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用2B铅笔涂黑。)
1.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 B. 天然气用作燃料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活性炭用于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甲烷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活性炭用于吸附冰箱中的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2. 下图是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三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B. 三种微粒对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 三种微粒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
D. 三种微粒都是原子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进行解答.
解答:
解:A.由图示的情况可以看出三者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外都有10个电子,故A说法正确;
B.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可知第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外应该有8个电子,其最外层电子数是6,第二种微粒属于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是8,第三个微粒的原子核外应该有13个电子,其最外层电子数是3,故B说法错误;
C.由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它们的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所以它们不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故C说法错误;
D.由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及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可知第一个图示为阴离子;第二个图示为原子;第三个图示为阳离子,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微粒结构示意图含义、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辨别微粒种类方法的理解与在解题中应用的能力.
3. 氧气的制取及有关性质实验,图示正确的是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空气组成的测定;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收集方法..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加热固体制取气体时试管口应低于试管底部;
B、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试管口不能放塞子,应放玻璃片,便于排空气;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要放一些水或沙子;
D、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所选择的物质应燃烧不能生成气体.
解答:
解:A、加热固体制取气体时试管口应低于试管底部,图示操作错误;
B、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试管口不能放塞子,应放玻璃片,便于排空气,图示操作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要放一些水或沙子,防止燃烧后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操作正确;
D、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但又生成二氧化碳,使瓶内气压变化不大,无法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故错误;
故选:C.
点评: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主要工具,了解实验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才能正确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4. 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下列做法中合理的是
A. 烧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 室内起火时,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进行呼救
C. 用甲醛溶液浸泡食用海产品以保鲜
D. 用工业用盐(亚硝酸钠)烹调食物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
B、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
C、根据甲醛有毒进行解答;
D、根据亚硝酸钠有毒解答.
解答:
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从而隔绝氧气起到灭火的原理,故正确;
B、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所有门窗,会使氧气充分,燃烧更加旺盛,故错误;
C、甲醛有毒,所以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食用海产品以保鲜,故错误;
D、亚硝酸钠有毒,不能用来烹调食物,故错误.
故选A.
点评: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5. 下列有关物质的类别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 合金 | 钛合金、不锈钢、生铁 |
B | 碱类 | 烧碱、纯碱、熟石灰 |
C | 干燥剂 | 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 |
D | 合成材料 | 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 |
考点: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气体的干燥(除水);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钛合金、不锈钢、生铁都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烧碱、熟石灰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都能吸收水分,因此都可以做干燥剂;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
解答:
解:A、钛合金、不锈钢、生铁都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烧碱、熟石灰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都能吸收水分,因此都可以做干燥剂,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干燥剂和酸碱盐的分类等,综合性强,要加强记忆,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
6. 化肥碳铵(NH4HCO3)可以促进植物茎叶茂盛、叶色浓绿。有关碳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碳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B. 碳铵属于复合肥料
C. 碳铵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D. 碳铵中没有金属元素,所以它不属于盐
考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解答:
解:A、碳酸氢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碳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故错误;
B、碳铵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错误;
C、碳铵属于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故正确;
D、碳铵属于盐,故错误.
故选C.
点评:
此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价原则、肥料的分类以及盐的概念等即可顺利解答.
7.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化学方程式。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及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A. 酸雨的形成 CO2+H2O====H2CO3 化合反应
B.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2H2O2====2H2O+O2 分解反应
C. 用铁制容器盛放稀盐酸 Fe+2HCl=====FeCl2+H2↑ 置换反应
D. 误服氯化钡后用硫酸镁解毒 BaCl2+MgSO4======MgCl2+BaSO4↓ 复分解反应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酸;
B、实验室可以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
C、铁能和稀盐酸反应,因此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稀盐酸;
D、氯化钡能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
解答:
解:A、酸雨的形成不是由二氧化碳导致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生成的氧气后面应该加↑,该选项不正确;
C、因为铁能和稀盐酸反应,所以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稀盐酸,该选项不正确;
D、误服氯化钡后可以用硫酸镁解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MgSO4═MgCl2+BaSO4↓,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所以复分解反应,该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三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需要“↑”或“↓”.
