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12小题每题各有一个正确选项,13-15小题每题各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
1.(2分)(2013•绥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汽油挥发 B. 食物霉变 C. 冰雪融化 D. 灯泡发光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食物霉变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灯泡发光过程中只是电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2分)(2013•绥化)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江、河、湖、海中的水属于( )
A. 纯净物 B. 化合物 C. 单质 D. 混合物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混合物的概念分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解答: 解:江、河、湖、海中的水除含有水外,还含有其它可溶性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3.(2分)(2013•绥化)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根本的区别是( )
A. 质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电子数不同 D.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考点: 元素的概念.
专题: 元素与化合物.
分析: 根据元素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 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并应用于解题的能力.
4.(2分)(2013•绥化)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给液体加热 | B. | 过滤液体 | |
C.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D. | 收集氢气 |
考点: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气的收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图中为向上排空气法,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2分)(2013•绥化)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 Fe+CuSO4=Cu+FeSO4 B. 4P+5O22P2O5
C. 2H2O22H2O↑ D. NaOH+HCl=NaCl+H2O
考点: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换成分,价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2分)(2013•绥化)施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
A. CO(NH2)2 B. KNO3 C. K2CO3 D. Ca3(PO4)2
考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 解:A、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不是复合肥,故错误;
B、KNO3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正确;
C、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不是复合肥,故错误;
D、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不是复合肥,故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些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7.(2分)(2013•绥化)维生素C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列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最多的是( )
A. 辣椒 B. 米饭 C. 鸡蛋 D. 鲫鱼
考点: 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 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辣椒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正确.
B、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C、鸡蛋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D、鲫鱼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2分)(2013•绥化)二甲醚(CH3OCH3)可由H2和物质X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4H2CH3OCH3+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 C2H5OH B. H2O2 C. C2H4 D. CO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反应物X的化学式.
解答: 解: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X+4H2CH3OCH3+H2O,反应物中氢原子个数为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8、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2个O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9.(2分)(2013•绥化)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 无色酚酞试液遇稀盐酸变成红色
C. 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产生蓝色沉淀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雾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稀盐酸显酸性,遇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则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常见酸碱指示剂的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0.(2分)(2013•绥化)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B. 分子大、原子小
C. 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D. 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
考点: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B、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C、根据分子和原子的特点考虑;D、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
解答: 解:A、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所以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是正确的,故A正确;
B、有的物质的原子大于有的物质的分子,有的物质的分子大于有的物质的原子,所以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故B错
C、分子和原子都具有不断运动、体积和质量很小、微粒之间有间隔的特点,故C错;
D、分子和原子都具有不断运动、体积和质量很小、微粒之间有间隔的特点,故D错.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分子和原子的特点,知道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
11.(2分)(2013•绥化)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
A. 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B.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
D.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考点: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A、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进行分析判断.
B、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之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生成物必须是盐和水,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常见的带电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D、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性溶液,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属于盐,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生成物为盐和水,但反应物但不是酸和碱,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电子带负电,故选项说法正确.
D、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但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酸碱指示剂的性质、中和反应、常见的带电的粒子、单质的概念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2分)(2013•绥化)鉴别下列各组无色溶液,所选试剂正确的是( )
选项 | 待鉴别溶液 | 所选试剂(均为溶液) |
A | Ca(OH)2和KOH | Na2CO3 |
B | HCl和H2SO4 | AgNO3 |
C | AgNO3和K2SO4 | BaCl2 |
D | HNO3和NaNO3 | 酚酞 |
A. A B. B C. C D. D
考点: 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可根据各物质的化性质结合反应后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鉴别题关键要利用物质的性质,并且产生不同的现象才能鉴别开.
解答: 解:A、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碳酸钠与氢氧化钾不反应,没有现象,所以碳酸钠能鉴别开,故A正确;
B、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硫酸与硝酸银结合得到的硫酸银微溶于水,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鉴别,故B错;
C、硝酸银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也是白色沉淀,所以不能鉴别,故C错;
D、硝酸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硝酸钠显中性,也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不能鉴别,故D错.
故选A.
点评: 鉴别题关键是要对物质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十分熟悉,同时要求对物质溶解性表熟悉.
