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真题试卷附答案
日期:2014-10-29 15:39

(单词翻译:单击)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6小题,其中1-5小题每小题2分,第6小题6分,共16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模样(mú) 溺爱(nì) 汉马功劳 笑容可掬

B.轩榭(xuān) 潜力(qiǎn) 迟疑不决 崭露头脚

C.教诲(huǐ) 蕴蓄(xù) 与日俱增 滥竽充数

D.胆怯(qiè) 馈赠(kuì) 首屈一指 义愤填膺

2.在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苏校长待人________,但在执行制度方面却特别严格,不讲情面。

(2)著名导演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继《泰坦尼克号》后,又完成了一部人人都________的好作品《阿凡达》。

(3)________从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

(4)下棋不能急躁,每走一步都必须________。

A.宽厚 夸奖 只有 深思熟虑  B.忠厚 夸耀 只要 深思熟虑

C.忠厚 夸耀 只有 深谋远虑   D.宽厚 夸奖 只要 深谋远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嫦娥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探月工程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B.学校狠抓后勤管理,防止学生校园食品中毒事件不再发生。

C.云南各地政府积极制定抗旱措施,调查旱灾情况。

D.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生活质量。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尽管它的飞行速度目前还很慢,但是经过设计改进,有望将飞行速度提高到每秒1米。

②或许在未来的几年内,哈利·波特的飞毯将成为人类未来的飞行工具。

③现在科学家正在进行深入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毯子飞机”就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④不久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科研人员发明出一种“智能塑料”,只有10厘米×4厘米,通过加载波动电流,实现毯子飞行。

⑤这项研究成果在美国《应用物理通讯》半月刊上一经刊出,引起轰动。

A.⑤③②①④ B.②①⑤③④ C.②④①⑤③ D.①④②⑧⑤

5.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充满着他对往事的温馨回忆与对时弊的理性批判。

B.《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的关羽,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忠义精神的代表人物。

C.英国大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通过格列佛和“星期五”在海上诸岛的经历,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怪异的世界。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蒹葭》和《关雎》就选自其中。

6.根据提示填空。(①~③题必做,④⑤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1分,共6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①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无题》)

②斯是陋室,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③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我们应该具有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的自信心和远大理想。

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⑤请你写出古诗词中表现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生活的连续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课内外均可)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本大题含7~8小题,共6分)

7.三月份,“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有人将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绘制的杜甫形象涂鸦后传到网络。神情肃穆的杜甫时而手提机枪,时而脚踏摩托,时而上QQ空间……对此恶搞行为社会舆论褒贬不一。

你们班就此热点组织了一次辩论会。反方辩手说:“我认为这只是网友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个性解读,杜甫的‘诗圣’地位不会因为恶搞而受损,不妨宽容处之。”如果你是正方辩手,请你发表你的看法。(3分)

8.阅读下面的漫画,先用一句话描述画面内容,再谈谈漫画给你的启示。(3分)

三、阅读(本大题含9-23小题,共38分)

(一)(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9~10小题。

闻 雁

车应物【唐】

故园眇①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①眇miǎo,模糊。

9.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10.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语或句子简要分析。(3分)

(二)(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龙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斗折蛇行          ②以其境过清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3.请从第②段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2分)

14.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2分)

(三)(10分)阅读下在贩文字,完成15-18小题。

从苦读到乐读

张明源

①读书有苦读和乐读。历史上苦读的事例很多,比如东周的纵横家苏秦,不分昼夜、苦读兵书。每当夜深人静,头昏眼花时,他就用锥子刺自己大腿,清醒后又苦读;汉代政治家孙敬,爱好读书,经常苦读到深夜,每当疲惫不堪时,就用绳子把头发系起来,拴在旁梁上,继续读书。乐读的事例也不少。比如,孔子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宋代诗人韩驹也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说“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

②这两种读书的形式本应是互补的。现在人们多认同后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事半功倍。因为有兴趣,读时心无杂念,感受深,记忆牢,且流连忘返。

③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曾说:“幼对酷嗜小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害余不浅。”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此外,如果一个人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容易使知识结构畸形。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丈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得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④一个人要读自己“厌恶”或毫无兴趣的书;当然会觉得“苦”,但若不放弃地“苦”上一阵子,自然有所收获。尝到了“苦”的滋味也就会有了兴趣的萌芽,再“苦”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

⑤当然,苦读和乐读的境界和目的不同。“十年寒窗无人问”,苦读的目的是“一举成名天下闻”,既是为了自身求取功名、出人头地,更是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过,无论是苦读还是乐读,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应用,要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身本领或者自身修养,否则就成了典型的“书呆子”。

⑥“读书莫畏难”,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总是能够从读书中受益,从苦读达到乐读的佳境。

(有删改)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16.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样”具体指什么?这样读书有什么好处?(3分)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18.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读书感受。(不少于50字,3分)

(四)(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

倾斜65度的阳光

孙道荣

①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了我们的办公室。阴雨连续了十来天,天空终于放晴了,这多雨的城市啊!

