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日期:2014-10-26 13:15

(单词翻译:单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倡导“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今天,我们应尽量减少下列哪种能源的(  )

A. 水能 B. 石油 C. 风能 D. 太阳能

考点: 能源.

专题: 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分析: “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水能、风能、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环保,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也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很容易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煤炭、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并且在使用时会产生废物、废气污染环境,与节能环保,低碳生活不相符.

故选B.

点评: 能源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所以要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氢能等.

 

2.教室里的投影仪在投影时是利用(  )

A. X射线 B. 次声波 C. 超声波 D. 可见光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投影仪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通过平面镜将所成的像反射到屏幕上,所以利用的是可见光.

解答: 解:投影仪首先通过凸透镜成像然后通过平面镜将所成的像反射到影幕上.利用的是可见光.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3.下列物体中能被磁体吸引的是(  )

A. 铝块 B. 铜块 C. 铁块 D. 银块

考点: 磁性、磁体、磁极.

专题: 应用题;定量思想;电和磁.

分析: 磁性是指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不是所有物体都能被吸引.

解答: 解:磁性是指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铝、铜、银不在此范围中,故能被磁体吸引的是铁块.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磁性定义的理解,要记住磁性﹣﹣吸铁性,并不是吸引所有的金属,如铜、铝等很多种金属它都不吸引,知道的只是金属中的三种:铁、钴、镍..

 

4.烧开同样一壶水,完全燃烧的干木材与完全燃烧的无烟煤质量不同,是因为干木材和无烟煤具有不同的(  )

A. 热值 B. 比热容 C. 内能 D. 热量

考点: 燃料的热值.

专题: 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 明确几个概念的物理意义:

(1)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其单位是J/kg.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3)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的大小与质量和温度有关;

(4)在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改变内能的多少叫热量,是过程量,一个物体不含有热量.

解答: 解:烧开同样一壶水,完全燃烧的干木材与完全燃烧的无烟煤质量不同,说明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干木材和无烟煤放出的热量不同,即热值不同.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热值、比热容、内能、热量概念的了解与掌握,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目.

 

5.如图中的握力器是一种健身器材,主要是利用金属的(  )


A. 导热性好 B. 导电性好 C. 弹性好 D. 密度小

考点: 物质的物理特征.

专题: 常规题型;应用题.

分析: 根据握力器的工作特点和我们对于弹性的了解来作答.

解答: 解:握力器工作时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又要恢复原状,要求制作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握力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6.图中的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

A.

勺子的柄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B.

榕树下的树萌

C.

放大的文字 D.

荷花在水中形成倒影

考点: 光的反射.

专题: 声与光.

分析: ①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

②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

③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根据四幅图中形成的原理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并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解答: 解:A、勺子的柄“弯折”了是由于水面下的勺子反射的光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造成的.所以属于光的折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地上之所以有榕树下的树萌,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一块不透明的物体“树叶或树枝”挡住了光线时,由于光线不能绕过该物体,所以被物体所挡住的一块区域所接受到的光亮便减少,在地上形成了一块黑暗的与遮挡物形状相同的树荫,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凸透镜成像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而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应用,因此通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物体,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荷花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故属于光的反射,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影子、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日晷、日月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现象;倒影、照镜子、潜望镜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现象;透镜、看水下的物体变高,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等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光的反射、折射及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着很多的现象,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7.图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

筷子 B.

开瓶器 C.

镊子 D.

钓鱼竿

考点: 杠杆的分类.

分析: 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先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解答: 解:A、筷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B、开瓶器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C、镊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D、钓鱼竿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杠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8.如图中符合安全用电的要求是(  )

A.

湿手拔插头 B.

用湿布擦开着的电视机

C.

用湿布擦带电的插座 D.

清洗空调时先切断电源

考点: 安全用电原则.

专题: 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 (1)用湿手拿插头往插座插时使水流到插头的金属片,金属片和火线接触,人体和火线间接接触,会发生触电事故.

(2)维修清洗用电器时,首先要切断电源,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解答: 解:(1)水属于导体,用湿手或者湿布触摸或擦拭电器时,有可能使电流通过水传到人体上,使人体触电,十分危险,故ABC不符合安全用电的要求;

(2)清洗空调时先切断电源,以免发生触电事故,故D该选项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用电常识,要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9.如图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要吸热的是(  )

A.

春天来了,冰雪消融 B.

夏天清晨,小草上出现露珠

C.

深秋的早晨形成浓雾 D.