13.(2分)(2013•绥化)在化学反应2A+B2=2C中,已知20gA和足量B2充分反应后,生成30g C.已知B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
A. 20 B. 32 C. 48 D. 96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B2的质量,进而确定了B2和C的质量关系,然后依据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求解即可.
解答: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0gA和B2充分反应生成30gC时参加反应的B2质量应为30g﹣20g=10g;
设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x,则
2A+B2=2C
32 2x
10g 30g
=
解得x=48.
故选C.
点评: 此题是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把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化学方程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
14.(2分)(2013•绥化)下列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水的电解
B.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晶体
C.
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D.
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考点: 电解水实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 A、根据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进行解答;
B、根据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晶体,开始时溶质质量分数部位0进行解答;
C、根据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溶液逐渐由酸性变为中性,最后为碱性进行解答;
D、根据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完毕后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进行解答.
解答: 解:A、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与图象相符,故A正确;
B、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晶体,开始时溶质质量分数部位0,与图象不符,故B错误;
C、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溶液逐渐由酸性变为中性,最后为碱性,所以溶液的pH值由小于7变为等于7最后大于7,与图象相符,故C正确;
D、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完毕后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而不是一直不变,与图象不符,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该题为图象题,这样的题型往往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或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沉淀、气体)质量、质量分数的变化,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
15.(2分)(2013•绥化)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调节天平至平衡,然后向左盘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向右盘烧杯中加入和镁粉质量相等的锌粉,充分反映后,下列各种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
A. 只有锌粉有剩余 B. 天平仍平衡
C. 天平偏向放锌粉的一侧 D. 天平偏向放镁粉的一侧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镁、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反应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从而可以进一步判断可能出现的情况.
解答: 解:镁、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分别为
Mg+H2SO4═MgSO4+H2↑、Zn+H2SO4═ZnSO4+H2↑,
24 98 2 65 98 2
因为硫酸的质量、金属的质量相等,相等质量的硫酸反应时消耗的锌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所以当锌粉有剩余时,镁一定有剩余;A不正确.
当稀硫酸恰好和金属反应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氢气逸出后,两边质量相等,天平仍然平衡,所以可能出现天平仍平衡的情况.B正确.
当稀硫酸过量时,等质量的镁、锌完全和稀硫酸反应时,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氢气逸出后,左盘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小于右盘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天平偏向放锌粉的一侧.C正确.
当稀硫酸恰好和金属反应,或稀硫酸不足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天平仍然平衡,当当稀硫酸过量时,天平偏向放锌粉的一侧,所以不可能出现天平偏向放镁粉的一侧.D不正确.
故选:BC.
点评: 分析时,一定要面面俱到,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否则容易出错.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6.(4分)(2013•绥化)用适当的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三个亚铁离子 3Fe2+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 .
(3)常用作干燥某些气体的酸是 H2SO4 .
(4)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 Ca(OH)2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写出其元素符号即可.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是常用作干燥某些气体的酸,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4)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属于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解答: 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三个亚铁离子可表示为:3Fe2+.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元素符号为:O.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是常用作干燥某些气体的酸,其化学式为:H2SO4.
(4)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属于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化学式为:Ca(OH)2.
故答案为:(1)3Fe2+;(2)O;(3)H2SO4;(4)Ca(OH)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7.(2分)(2013•绥化)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钼元素的相关信息.写出两条从图中获得的信息:
(1) 钼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2 .
(2) 钼元素的元素符号是Mo .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1)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钼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2.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钼元素的元素符号是Mo.
或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钼元素反应金属元素等.
故答案为:(1)钼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2;(2)钼元素的元素符号是Mo等(合理均可).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8.(4分)(2013•绥化)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温度大于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 (填“<”“>”或“=”)乙物质的溶解度.
(2)40℃时,若将20g乙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4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8.6% (结果保留到0.1%).
(3)4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较多的物质是 甲 .
(4)如果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应该采用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方法提纯甲物质.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一定温度范围内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2)据40℃时乙的溶解度,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析解答;
(3)降低相同温度,溶解度变化幅度越大的物质析出晶体越多;
(4)据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由图可知:温度大于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2)40℃时乙的溶解度是4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的乙,所以将20g乙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40g水中不能全部溶解,根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此时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8.6%;
(3)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所以4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较多的物质是甲;
(4)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如果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应该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故答案为:(1)>;(2)28.6%;(3)甲;(4)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和应用,及对溶解度概念、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法的了解,掌握相关知识才能正确分析解答.
