住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有点难度.
四、计算与分析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8分)
17.(2分)市场上某补钙制剂的药品说明书如图所示.
计算:
(1)葡萄糖酸钙共由 4 种元素组成;
(2)遵照药品说明书用量服用,每天补钙为 40mg.
[提示:(C6H11O7)2Ca相对分子质量为430].
考点: 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标签图示型。
分析: (1)根据某补钙制剂的药品说明书中葡萄糖酸钙的化学式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某补钙制剂的药品说明书,每片含葡萄糖酸钙0.215g;药品说明书用量,每日2次,每次一片,可以计算出每天服用的葡萄糖酸钙的质量;据此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由葡萄糖酸钙的化学式可知,葡萄糖酸钙是由碳、氢、氧、钙四种元素组成的.
(2)由某补钙制剂的药品说明书,每片含葡萄糖酸钙0.215g;由药品说明书用量,每日2次,每次一片,则每天服用的葡萄糖酸钙的质量为:0.215g/片×2=0.43g,其中含钙元素的质量为:0.43g×100%=0.04g=40mg.
故答案为:(1)4;(2)40.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以某补钙制剂的药品说明书为载体,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6分)为测定某粉末状黄铜(即Cu﹣﹣Zn合金)样品中铜锌的组成,某同学取样品9.75g放入烧杯
中,再取40g稀盐酸溶液分四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
加稀盐酸的质量(g) | 10 | 10 | 10 | 10 |
剩余固体质量(g) | 9.10 | 8.45 | 7.80 | 7.80 |
(1)9.75g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 7.8 g;
(2)第 三 次恰好完全反应;
(3)计算所用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解题过程).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 (1)根据金属活动性可知,铜排在氢后,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故发生反应的是锌,减少的固体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从第三次与第四次加酸后固体质量不变可得铜的质量;
(2)由题目可知:每加入10g盐酸可消耗锌的质量为9.75g﹣9.1g=0.65g,据此分析恰好反应的次数即可;
(3)第二次反应消耗锌的质量=9.10g﹣8.45g=0.65g,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所加10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由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求出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1)由第三次和第四次剩余固体质量相等可知,剩余的7.8g固体即为样品中铜的质量,故第三次实验结束时样品中的锌就已完全反应;
(2)由于第一次加入10g盐酸固体减少的质量是9.75g﹣9.1g=0.65g,所以可知到第三次时30g盐酸恰好能反应掉样品中的锌;
(3)根据金属活动性可知,铜排在氢后,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故发生反应的是锌,减少的固体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由题目可知:每10g盐酸反应消耗锌的质量是0.65g,
设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H2↑
65 73
0.65g x
x=0.73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7.3%
故答案为:(1)7.8;(2)三;(3)答: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7.3%.
点评: 根据所给的实验数据分析每次加入10g稀盐酸固体剩余物质量的变化,可对反应进行的情况进行判断,并明确参加反应的是固体中的锌,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