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20分)
1.(2分)(2013•太原)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挥发 B. 牛奶变酸 C. 干冰升华 D. 风力发电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牛奶变酸,酸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风力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牛奶变酸,酸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风力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2分)(2013•太原)为了维护生命健康,人们每天需要摄取一定量蛋白质.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 米饭 B. 鸡蛋 C. 苹果 D. 植物油
考点: 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 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B、鸡蛋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C、苹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D、植物油中富含油脂,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2分)(2013•太原)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稳定的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和它们的性质来回答本题,严格按照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含量较多,且性质稳定”分析.
解答: 解: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其中氮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稳定.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记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掌握它们的化学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4.(2分)(2013•太原)下列物品使用的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铝合金门窗 B. 玻璃杯子 C. 塑料薄膜 D. 羊毛围巾
考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A、铝合金门窗是用铝合金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B、玻璃杯子是玻璃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C、塑料薄膜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D、羊毛围巾是用羊毛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5.(2分)(2013•太原)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由甲烷的化学式“CH4”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g B. 甲烷中有4个氢原子
C. 甲烷中碳的质量分数为20% D. 甲烷是一种有机物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B、根据甲烷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解答: 解: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1个甲烷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甲烷中碳的质量分数为=75%,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甲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2分)(2013•太原)对水的沸腾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水分子体积增大 B. 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 水分子质量变轻 D. 水分子间隔发生变化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回答,分子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解答: 解: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物质的体积就变大,遇冷时缩小,物质的体积就变小.所以,水的沸腾现象是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在这一变化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分子本身都没有变化.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 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利于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现象,经常考查到的就是分子间隔和分子运动的性质.
7.(2分)(2013•太原)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 炒菜时,油锅内以外着火,立即加入青菜灭火
C. 液化气、煤气泄露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
D. 被围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判断.
B、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C、根据液化气、煤气泄露起火时的处理方法分析,要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不能见明火.
D、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功能和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判断.
解答: 解:A、室内着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反而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故室内起火时,不能急于打开门窗,故说法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迅速加入大量青菜,可以降低油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说法正确.
C、液化气、煤气具有可燃性,液化气、煤气泄露起火时,要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降低其浓度,千万不能见明火,故说法正确.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功能,可防止吸入有毒气体或烟尘;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会聚集在上方,故逃生时应底下身子,故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安全重于泰山”,防火、防爆问题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故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防火防爆的措施、逃生的方法等是解题的前提.
8.(2分)(2013•太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2的水溶液呈酸性,所以用于制作汽水
B. NaOH水溶液呈碱性,所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 石墨具有导电性,所以常用作电池电极
D. 生石灰遇水能放出热量,所以常用作干燥剂
考点: 二氧化碳的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分析;
C、根据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分析;
D、根据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性质分析.
解答: 解:A、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增大压强能够大量溶解,在挥发时能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二氧化碳用于制作汽水.故A说法不正确;
B、由于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B说法不正确;
C、由于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常用作电池电极.故C说法正确;
D、由于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常用作干燥剂.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2分)(2013•太原)对于化学反应X+Na2CO3=2Y+CaCO3↓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 Y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C. X一定是熟石灰 D. X中阴离子化合价是﹣1价
考点: 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A、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来进行解答;0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进行解答;
C、根据能够碳酸钠反应的物质不仅仅熟石灰来进行解答;
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及化合物Y的化学计量数来进行解答.
解答: 解:A、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而生成了两种新的物质,所以可以判断该反应是一种碱或盐与碳酸钠交换成分后而发生的反应,故属于复分解反应,故A分析正确;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在Y中一定含有钠元素,故B分析正确;
C、不仅仅氢氧化钙能够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氯化钙等也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故C分析错误;
D、反应前钠原子有2个,而反应后中出现在Y中,且其化学计量数为2,所以可以判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所以可以判断在Y中的阴离子的化合价为﹣1价,故D分析正确.
故选C.
点评: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10.(2分)(2013•太原)在实验室中,同学们用如图装置制取纯净的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查阅资料]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吸收HCl而不吸收CO2
A.①中固体反应物也可用Na2CO3代替
B.③中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CO2气体中已经不混有HCl气体
C.④中浓H2SO4的作用是吸收CO2气体中混有的H2O
D.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⑤中的集气瓶中,可以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CO2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用途.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A、根据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会使得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太快不利于气体的收集进行解答;
B、根据氯化氢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进行解答;
C、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行解答.
解答: 解:A、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会使得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太快不利于气体的收集,所以不能用Na2CO3固体代替,故A错误;
B、氯化氢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所以③中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CO2气体中已经不混有HCl气体,故B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④中浓H2SO4的作用是吸收CO2气体中混有的H2O,故C正确;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⑤中的集气瓶口,可以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CO2,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并能结合装置进行分析是解答的关键,此题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11.(5分)(2013•太原)用化学用语填空:
氧元素 O ;2个氧分子 2O2 ;钠离子 Na+ ;
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H2 ;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木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 解:氧元素的元素符号为:O.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氧分子可表示为:2O2.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钠离子可表示为:Na+.