北方冬天出现美丽的“雾淞”

考点: 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 解:A、冰雪消融是从固态到液体的变化,属于熔化,熔化吸热;

B、夏天清晨,小草上出现露珠是由水蒸气液 化而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

C、深秋的早晨形成浓雾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液化放热;

D、北方冬天出现美丽的“雾淞”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凝华放热.

故选A.

点评: 本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学生对各种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

 

10.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用力搓手时,手会发热 B. 用液化气烧水做饭

C. 夏天在太阳曝晒下,水泥路面发烫 D. 冬天把手插在口袋里会感到暖和

考点: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热传递改变 物体内能.

专题: 热和能.

分析: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过程也就是能量的转移过程,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用力搓手时,克服摩擦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利用做功的方式增加手的内能,符合题意;

B、用液化气烧水做饭,是液化气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将内能传给水或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不符合题意;

C、夏天在太阳曝晒下,水泥路面发烫,是路面从太阳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不符合题意;

D、冬天把手插在口袋里会感到暖和,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此题是考查对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辨别,是中考热点,属于基础题目.

 

11.甲、乙两只小灯泡串联,甲灯比乙灯亮,是因为(  )

A. 甲灯通过的电流较大 B. 乙灯的电阻较大

C. 甲灯两端的电压较大 D. 乙灯消耗的电功率较大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 应用题;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 灯泡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两灯泡串联,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P=I2R可以分析答题.

解答: 解:(1)两灯泡串联,由串联电路特点可知,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故A错误;

(2)灯泡亮度取决于灯的实际功率,甲灯比乙灯亮,说明P甲>P乙,故D错误;

由P=I2R可知,R甲>R乙,故B错误;

(3)∵I= ,

∴U=IR,

∵R甲>R乙,通过两灯的电流I相等,

∴U甲>U乙,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根据灯泡串联、甲灯比乙灯亮,分析灯泡电流大小、灯泡电阻、灯泡电压及灯泡功率大小关系问题,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2.图中的器材与相应的实验所揭示的物理规律、原理或现象不相符的是(  )

A.

照相机 B.

茶壶 C.

电动机 D.

吸盘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连通器原理;大气压强的存在;直流电动机的原理.

专题: 其他综合题.

分析: A、知道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B、了解连通器的特点,连通器内装同种液体、不流动时各液面总保持相平.知道茶壶就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制成的.

C、掌握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原理制成的,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

D、知道大气压的存在,掌握靠大气压工作的现象.如:吸盘、吸管、抽水机等.

解答: 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所以A正确.

B、图中上面是连通器,其中若装同一种液体,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保持相平.茶壶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制成的.所以B正确.

C、上图是电磁感应原理实验装置,发电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而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原理制成的.所以C错误.

D、上图是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吸盘就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所以D正确.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日常生活中一些用具的工作原理,平时要注意积累,善于思考.

 

13.下列做法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 软包装饮料的吸管有一端被削尖 B. 书包的背带做得扁而宽

C. 载重汽车使用的车轮数量较多 D. 滑雪板做得又长又宽

考点: 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 根据压强的定义式P= ,要增大压强有三种方法:一是当压力一定时,需减小受力面积;二是当受力面积一定时,需增大压力;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同理,减小压强也有三种方法.

解答: 解:A、软包装饮料的吸管有一端被削尖,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符合题意;

B、书包的背带做得扁而宽,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不合题意;

C、载重汽车使用的车轮数量较多,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不合题意;

D、滑雪板做得又长又宽,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只要分析题目描述的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避免搞反就可以,难度不大.

 

14.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S后发现两灯均不发光,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转,则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


A. 灯L1短路 B. 灯L1开路 C. 灯L2短路 D. 灯L2开路

考点: 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专题: 电路和欧姆定律.

分析: S闭合后,两个灯泡都不发光,电流表的指针几乎不动,说明电路是开路;电压表的指针有明显的偏转,说明电压表通过电流表和L2与电源两极相连,因此L1处出现开路.

解答: 解:A、灯L1短路,则电路为L2的基本电路,因此电流表应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不符合题意;

B、灯L1开路,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并且为电源电压,符合题意;

C、灯L2短路,则电路为L1的基本电路,因此电流表应有示数,电压表有示数,不符合题意;

D、灯L2开路,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也无示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根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情况判断串联电路的故障,电流表示数为零说明故障是开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开路在电压表的两接线柱之间.