19.(3分)(2013•绥化)作为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关注能源、材料、环境等问题.
﹙1﹚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煤、 石油 、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迫切要求人们开发新能源.
﹙2﹚衣服通常是由纤维制成.棉花、羊毛等属于 天然 纤维﹙填“天然”或“合成”﹚.
﹙3﹚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煤燃烧后能产生很多气体污染物,其中溶于雨水后,可以形成酸雨的气体是 SO2 ﹙用化学式填写一种即可﹚.
考点: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专题: 化学与能源.
分析: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解答: 解:(1)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迫切要求人们开发新能源.
故填:石油.
(2)棉花、羊毛等属于天然纤维.
故填:天然.
(3)煤燃烧后能产生很多气体污染物,二氧化硫是其中的一种,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能够被氧气氧化成硫酸,亚硫酸、硫酸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
故填:SO2.
点评: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用完之后不能再生,因此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
20.(4分)(2013•绥化)实验室需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所需固体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2 g,主要操作步骤是:计算、 称量 、溶解.在溶解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其作用是 加快氢氧化钠的溶解速率 .在量取水的过程中,某同学仰视读数,会使所配置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可根据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要的溶质的质量;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
玻璃棒的作用是:溶解时为加快溶解;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对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
解答: 解:实验室需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所需固体氢氧化钠的质量为50g×4%=2g.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在溶解操作中,玻璃棒起到搅拌以加快氢氧化钠溶解速率的作用.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故答案为:2;称量;加快氢氧化钠的溶解速率;偏大.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导致溶质质量分数不准确的因素(可能是溶质质量不准确或溶剂质量不准确)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4分)(2013•绥化)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其中“”、“”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请根据图示回答:
(1)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分解反应 .
(2)反应前的物质 可能 (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
(3)反应前后、、三种离子的个数比是 2:2:1 .
(4)从图中还可获得的一条消息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变化 .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1)依据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情况分析解答即可;
(2)依据氧化物的物质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3)依据图示情况判断反应前后三种粒子的个数比;
(4)根据反应前后微粒的种类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含有一种分子即为一种物质,反应后存在两种分子即为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性;
(2)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图示可知该物质含有两种元素,如果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则该物质可能是氧化物;
(3)根据反应前后的粒子的个数情况可知、、三种离子的个数比是2:2:1;
(4)依据反应前后的原子情况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变化;
故答案为:(1)分解反应;(2)可能;(3)2:2:1;(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变化;
点评: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22.(4分)(2013•绥化)A、B、C、D分别是Na2SO4溶液、稀盐酸、Na2CO3溶液和BaCl2溶液中的一种,已知A和B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在沉淀中加入D溶液,沉淀不溶解.A和C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在沉淀中加入D溶液,沉淀全部溶解.则四种溶液分别是:
A、 BaCl2溶液 B、 Na2SO4溶液 C、 Na2CO3溶液 D、 稀盐酸 .
考点: 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酸.
解答: 解:A和C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在沉淀中加入D溶液,沉淀全部溶解.由此可知能溶解沉淀的是酸,所以D是稀盐酸,A和B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在沉淀中加入D溶液,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沉淀不溶于酸,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是不溶于酸的,两种沉淀的生成都离不开氯化钡,所以A是氯化钡溶液,A和B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酸,所以B是硫酸钠溶液,所以剩余的C就是碳酸钠了.
故答案为:BaCl2溶液;Na2SO4溶液;Na2CO3溶液;稀盐酸.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混合物成分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实验现象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要完成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以及反应时的有关现象.
23.(3分)(2013•绥化)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身边处处有化学.
(1)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涤剂的 乳化 作用.
(2)在厨房中能用来除去水垢的物质是 食醋 .
(3)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原因是 CaO+H2O═Ca(OH)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考点: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醋酸的性质及醋酸的含量测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洗涤剂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
显酸性的物质能够除去水垢;
生石灰能够吸收水.
解答: 解:(1)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故填:乳化.
(2)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显酸性,能和碳酸钙、氢氧化镁反应,从而把水垢除去.
故填:食醋.
(3)生石灰能够吸收水,生石灰和水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钙,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故填:CaO+H2O═Ca(OH)2.