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H2.
木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
故答案为:O;2O2;Na+;H2;C+O2CO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2.(5分)(2013•太原)如图我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 A 物质,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为 25 g.
(2)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降低温度(或增加A、蒸发溶剂) .
(3)t1℃时,将一定量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的质量将 减少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t2℃时,分别用50gA、B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A < B(填“>”“=”或“<”).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的变化情况,及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2)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般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并结合A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分析解答;
(3)据B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升温对溶质的质量的影响;
(4)据t2℃时A、B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由图可知: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为25g;
(2)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加入A、蒸发溶剂的方法;
(3)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t1℃时,将一定量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将会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将减小;
(4)t2℃时A的溶解度是50g,B的溶解度小于A,所以分别用50gA、B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B较多;
故答案为:(1)A;25;(2)降低温度(或增加A、蒸发溶剂);(3)减少;(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溶解度的概念,及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等知识,较好考查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7分)(2013•太原)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H2↑+O2↑ ,通过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2)某自来水厂对汾河水进行净化,取水后,首先向其中加入明矾,再经过过滤、消毒灭菌后使之达到引用标准.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的生成物可以 吸附 悬浮于水中的杂质、,加速沉降.要测定饮用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可用 肥皂水 来检验.
(3)水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资源,写出实验室用水鉴别的一组物质 碳酸钙和碳酸钠 (合理即可).
考点: 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进行解答;
(2)根据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的生成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加速沉降.要测定饮用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可用肥皂水来检验进行解答;
(3)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 解:(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H2O2H2↑+O2↑;通过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填:2H2O2H2↑+O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的生成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加速沉降.要测定饮用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可用肥皂水来检验,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填:吸附;肥皂水;
(3)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钠易溶于水,所以可用水鉴别.故填:碳酸钙和碳酸钠.
点评: 此题是对水的有关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水的电解的实验现象和原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三、简答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14.(5分)(2013•太原)化学的学科特征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请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从Na、Mg原子结构示意图推知,金属Na、Mg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 (合理即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分子的结构不同 (合理即可).由此可见,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2)图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 ,该反应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
图2反应的实质是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结合成水分子.由此可见:得到同一物质,运用的化学反应原理可能不同.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在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性质;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2)根据图1氢气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观察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的形成.
解答: 解:(1)从Na、Mg原子结构示意图推知,金属Na、Mg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决定了金属Na、Mg性质不同;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的结构不同,决定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同;
(2)由图1反应可知,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2H2O;由图2微粒的变化可知,图2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故答为:(1)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2)2H2+O22H2O,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物质的构成及种类,也才能正确的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反应的方程式
15.(6分)(2013•太原)已知A、B、C、D四种物质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A为红色固体,C、D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B→A反应过程较为复杂.“→”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1)C物质的化学式是 FeCl3或Fe2(SO4)3 .
(2)A→B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CO2Fe+3CO2 ;B→D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2+H2↑(或Fe+CuCl2=FeCl2+Cu或Fe+CuSO4=FeSO4+Cu) ,该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是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氢(或铜)的前面 (合理即可).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根据题干叙述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A、B、C、D四种物质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A为红色固体,则A可能是氧化铁或铜,B生成A的过程较为复杂,而铁在与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形成氧化铁,则A可能是氧化铁,B是铁,氧化铁能与酸反应生成铁盐,铁能与酸或活动性比其弱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生成亚铁盐,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 解:A、B、C、D四种物质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A为红色固体,则A可能是氧化铁或铜,B生成A的过程较为复杂,而铁在与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形成氧化铁,则A可能是氧化铁,B是铁,氧化铁能与酸反应生成铁盐,铁能与酸或活动性比其弱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生成亚铁盐,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A是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故C是氯化铁或硫酸铁,故填:FeCl3或Fe2(SO4)3;
(2)A是氧化铁,B是铁,氧化铁能被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还原生成铁,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故填:Fe2O3+3CO2Fe+3CO2;
B是铁,D是氯化亚铁(或硫酸亚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盐,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铁能与盐酸或氯化铜(或硫酸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或硫酸亚铁,故填:Fe+2HCl=FeCl2+H2↑(或Fe+CuCl2=FeCl2+Cu或Fe+CuSO4=FeSO4+C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氢(或铜)的前面.
点评: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对物质性质的掌握,以便灵活应用.
四、实验探究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16.(6分)(2013•太原)同学们在实验室用5%的H2O2溶液制取氧气并进行氧气性质实验.
溶液配制:用50g30%的H2O2溶液(密度为1.13/cm3)配制5%的H2O2溶液(密度约为1g/cm3).溶液配制过程中,除用到玻璃棒外,还需用到下列仪器中的 BDE .
A、托盘天平 B、烧杯 C、漏斗 D、量筒 E、胶头滴管
气体制备:用配制好的5%H2O2溶液和MnO2制取O2.请你在“A”、“B”两套装置中选择其中一套,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A,便于添加液体药品制得较多的气体(或B,装置简单) (合理即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待反应结束后同学们回收了混合物中的MnO2,实验操作为 过滤、干燥 .