 

15.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V示数不变,电压表V与电流表A2示数比值变大

B. 电压表V示数变小,R1与R2两端的电压之比变小

C. 电流表A2示数不变,电路的总电阻变小

D. 电流表A1示数变小,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小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专题: 动态预测题;图析法;电路和欧姆定律.

分析: 分析清楚电路结构,作出等效电路图,根据滑片的移动方向确定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如何变化,然后根据并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分析答题.

解答: 解:根据电路图作出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

A、电压表测电源电压,电源电压不变,电压表示数不变,电阻R1阻值不变,

∵I= ,∴R= ,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不变,电压表与电流表A2示数比值不变,故A错误;

B、电源电压不变,电压表示数不变,由电路图可知,两电阻并联,电阻两端电压相等,R1与R2两端的电压之比等于1不变,故B错误;

C、由电路图可知,滑片P向右移动过程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电路总电阻变大,故C错误;

D、电源电压U不变,电路总电阻变大,由欧姆定律可知,干路电流I变小,电流表A1示数变小,

由电功率公式P=UI可知,电路总功率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是一道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题,分析清楚电路结构、作出等效电路图,根据滑片移动方向确定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如何变化,熟练应用欧姆定律即可正确解题.

 

二、填空、作图题(第19题每空1分,其余每小题2分,共24分)

16.家庭电路的电压是

 220 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应不高于

 36 V.

考点: 家庭电路工作电压、零线火线的辨别方法.

专题: 定性思想.

分析: 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一个蓄电池的电压是2V.

解答: 解: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故答案为:220;36.

点评: (1)记住家庭电路的电压值、一个干电池的电压值,有时会隐含在题目中,注意挖掘.

(2)注意理解人体安全电压前面的修饰词“不高于”.

 

17.夏天走进正在使用电蚊香的房间,会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无规则运动 ;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斥力 (选填“引力”或“斥力”).

考点: 扩散现象;分子间的作用力.

专题: 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称为扩散现象,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解:走进正在使用电蚊香的房间,会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故答案为:无规则运动;斥力.

点评: 此题考查了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道基础题.

 

18.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的;有的学校在走廊里悬挂“禁止大声喧哗”的警示牌,目的是在声音的 声源 处减弱噪声.

考点: 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就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 解:(1)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闻其声知其人,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的.

(2)在走廊里悬挂“禁止大声喧哗”的警示牌,“肃静”是不让说话,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色;声源.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三要素及区别以及防止噪声的三种途径,属于一道声学基础题,难度不大.

 

19.(1)从走廊上走过的巡视员,相对于坐着的考生是的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考场内广播发出的开考指令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考生的耳朵.

(2)如图为某考生答题时的情景,用力握笔时,可以 增大 摩擦力,使手不易打滑;在答题的过程中,笔的质量 减小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静止压在水平放置的准 考证上的石块,受到重力和 支持 力的作用,其合力为 0 .


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力的合成与应用.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是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②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减小压力减小摩擦;在压力一定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4)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受到地面的支持力和物体的重力相等,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

解答: 解:(1)以考生为参照物,巡视员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是运动的;开考指令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考生的耳朵的.

(2)用力握笔时,增大手对笔的压力,从而增大了摩擦力;答题过程中,笔里的墨水逐渐减小,因此笔的质量减小.

(3)静止压在水平放置的准考证上的石块,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二者属于平衡力,因此合力为0.

故答案为:(1)运动; 空气;

(2)增大;减小;

(3)支持;0.

点评: 本题学生参加考试为载体,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声音的传播、质量、摩擦力、平衡力的知识,知识面广,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20.漳州属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在海岸线上修建了许多风力发电站.利用风力发电时,把 机械(动、风) 能转化为 电 能.

考点: 能量转化的现象.

专题: 机械能及其转化.

分析: 风中蕴含了巨大的能量,用风能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使其转化为电能,为人类所利用.

解答: 解:根据对风力发电站的了解可知,利用风力发电时,将机械(动、风)能转化为电能.

故答案为:机械(动、风);电.

点评: 风能的实质其实是动能,属于机械能,俗称风能,用它来发电环保、无污染,在我国的局部地区有巨大的开发前景.

 

21.一个重为2N的苹果漂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为 2 N,往水中逐渐加盐,苹果受到的浮力将 不变(为2N) .

考点: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浮力.

分析: 苹果漂浮在水面上,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往水中逐渐加盐,苹果始终漂浮,浮力不变.