8.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不仅如此,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下列做法中,水用来隔绝空气的是
A. 保存白磷 B. 燃烧铁丝 C. 洗涤试管 D. 溶解物质
考点:
水的性质和应用;物质的溶解;玻璃仪器的洗涤;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水的用途解答,水的用途很广泛,例如可以作溶剂,可以用来灭火,可以用来洗涤等;
解答:
解:A中的水使白磷和空气隔绝,防止白磷被氧化.
B中的水用来降温;
C中的水用来洗涤仪器;
D中的水作溶剂,用来溶解物质;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在实验中水的用途,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9. 物质中混有杂质常常影响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的判定。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选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
A | CO2 | CO | 通入O2,点燃 |
B | NaOH | Na2CO3 | 加入过量盐酸,蒸发 |
C | 铁粉 | 铜粉 | 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 |
D | Cu(NO3)2溶液 | AgNO3溶液 | 加入过量铜粉,过滤 |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OH和Na2CO3均能与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铁粉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铜粉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再过滤除去不溶物,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0. 图Ⅰ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种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符合图Ⅱ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据图可以看出,开始时pH小于7,后来pH大于7,说明是将碱性溶液加入酸性溶液中.
解答:
解:A、甲是碱性溶液和中性溶液混合,故错误;
B、乙是碱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混合,故错误;
C、丙是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混合,故正确;
D、丁是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的混合,故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物质间的反应进行.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1. (5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2014年1月份我国北方被雾霾笼罩,多个城市达中度污染,其中主要污染物为PM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
① 雾霾天气导致呼吸系统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CO2 b. CO c. SO2 d. 可吸入颗粒物
② 我们身边出现了许多油气混合动力公交车、出租车,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可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产生,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的名称是________,其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2)在旅途中一些方便食品颇受青睐,自热米饭就是其中之一。自热米饭的发热成分主要是生石灰、铁粉、碳酸钠、活性炭等,发热过程是将其投入水中即可。则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自热米饭中的配菜一般有肉类和蔬菜,自热米饭的饭菜可以提供的主要营养物有________。
a. 糖类 b. 蛋白质 c. 脂肪 d. 维生素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
化学与能源;空气与水;化学与生活.
分析:
(1)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去分析解答.
(2)自热米饭是利用发热包中的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来进行加热,据此写成反应方程式.
解答:
解:(1)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
a、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会形成雾霾;故错误;
b、一氧化碳是气体污染物,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故错误;
c、二氧化硫是气体污染物,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故错误;
d、可吸入颗粒物是固体污染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故正确;
故答案为:d.
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故答案为:甲烷;CH4+2O2CO2+2H2O.
(2)生石灰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O═Ca(OH)2;米饭可提供糖类,肉类可提供蛋白质和脂肪,蔬菜可提供维生素,
故答案为:CaO+H2 O═Ca(OH)2;abcd.
点评: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解答本题关键是看是否减少了对空气中可吸收颗粒物的释放.
12. (6分)
(1)根据右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 P点的含义是 ________。
② t2 ℃时,将30 g的a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的溶液的质量________ 。
③ 将 t2 ℃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 ℃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顺序是 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并用“>”或“<”连接)。
(2)“五环”也能应用在化学中。如图所示,每个环代表一种物质(环内物质不能重复),两环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① 空环中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② 环中物质两两反应,能生成白色沉淀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③ 写出环中物质碱和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
(1)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是否饱和;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情况;
(2)稀硫酸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能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
解答:
解:(1)①P点的含义是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故填: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②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将30g的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只有25g能够溶解,形成的溶液的质量为75g.
故填:75g.
③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b>c,降温到 t1℃时,a、b仍然是饱和溶液,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因此b的质量分数大于a的质量分数;
因为t1℃时,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所以a的质量分数大于c的质量分数,因此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顺序是b>a>c.
故填:b>a>c.
(2)
①空环中物质可以是稀硫酸,因为稀硫酸能和氢氧化钡、碳酸钠、氧化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硫酸的化学式是H2SO4.
故填:H2SO4.
②氢氧化钡属于碱,硫酸属于酸,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属于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H2SO4═BaSO4↓+2H2O.