②他急匆匆走到我身边,向我请假,回家去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每次,只要天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左右,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我对他的家庭情况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个孤儿,是奶奶一手将他带大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只是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而且一定要在天气晴朗的日子?

③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从家里转下来,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

④骑看车,拐进一条小巷,在一幢灰旧的居民楼前停下。四周都是高楼大厦,使得这幢老楼显得特别矮小。他说:“我家就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

⑤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都适应不过来。

⑥上到二搂,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黯淡,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了?”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的领导,也顺路来看看您。”

⑦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然后,又回到房间,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慢慢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人问好,老人颤巍巍地笑笑。

⑧他把老人搀到阳台上,将奶奶扶到躺椅上,躺下。我惊诧地看到,一道阳光正好洒在奶奶身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说:“老天终于放晴了,今是的太阳真好啊!”

⑨他帮奶奶压好被子说:“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晴天呢。”

⑩老人用手遮在额前说:“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说:“那等会您自己回房间时,小一心点啊。”

⑪告别老人,走出门。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2点半到3点半这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这个时间的阳光,与地面正好处在65度角。他说,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天放晴,有太阳,他就会回家,帮奶奶在阳台上放好躺椅,铺好被子,然后把奶奶搀到阳台上,躺着晒晒太阳。

⑫原来这样。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

⑬他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竖起来了,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几乎常年见不到阳光。晾晒的衣服,其实基本上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老楼,都散发看一股潮湿的霉气。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却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散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放晴,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尿上的棉被,拿到阳台上晒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那时候,奶奶刚退休,帮附近的人家做钟点工,她对雇主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天晴的时候,下午2点钟,让她回一趟家。

⑭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他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从他身上,几乎嗅不到一点老楼的霉旧灰暗气息。他说,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照射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啊!他坚定地挥挥手说:“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套能经常晒到阳光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我相信他能做到。

⑮回头,前面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居民楼。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

(选自《2011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9.本之标题“倾斜65度的阳光“有什么含义?(2分)


20.文章刻画了孙子和奶奶两个人物形象,你最喜欢谁?请联系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21.文章多层次对主人公居住小楼的环境进行描写,有何作用。(3分)


22.请谈谈你对文末划线句子的理解。(2分)

23.生活中,你的亲人如何表达对你的爱?你又如何回报这份爱?(3分)

四、写作(40分)

24.下面两题任选其一。

(1)清以“有句话儿要记住”为题作文。

(2)读小诗《鹅卵石》然后作文。

一生与水亲近/喜欢涓涓细流/不惧滔天巨浪/曾经棱角分明的装束/被水流打磨/那样圆润/那样利落/既然选择河流大海/就不怕痛苦的打磨

要求:

1.若选(1)请按要求写作。若选(2)请根据材料自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2.写出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3.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12年大理、楚雄、文山、保山、丽江、怒江、迪庆、临沧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6小题,其中1-5小题每小题2分,第6小题6分,共16分)

1.答案:D。 (A答案“汉马功劳”的“汉”应为“汗”,B答案“潜力”的“潜”应读“qián”,“崭露头脚”中的“脚”应为“角”,C答案“教诲”的“诲”应读“huì”)

2.答案:A。 (1句“宽厚”宽大厚道,特指待人;“忠厚”指忠实厚道,形容性情。2句“夸奖”指称赞,是褒义词;“夸耀”指向人显示、炫耀,是贬义词。用“夸奖”符合语境。3句“只有”和“才”搭配。4句“深思熟虑”指深入反复地思索、考虑;“深谋远虑”指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下棋用“深思熟虑”更恰当。)

3.答案:D。 (A句成分残缺,误用介词“由于……使……”造成句子主语残缺;B句否定词“不”使用不当,表意错误;C句语序颠倒,不合逻辑,按事理应为先“调查情况”后“制定措施”)