点评: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规范性.
24.(2分)(2013•绥化)某有机物4.4g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13.2g二氧化碳和7.2g水.由此可确定该物质是由 碳、氢 元素组成的,如果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3H8 .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确定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和氢元素,再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求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根据水的化学式求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两者之和与4.4g比较即可确定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由有机物中元素的质量及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32,推断有机物分子的构成而确定有机物的化学式.
解答: 解:该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确定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和氢元素;
13.2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3.2g×=3.6g,
7.2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7.2g×=0.8g,
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和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共为3.6g+0.8g=4.4g,所以该有机物中不含有氧元素;
该有机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3.6g:0.8g=9:2,设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xHy,所以12x:y=9:2,x:y=3:8,
又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因此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3H8.
故答案为:碳、氢;C3H8.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难点在于结合化学式的计算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2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5.(14分)(2013•绥化)如图是实验中常用仪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铁架台 ② 集气瓶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碳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是 D或E ,氯酸钾和二氧化碳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 检查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
(3)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填字母,下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 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
(4)如图的F装置有多种用途,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b (填“a”或“b”)端导管导入.若用F装置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瓶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NaOH 溶液(用化学式填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5)若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可以看到紫色石蕊试液变 红 色.原因是 CO2+H2O=H2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气体的净化(除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
根据反应物的性质、气体的性质可以选择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
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显碱性的物质能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水能和某些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 解:(1)①、②分别是铁架台、集气瓶.
故填:铁架台;集气瓶.
(2)用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该选择A装置制取,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故填:A;D或E.
氯酸钾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能够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故填:2KClO32KCl+3O2↑.
检查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故填: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不需要加热,应该选择B装置制取,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故填:B;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4)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b端导管导入.
故填:b.
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并且氢氧化钠不能和一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钠的化学式是NaOH,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填:NaOH;2NaOH+CO2═Na2CO3+H2O.
(5)二氧化碳能和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故填:红;CO2+H2O=H2CO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装置的选择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三是写上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有“↑”或“↓”.
26.(6分)(2013•绥化)在探究课上,老师给同学们一包黑色粉末,该粉末是由铁粉和氧化铜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猜想假设】(1)黑色粉末是铁粉
(2)黑色粉末是氧化铜粉末
(3)黑色粉末是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设计方案】取少量黑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片刻后加热充分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填写下表空白:(不考虑铁粉和氧化铜粉末可能发生反应)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猜想(1)成立
黑色粉末全部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2) 成立 (填成立或不成立)
猜想(3)成立
【实验结论】经过分析实验现象,确认猜想(3)成立.
【反思评价】
(1)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至玻璃管冷却至室温.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 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合理说法均可) .
(2)从环保角度上看,上述设置有不足之处,改进措施是 在b处放一只燃着的酒精灯(或安装尾气处理装置或在b处导管处绑一个小气球等) .
(3)猜想(2)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CuOCu+CO2 .
考点: 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设计方案】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可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和金属不发生反应,并结合实验现象和结论分析解答;
【反思评价】(1)据铜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进行回答;
(2)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所以要在装置末端据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尾气处理或进行尾气收集;
(3)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解答: 解:【设计方案】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可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和金属不发生反应;所以若猜想(1)成立,则黑色粉末不变红,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黑色粉末全部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与黑色粉末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黑色的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红色的铜;若猜想(3)成立,则黑色粉末部分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反思评价】(1)铜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所以为了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要通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到室温;
(2)从环保角度上看,上述装置没有尾气处理装置,所以要在b处安装尾气处理装置,用气球收集起来或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将其燃烧掉;
(3)猜想(2)玻璃管中发生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CO+CuOCu+CO2;
故答案为:
【设计方案】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黑色粉末不变红,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猜想(1)成立
黑色粉末全部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2)成立(填成立或不成立)
黑色粉末部分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3)成立
【反思评价】(1)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合理说法均可);
(2)在b处放一只燃着的酒精灯(或安装尾气处理装置或在b处导管处绑一个小气球等);
(3)CO+CuOCu+CO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毒性、可燃性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注意事项才能依据题意正确分析和解答问题.