故填:Ba(OH)2+H2SO4═BaSO4↓+2H2O.
③碳酸钠属于盐,氢氧化钡属于碱,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OH)2═BaCO3↓+2NaOH.
故填:Na2CO3+Ba(OH)2═BaCO3↓+2NaOH.
点评: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3. (5分)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1)铝可以制成铝箔,这是利用了金属铝具有良好的 ________。
(2)铁制品生锈的条件是 ________,可以用稀酸清除铁锈,写出清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湿法冶金提取铜的国家,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4)现有两种金属单质组成的混合物。向100 g某稀盐酸中加入该混合物,混合物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 若混合物为Zn、Al,则m可能是0.2 g
b. 若混合物为Zn、Cu,则m=0.2 g
c. 若混合物为Fe、Al,则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7.3%
d. 若混合物为Fe、Cu,m=0.1 g,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为50%
考点: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大多数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铁在与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据此解答.
(3)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4)因为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铁、锌都小,所以相同质量的铝与盐酸完全反应时,产生的氢气质量多.
解答:
解:(1)铝可以制成铝箔,这是利用了金属铝具有良好的 延展性;
(2)铁在与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
(3)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4)若混合物全是铁,则铁的质量为5.6 g,则根据化学反应的方程式:Fe+2HCl=FeCl2+H2↑可计算出此时产生氢气的质量等于0.2 g,同理可计算出5.6 gAl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大于0.2 g,5.6g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小于0.2 g,铜和盐酸不反应.
a、若混合物为Zn、Al,m可能等于0.2g,故a正确;
b、若混合物为Zn、Cu,则m等于0.2g,故b错误;
c、当混合物为Fe、Al时,因相同质量的铝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比铁消耗盐酸的质量大,而5.6 g铁时,消耗盐酸的质量为7.3 g,所以混合物为Fe、Al时,消耗盐酸的质量大于7.3 g,根据质量分数公式可知所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7.3%,故c正确;
d、若混合物为Fe、Cu,m为0.1g,生成0.1g氢气需要铁的质量是2.8g,则混合物种铁的质量分数×100%=50%,故d正确;
故答案为:(1)延展性;(2)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Fe2O3+6HCl═2FeCl3+3H2O;(3)Fe+CuSO4═FeSO4+Cu;(4)acd
点评:
相同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的多少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有关.若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的氢气质量越小.本题考查了铁生锈的条件以及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4. (3分)下图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根据图像信息,回答问题。
(1)进行该反应的实验操作是按照 __________(填“甲”或“乙”)图所示进行的。
(2)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
(3)曲线上C点表示 _________。
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1)根据氢氧化钠的pH值大于7,盐酸的pH值小于7,以及pH值的图象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变色进行分析;
(3)根据C点的pH值进行分析.
解答:
解:(1)根据PH值的图象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pH值是由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在减小至小于7,可以得出原溶液是碱性的,加酸进行中和反应,变成中性然后变成酸性,所以进行该反应的实验操作是按照图2的乙图所示进行的;
(2)通过推导可知,原溶液显碱性,所以酚酞的颜色开始是红色的,加酸后,红色会逐渐的褪去,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是:红色变为无色;
(3)根据图象可知,C点的pH值是7,溶液呈中性,原溶液是碱性的,加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曲线上C点表示为:盐酸和氢氧化钠刚好完全中和,此时溶液pH为7.
故答案为:(1)乙;
(2)红色变为无色;
(3)盐酸和氢氧化钠刚好完全中和,此时溶液pH为7.
点评:
本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5. (6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据此回答:
(1) 实验室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 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所需要的装置组合是(填装置序号);
也可以用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来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
(3)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
(4) 实验室若检验CO2应选择装置_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从A装置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由于试管口没放棉花团,所以只能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去分析;
(2)从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和稀盐酸(主要成分HCl),二者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去分析;
(3)从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去分析;
(4)从当F装置通入二氧化碳后,随着瓶内气体的增多,压强增大,瓶中的水会被压入量筒中,通过量筒内水的体积确定二氧化碳的体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去分析;
(5)从通常用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可把石灰水放在G装置中,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去分析.