解答: 解:苹果漂浮在水面上,此时浮力等于重力,即苹果受到的浮力为2N;当向水中加盐后,液体密度增加,苹果仍然漂浮,所以浮力不变,仍然等于其重力2N..

故答案为:2;不变(为2N).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浮力知识中的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关键点是苹果始终处于漂浮状态.

 

22.今年6月3日,在“2012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以12秒87的成绩夺冠.若时间按13s计算,刘翔在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 8.46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计算题;运动和力.

分析: 已知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求出刘翔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刘翔的平均速度 = = ≈8.46m/s;

故答案为:8.46.

点评: 本题考查了求刘翔的跨栏速度,难度不大,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23.请画出图中苹果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考点: 重力示意图.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苹果所受的重力竖直向下,从重力的作用点,沿重力的方向作有向线段,即可作出重力的示意图.

解答: 解:苹果所受的重力竖直向下,从重力的作用点﹣﹣苹果的重心竖直向下作有向线段,即可作出苹果所受重力的示意图,苹果重力示意图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重力示意图如图所示.?


点评: 本题考查了作力的示意图,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力的示意图的作法即可正确解题.

 

24.标有“220V 100W”的电灯正常工作10h,消耗电能 1 kW•h.

考点: 电功的计算.

专题: 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 已知灯泡的额定电压和工作时间,根据公式W=Pt可求消耗的电能

解答: 解:

∵P= ,

∴电灯消耗的电能:W=Pt=0.1kW×10h=1kW•h.

故答案为:1.

点评: 本题考查对电能表参数的理解以及电功的计算,关键是明白电能表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25.用如图的滑轮组,将重8N的物体匀速提升0.2m,拉力F为5N,若不计绳重及摩擦,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 .


考点: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分析: 要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η= ,其中W有用=Gh,W总=Fs,s=nh.

解答: ?解:由图知,此滑轮组由2段绳子承担物重,所以s=2h=2×0.2m=0.4m.

η= = = =80%.

故答案为:80%.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机械效率的计算.其中最关键的地方是分清有用功和总功.有用功是克服物体本身重力做的功;总功是使用机械时拉力F做的功.

 

三、简答题(4分)

26.今年三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载有学生的校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80公里,在其他道路上行驶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60公里,…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行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20公里.清点乘车学生人数,帮助、指导学生安全落座、系好安全带…

请同学们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校车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行驶时,要减小车速的原因及学生要系好安全带的目的.

考点: 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对汽车行驶速度进行限制及学生要系好安全带的目的,可从惯性的角度分析,由于速度越大出现险情时,因刹车时间太长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这方面去分析,

解答: 解:(1)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路面较光滑,摩擦力较小,因汽车具有惯性,刹车后需一段时间才能停下来,速度越大,从刹车到停止的时间越长,所以行驶时车速要减小;

(2)当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人仍然会高速向前运动,容易撞到车内前方的硬物而受伤,因此要求前排乘客及驾驶员系安全带.

点评: 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现象,防止因惯性带来的危害.平时我们就要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做到活学活用.

 

四、计算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27.如图所示,电热水壶里装有1kg的水,水深0.1m.[ρ水=1.0×103kg/m3,c水=4.2×103J/(kg•℃)]求:

(1)水的重力;

(2)水对壶底的压强;

(3)把这1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时,要吸收多少热量.


考点: 液体的压强的计算;热量的计算.

专题: 压强和浮力.

分析: (1)知道水的质量,根据公式G=mg求出水的重力;

(2)知道谁的深度和密度,根据公式P=ρgh求出水对壶底的压强;

(3)知道水的质量、初温和末温,根据公式Q=cm(t﹣t0)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

解答: 解:(1)水的重力G=mg=1kg×9.8N/kg=9.8N;

(2)水对壶底的压强P=ρgh=1.0×103kg/m3×9.8N/kg×0.1m=980Pa;

(3)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t0)=4.2×103J /(kg•℃)×1kg×(100 ℃﹣20℃)=3.36×105J;

答:(1)水的重力为9.8N;

(2)水对壶底的压强为980Pa;

(3)水吸收的热量为3.36×105J.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重力计算、液体压强计算和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28.如图所示的电路,小灯泡L的电阻为10Ω,定值电阻R的阻值 为15Ω,当开关S闭合时,小灯泡L发光,电流表示数0.3A.求:

(1)电源电压;

(2)通过电阻R的电流;

(3)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图析法;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灯泡与定值电阻并连接在电源两端,电流表测通过灯泡的电流;

(1)已知灯泡电阻与通过灯泡的电流,由欧姆定律可以求出电源电压.