四、学习与实践(本题共2小题,27小题6分,28小题3分。共9分)
27.(6分)(2013•绥化)实验室开放日,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验证铜、铁、锌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实验室提供:
药品:硫酸铜溶液、铜片、锌片、铁钉和氯化锌溶液
仪器:烧杯、试管
用品:砂纸、火柴
(1)在验证三种金属活动顺序时,应该取用哪些药品?
(2)同学们发现有的铁钉上有少量铁锈,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水和 氧气 发生了化学反应.据有关资料报道,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请举出一种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
(3)请写出你是怎样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的(过程、现象、结论).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在比较金属的金属活动顺序时,常用金属能否与酸、盐来分析判断;
(2)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据此回答;
(3)根据上述选用的药品,写出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
解答: 解:(1)要验证铜、铁、锌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通常根据金属能否与酸、盐来分析,结合题中给出的药品,应选择硫酸铜溶液、铁钉和氯化锌溶液;
(2)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大的,应保护金属资源,常见的措施有:①寻找金属的替代品,②有计划、合理开采矿物,③金属的回收和利用等.
(3)要验证铜、铁、锌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说明了铁的活动性大于铜,再把铁钉放入氯化锌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新的活动性大于铁,由此可以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
故答为:(1)硫酸铜溶液、铁钉和氯化锌溶液;(2)氧气,寻找金属的替代品(有计划、合理开采矿物等);(3)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说明了铁的活动性大于铜,再把铁钉放入氯化锌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新的活动性大于铁,由此可以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要求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设计实验,去验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8.(3分)(2013•绥化)在学习完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后,壮壮同学回到家中又进行了一下实践活动:
(1)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上方放一个冷碟子(如图),过一会儿,发现冷碟子底上有黑色物质,这种黑色物质是 炭黑 .
(2)石蜡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根据石蜡的组成元素说出黑色物质是怎样产生的.
(3)用一个大玻璃管罩住燃着的蜡烛,过一会儿蜡烛熄灭.这种熄灭蜡烛的方法体现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考点: 蜡烛燃烧实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碟子底部的黑色物质是炭黑;
(2)根据蜡烛不完全燃烧时能生成炭黑分析;
(3)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 解:(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碟子底部有炭黑,故答案为:炭黑;
(2)当氧气不足时,蜡烛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炭黑,答:当氧气不足时,蜡烛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炭黑;
(3)用杯子将蜡烛罩住,当蜡烛燃烧消耗掉杯子内的氧气时,蜡烛因与氧气隔绝而熄灭,答:隔绝氧气.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燃烧、质量守恒定律和灭火的原理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29小题4分,30小题7分。共11分)
29.(4分)(2013•绥化)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一些不法企业用皮革废料熬制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在熬制过程中添加重铬酸钾(K2Cr2O7),导致生产的药用胶囊重金属铬超标.根据化学式计算:
(1)该物质由 三 种元素组成.
(2)钾、铬、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 39:52:56 (要求填最简整比).
(3)铬元素的质量分数 35.4% (结果保留到0.1%).
(4)29.4g该物质中含有钾元素的质量为 7.8 g.
考点: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分析物质的组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3)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解答;
(4)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解答.
解答: 解:(1)重铬酸钾(K2Cr2O7)由钾、铬、氧三种元素组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重铬酸钾中钾、铬、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9×2):(52×2):(16×7)=39:52:56;
(3)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可得重铬酸钾中铬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5.4%;
(4)29.4g重铬酸钾中含有钾元素的质量为29.4g×(×100%)=7.8g.
故答案为:(1)三;(2)39:52:56;(3)35.4%;(4)7.8.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0.(7分)(2013•绥化)某同学对实验室中失去标签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纯度(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测定,取这种石灰石样品12.5g,加入94.4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共收集到4.4g二氧化碳气体(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求:
(1)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 (1)将二氧化碳的质量代入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计算碳酸钙的质量,再计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出溶质氯化钙的质量,溶液的质量等于碳酸钙的质量加上稀盐酸的质量减去二氧化碳的质量,最后再利用溶液的质量来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1)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y,则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x y 4.4g
=,解得x=10g;
=,解得y=11.1g;
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0%;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0%;
(2)因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则溶液的质量为10g+94.4g﹣4.4g=100g,溶质的质量为11.1g,
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1.1%.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1%.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明确二氧化碳是气体并利用质量守恒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是解答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