解答:
解:(1)A装置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由于试管口没放棉花团,所以只能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故答案为:2KClO32KCl+3O2↑;
(2)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和稀盐酸(主要成分HCl),二者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反应不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为B,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BD;
(3)碳酸氢钠(NaHCO3)固体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故答案为:2NaHCO3Na2CO3+H2O+CO2↑;
(4)当F装置通入二氧化碳后,随着瓶内气体的增多,压强增大,瓶中的水会被压入量筒中,通过量筒内水的体积确定二氧化碳的体积,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答案为: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中;
(5)通常用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可把石灰水放在G装置中,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答案为:G CO2+Ca(OH)2=CaCO3↓+H2O.
点评:
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及灵活运用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7分)张宁和刘明同学学习完酸、碱、盐后发现: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通过学习知道,碱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离解出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使酚酞溶液变红呢?请你帮助他俩完成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Na2CO3属于_________(填“酸”、“碱”、“盐”),为什么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进行猜想】
(1)Na+使酚酞溶液变红。
(2)水分子使酚酞溶液变红。
(3)_________使酚酞溶液变红。
【设计实验】
(1)实验Ⅰ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___不成立。
(2)刘明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他的理由是_________。
(3)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 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至过量,振荡,
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提示:CaCl2溶液呈中性)
(4)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猜想(3)正确。
张宁对此结论有些质疑,于是他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中,CO2-3和H2O发生如下反应:CO2-3+H2O=====HCO-3+OH-
【得出结论】Na2CO3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粒子是_________。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提出问题】电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
【进行猜想】根据碳酸钠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分析;
【设计实验】
(1)氯化钠中含有钠离子,可以探究钠离子能否使酚酞变色;
(2)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大量水分子,所以实验Ⅱ没有必要做;
(3)主要从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的反应可以得出,碳酸根离子减少,使红色逐渐消失;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
(4)氢氧根离子能够使酚酞变红,所以可以判断在碳酸钠溶液中存在氢氧根离子.
解答:
解:【提出问题】碳酸钠能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属于盐;
【进行猜想】碳酸钠溶液中存在钠离子、碳酸根离子、水分子;
【设计实验】
(1)向氯化钠溶液中加酚酞不变色,说明氯化钠溶液中的粒子都不能使酚酞变红;
(2)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大量水分子,在实验(1)中得到验证,所以实验(2)的探究是多余的;
(3)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现象为红色逐渐消失,产生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4)我们知道只有氢氧根离子才能使酚酞变红,所以由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可以判断溶液中存在氢氧根离子;
故答案为:【提出问题】盐;
【进行猜想】CO32﹣
【设计实验】
(1)探究Na+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酚酞试液中就有水分子(或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分子);
(3)白色沉淀; Na2CO3+CaCl2═CaCO3↓+2NaCl;
(4)OH﹣.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所提供信息进行处理和利用微粒性质的差异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要求较高.
四、计算与分析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8分)
17. (2分)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放入X、Y、Z、W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 X | Y | Z | W |
反应前质量(g) | 2 | 1 | 16 | 16 |
反应后质量(g) | 12 | m | 8 | 14 |
(1)m = _________。
(2)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_________。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反应后X的质量增加10g,是生成物;
反应后Z的质量减少8g,是反应物;
反应后W的质量计算2g,是反应物;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Y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解答:
解:(1)因为Y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m=1,
故填:1;
(2)参加反应的Z与W的质量比为:8g:2g=4:1,
故填:4:1.
点评: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8. (6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长期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他们为了测定水垢中碳酸钙的含量,取某种稀盐酸100 g加入到15.8 g水垢中,产生CO2气体的情况如下图所示。计算:
(1)从图中可以看出15.8 g水垢与盐酸反应后生成CO2最多是 _________。
(2)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0.1%)
(3)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0.1%)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
由表中数据可以判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钙的质量、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和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15.8g水垢与盐酸反应后生成CO2最多是4.4g.
故填:4.4g.
(2)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氯化氢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x y 4.4g
==,
x=10g,y=7.3g,
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100%=63.3%,
答: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63.3%.
(3)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是:×100%=7.3%,
答: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是7.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