4.答案:C。 (解题思路:②句引出说明对象,然后④①⑤旬按照时间顺序具体说明飞毯研制过程及产生的影响,③句展望前景。)

5.答案:C。 (“星期五”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形象。)

6.答案示例:①无可奈何花落去②惟吾德馨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④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课内外均可)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本大题含7-8小题,共6分)

7.(3分)答题示例:我反对对方辩手的观点(1分)。我们借古圣人恶搞了,娱乐了,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关于杜甫,关于古典文学的知识呢?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祖先,不珍惜经典的恶劣行为(2分)。(鲜明表示反对,能够陈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8.(3分)答题示例:一只手捧着一株面带笑容、充满生机的小花儿(1分)。告诉我们花草虽然弱小却充满生机,需要大家呵护尊重。一切弱小而美好的生命都需要我们的呵护尊重(2分)。(意思相近,语言流畅即可)


三、阅读(本大题含9-23小题,共38分)

(一)(5分)

9.(2分)答案:设问(1分),引起下文作者情思(意思相近即可,1分)。

10.(3分)答题示例:表达了作者悠长的思乡之情。第一二句中“故园~何处”“归思”“悠”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归家之愿无穷无尽;第二三句中“秋雨夜”“归雁”,描绘出漫漫长夜、绵绵秋雨、由远而近的雁叫声,诗人思乡愁绪更浓了。(说出思想感情1分,结合词语或句子分析,意思对即可,2分)

(二)(10分)

11.(2分)①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或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②冷清,凄清

12.(4分)(D答题示例:隔着竹林,听到水流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②答题示例: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13.(2分)答题示例一:“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实写鱼,虚写水。鱼在水中游动好像“无所依”,且一眼可大致看清鱼的数量,侧面烘托出潭水之清。示例二:“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写鱼在水中停留、嬉戏,一静一动,自由自在,活泼可爱。这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侧面烘托出水之清。示例三:“似与游者相乐”,正因为水清,人、鱼之间好像没有一点遮挡,才会情趣相通,人、鱼相乐,这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可谓神来之笔!(找出句子1分,可从各方面赏析,言之有理即可,1分。)

14.(2分)答题示例一: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忧乐观是不可取的(1分)。我们应该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1分)。示例二:我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忧乐观(1分)。人生遭遇挫折,加上外围环境的凄凉,难免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1分)。(表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三)(10分)

15.(1分)答案:“读书莫畏难”,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总是能够从读书中受益,从苦读达到乐读的佳境。(自己概括,意思准确,语句精炼也可)

16.(3分)答案:“这样”具体指带着浓厚的兴趣读书(1分);带着浓厚的兴趣读书,读时心无杂念,感受深,记忆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分)。

17.(3分)答题示例:作者先从“苦读”与“乐读”说起(1分),接着谈了“乐读”的好处与弊端,顺其自然地提出了苦读的好处,进而论述“苦读”与“乐读”的不同之处(1分),最后点明中心论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8.(3分)答题提示:符合题意,语言流畅即可。

(四)(13分)

19.(2分)答案:①指天晴时每天下午2点半到3点半这一时间照到主人公家小楼上的阳光。②指奶奶和孙子之间的相互关爱。③象征祖孙二人温馨的生活。(写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得2分)

20.(3分)答题示例一:我喜欢文中的孙子这一形象。天放晴的日子,他都在下午2点半左右请假回家,扶年迈的奶奶去晒太阳。他是一个懂得感恩,对老人体贴入微,有孝心的年轻人。示例二:我喜欢文中的奶奶这一形象。即使做钟点工时,她也坚持在天放晴的日子为孙子晒衣服和被子,把所有能照到家里的阳光都给了孙子。她是一个勤劳、无私,对孙子充满慈爱的老人。(答出喜欢的人物形象1分,联系文章内容,说明理由2分)

21.(3分)答案:①突出小楼的矮小、阴暗、潮湿,环境差。②突出阳光对主人公一家的珍贵③用居住环境差衬托主人公美好的心灵。(意思相近即可,每点1分)

22.(2分)答题示例:句中的这“另一束阳光”是奶奶和孙子之间真挚、深厚的爱,是他们美好希望的象征(1分)。这种爱和希望像阳光一样照亮人的心灵,带给人永恒的温暖(1分)(意思相近,语言流畅即可)

23.(3分)答题提示:开放题。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根据题意答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语言流畅,言之成理即可。

24.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