性质实验:小明用收集好的氧气,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把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实验现象是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为使铁丝在氧气中持续燃烧,他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丝状, 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 ,缓慢插入集气瓶中,观察到持续剧烈燃烧.通过实验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且可燃物燃烧更剧烈.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溶液配制:根据配制的步骤结合需要的仪器回答:计算、量取、溶解;
气体制备:根据A、B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做催化的条件下产生氧气和水,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进行分离;
性质实验:根据木炭燃烧的现象及铁丝燃烧的注意事项:绕城螺旋状、用火柴引燃等分析.
解答: 解:溶液配制:用50g30%的H2O2溶液(密度为1.13/cm3)配制5%的H2O2溶液(密度约为1g/cm3),步骤为;计算、量取、溶解,因此需要的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故除用到玻璃棒外,还需用到下列仪器中的BDE;
气体制备:A装置的长颈漏斗便于添加液体药品制得较多的气体(或B装置简单);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做催化的条件下产生氧气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因为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故采用过滤、溶解进行回收;
性质实验:木炭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为使铁丝在氧气中持续燃烧,他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丝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缓慢插入集气瓶中,观察到持续剧烈燃烧;
故答案为:BDE;A,便于添加液体药品制得较多的气体(或B,装置简单);2H2O22H2O+O2↑;过滤、干燥;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
点评: 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配制、气体的制取、混合物的分离及氧气性质的探究,综合性较强,根据氧气相关的性质逐一分析即可.
17.(6分)(2013•太原)化学小组同学为鉴定某工厂排出的无色污水成分,他们查阅该工厂的有关资料后,推测出污水中可能含有HCl、Na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同学们取污水进行了如下探究:(已知Na2SO4溶液呈中性)
(1)测污水的pH:取一张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 用玻璃棒蘸取污水样品,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读数为Ph=2,由此可知:污水中一定有 HCl ,可能有Na2SO4.
(2)检验Na2SO4是否存在:甲同学在一支试管中取少量污水,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的 BaCl2 溶液,振荡,产生了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O4+BaCl2=BaSO4↓+2NaCl (合理即可),证明污水中有Na2SO4存在.乙同学用物理方法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他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在试管中取少量污水样品蒸干,有白色固体析出 .
通过探究,同学们确定了污水的成分.
为使排放的污水中不含有酸或碱,可向污水中加过量的 石灰石(或铁屑) (合理即可).
考点: 酸、碱性废水的处理;溶液的酸碱度测定;证明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1)根据溶液pH值的测定方法以及盐酸显酸性pH小于7进行解答;
(2)根据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盐酸易挥发以及盐酸和石灰石或铁屑反应进行解答.
解答: 解:(1)测污水的pH:取一张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污水样品,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数为Ph=2,由此可知:污水中一定有盐酸,一定没有碳酸钠,可能有Na2SO4;
(2)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检验Na2SO4是否存在:甲同学在一支试管中取少量污水,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产生了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Cl2=BaSO4↓+2NaCl;盐酸易挥发,所以证明污水中有Na2SO4存在.乙同学用物理方法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他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在试管中取少量污水样品蒸干,有白色固体析出.盐酸和石灰石或铁屑反应,所以为使排放的污水中不含有酸或碱,可向污水中加过量的石灰石(或铁屑).
故答案为:(1)用玻璃棒蘸取污水样品,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HCl;
(2)BaCl2;Na2SO4+BaCl2=BaSO4↓+2NaCl;在试管中取少量污水样品蒸干,有白色固体析出;石灰石(或铁屑).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混合物组成的推断,完成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题干叙述的实验现象,依据物质的性质作出合理的推测.
五、计算题(7分)
18.(7分)(2013•太原)实验室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10g稀硫酸样品,将5%的NaOH溶液逐滴加到样品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不断加入,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试回答:
(1)a点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有 Na+、H+、SO42﹣ .
(2)当pH=7时,消化NaOH溶液中的NaOH的质量为 0.8 g.
(3)计算稀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 (1)根据溶液的pH、稀H2SO4与NaOH溶液的反应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
(3)根据稀H2SO4与NaOH溶液的反应的方程式,由NaOH的质量求出稀H2SO4的溶质稀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
再求出稀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 解:(1)由图示可知,在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说明加入的NaOH完全反应,有剩余的硫酸,所以,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Na+、H+、SO42;
(2)由图示可知,在溶液的pH等于7,消耗的NaOH溶液的质量为16g,溶质的质量为:16g×5%=0.8g;
(3)10g稀硫酸样品含有H2SO4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0.8g x
解得:x=0.98g
稀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8%
故答为:(1)Na+、H+、SO42﹣;(2)0.8;(3)稀H2SO4的溶质质量分数是9.8%
点评: 此题是一道结合图象的计算题,解题时找到PH=7的恰好反应点,并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进行解决是解题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