(2)由欧姆定律可以求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

(3)由电功率公式P=UI可以求出灯泡消耗的电功率.

解答: 解:(1)灯泡接在电源两端,灯泡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I= ,

∴电源电压U=UL=ILRL=0.3A×10Ω=3V;

(2)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IR= = =0.2A;

(3)灯泡消耗的功率PL=ULIL=3V×0.3A=0.9W;

答:(1)电源电压是3V.

(2)通过电阻R的电流是0.2A.

(3)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0.9W.

点评: 本题考查了求电源电压、通过电阻的电流、灯泡功率等问题,分析清楚电路结构,熟练应用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五、实验探究题[第31题(2)第二空、第32题(1)、第33题(2)②第三空各2分,第33题(2)①3分,其余每空1分,共28分]

29.请将如图所示的测量结果记录在相应的空格中.


(1)如图甲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2.15 cm;

(2)如图乙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 36.6 ℃;

(3)如图丙所示,电流表的示数是 0.5 A;

(4)如图丁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0.8 N.

考点: 刻度尺的使用;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分析: (1)要弄清楚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起始端从零开始,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要弄清楚体温计、电流表和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

解答: 解:(1)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起始端从零开始,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因此A物体的长度为2.15cm;

(2)图乙中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一个大格表示1℃,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0.1℃.因此它的读数=36℃+0.6℃=36.6℃;

(3)图丙中电流表用的是0~0.6A量程,一大格表示0.2A,里面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02A,因此其读数0.5A;

(4)图丁中弹簧测力计一个大格表示1N,里面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表示0.2N,其分度值为0.2N.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0.8N.

故答案为:(1)2.15;(2)36.6;(3)0.5;(4)0.8.

点评: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电流表和体温计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特别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它测量仪器不需要估读,只要读出最接近的数值即可.

 

3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王刚同学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蜡烛A通过玻璃板所成的是 虚 像(选填“虚”或“实”);为了比 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如图所示,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 大小完全相同 ;要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

(2)在确定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 A (选填“A”或“B”)侧观察;王刚同学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面) .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的关系.实验中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因此用到测量长度的工具;

(2)实验过程中,眼睛要在蜡烛A侧观察,眼睛既能看到蜡烛A,又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如果在蜡烛B侧观察,只能看到蜡烛B和透过透明玻璃板看到蜡烛A,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面不垂直,像的位置偏上.

解答: 解:(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即蜡烛A通过玻璃板所成的是虚像;

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的关系.因此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大小完全相同;

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

(2)实验时要同时观察蜡烛A的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只能在蜡烛A的一侧观察.实验时,蜡烛B和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时,可能是透明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面).

故答案为:(1)虚;大小完全相同;刻度尺;

(2)A;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水平面).

点评: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注意体会实验过程和做题经验积累.

 

31.在“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

(1)小方所在的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1为42.6g;

②将烧杯中的一部份食用油倒入量筒,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V如图甲所示;

③再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质量m2,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请将实验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烧杯和食用油的

总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

质量m2/g

量筒中食用油的

体积V/cm3

食用油的密度

ρ/(g•cm﹣ 3)

42.6

 17.4 

 30 

 0.84 

(2)小宇所在的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用调节好 的托盘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烧杯和食用油总质量m2′;

③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

④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你认为小宇所在实验小组测出的食用油密度值比真实值偏 大 (选填“大”或“小”),原因是 测食用油的体积时有一部分遗留在烧杯中,导致所测食用油体积偏小 .


考点: 液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1)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物体质量等于砝码与游码示数之和,由图乙所示天平可以求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质量;由图甲所示量筒可以求出油的体积;油的质量m=m1﹣m2,然后由密度公式可以求出油的密度.

(2)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油的质量真实,体积偏小,则测出油的密度偏大,根据实验步骤,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 解:(1)由图乙可知,游码示数是2.4g,则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质量m2=10g+5g+2.4g=17.4g;

由图甲所示量筒可知,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V=30cm3;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m=m1﹣m2=42.6g﹣17.4g=25.2g;

食用油的密度ρ= = =0.84g/cm3;

(2)由小宇的实验步骤可知,他所测量的油的质量m′=m2′﹣m1′是真实的;

测食用油的体积时,有一部分食用油遗留在烧杯中,导致所测食用油体积V′偏小;

所测油的密度ρ= 偏大;

故答案为:(1)17.4;30;0.84;(2)大;测食用油的体积时有一部分遗留在烧杯中,导致所测食用油体积偏小.

点评: 本题考查了天平与量筒的读数、求密度、实验误差分析等问题,要熟练掌握常用测量器材的使用及读数方法,实验误差分析是本题的难点,熟悉实验过程,熟练应用密度公式是实验误差分析的关键.

 

32.小东喜欢用生活中的物品做物理小实验.有一次他用一条洗衣机的排水软管做实验:如图所示,把软管下端开口对准桌面上的小纸屑,用力水平快速甩动软管上端,纸屑很快被吸进软管并从软管上端飘出.

(1)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 .

(2)请你举出一个应用此原理的交通工具: 飞机 .


考点: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专题: 压强和浮力.

分析: (1)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上分析:管口上端空气流速快,压强小.

(2)机翼的上方是弧形,空气流过上方时流速大,压强小,机翼下方是平面,空气的流速小,压强大,这一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

解答: 解:(1)由于在空中快速转动上半部,上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快,压强小;下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小,压强大,纸片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被压向空中出现上述现象.

(2)由于机翼上表面弯曲,下表面平直,所以空气通过机翼上表面的流速大,通过下表面的流速较小.

因为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机翼下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所以飞机受到一个向上的升力.

故答案为:(1)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2)飞机.

点评: 本题利用生活中某一实例,较全面地考查了物理知识的应用,揭示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物理意识.

 

33.小强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实验探究“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实验器材: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一个开关,三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两只滑动变阻器(10Ω 2A、20Ω 1A),导线若干.

(1)请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实验中多次改变R的阻值,并得到多组实验数据,由这些数据得到如图丙所示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得结论: 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

①在上述实验中,小强先用5Ω的电阻做完实验后,接着要改用10Ω的电阻继续做实验,应如何具体操作? 断开开关,把滑片P移到A端,用10Ω的电阻替换5Ω的电阻,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的位置,并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变化,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

②当小强改用15Ω的电阻继续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实验要求的值.小强不畏困难,经过认真思考,找出了原因,并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解决了问题,完成了实验.请你分析“电压表的示数无法达到实验要求的值”的原因是: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 .

并请你想一想小强解决问题可能用到的两种方法(同种方法不能重复使用),并简要说明方法一的理由.

方法一: 换用最大阻值为20Ω的滑动变阻器 .

理由: 根据 = ,得:R滑=12Ω,故选用“20Ω1A”的滑动变阻器. .

方法二: 在电路中再串联一个5Ω的定值电阻 .

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专题: 探究题.

分析: (1)滑动变阻器与待测电阻串连接入电路即可.

(2)由图象找出电流与电阻的对应关系,然后分析当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①实验过程中更换电阻时,要先断开开关,取下原来的电阻,换上阻值较大的电阻,然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②根据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与定值电阻阻值间的关系,由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分析电压表不能达到要求 的原因,然后提出改进措施.

解答: 解:(1)把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连接入电路即可完成电路连接,电路图如图所示.

(2)由图丙所示图象可知: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值的乘积不变,是一个定值,这说明:在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①更换电阻正确的操作是:断开开关,把滑片P移到A端,用10Ω的电阻替换5Ω的电阻;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的位置,并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变化;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②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把滑动变阻器阻值全部接入电路时,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还是较小,不能使电阻两端达到要求的值;改进方法:

方法一:换用最大阻值为20Ω的滑动变阻器,

理由:根据 = ,得:R滑=12Ω,故选用“20Ω 1A”的滑动变阻器.

方法二:在电路中再串联一个5Ω的定值电阻,

理由:根据 = ,得R′=12Ω,

而12Ω可用5Ω的定值电阻与“10Ω 2A”的变阻器串联,通过调节滑片P来获得.

故答案为:(1)电路图如图所示;(2)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①断开开关,把滑片P移到A端,用10Ω的电阻替换5Ω的电阻;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 的位置,

并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变化;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2.5 V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②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

方法一:换用最大阻值为20Ω的滑动变阻器,

理由:根据 = ,得:R滑=12Ω,故选用“20Ω 1A”的滑动变阻器.

方法二:在电路中再串联一个5Ω的定值电阻,

理由:根据 = ,得R′=12Ω,

而12Ω可用5Ω的定值电阻与“10Ω 2A”的变阻器串联,通过调节滑片P来获得.


点评: 本题考查了连接实物电路图、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操作改进等问题,实验操作分析及实验改进措施是本题的难点,要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认真分析,然后提出改进措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