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日期:2014-08-01 16:31

(单词翻译:单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2014•大庆)下列选项 中,有关物理学家和他的主要贡献,正确的是()

A.牛顿﹣﹣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观点,巧妙的设计了斜面实验

B.卢瑟福﹣﹣发现阴极射线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从而发现了电子

C.法拉第﹣﹣经过10年的不懈探索,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D.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发现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大差异

考点:物理常识.

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1)伽利略用巧妙的推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从而提出了:“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观点;

(2)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这种粒子就是 电子,它的发现表明原子是可分的;

(3)经过10年坚持不懈地努力,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4)量子力学是在20世纪初由尼尔斯•玻尔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共同创立的.通过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结构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见解被革命化地改变.

解答:解:

A、伽利略用巧妙的推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从而提出了:“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观点,故A错误;

B、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这种粒子就是 电子,它的发现表明原子是可分的,故B错误;

C、经过10年坚持不懈地努力,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故C正确;

D、波尔是量子力学主要奠基人,发现了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与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大的差异,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物理学史的掌握,属于常识性知识,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2.(2分)(2014•大庆)星期天,小明与爸爸开车出行,在十字路口看见了红灯,停车等待,小明看着窗外旁边的汽车,突然发现他所坐的车向前移动,急忙向爸爸喊停车,爸爸说车没动.若爸爸判断正确,则爸爸和小明分别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A.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地面B.地面、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

C.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地面D.地面、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1)小明的爸爸说自己的车没有动,是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

(2)小明观察窗外旁边的汽车,发现自己的车向前移动,是选择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为参照物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3.(2分)(2014•大庆)下列估计中,与实际偏差较大的是()

A.一名中学生所受的重力大约为500N

B.人体正常温度约为50℃

C.将一袋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约150J

D.人奔跑的速度约为8m/s

考点:重力大小的估测;温度;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物体的实际重力、温度、功和速度等逐一分析,选择正确答案.

解答:解:

A、一名中学生所受的重力大约为500N,所以A符合实际情况;

B、人体正常温度约为37℃左右,所以B不符合实际情况;

C、一袋10kg的大米的重力g=mg=10kg×10N/kg=100N,从地面扛到肩上的高度约为1.5m,将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约W=Gh=100N×1.5m=150J,所以C符合实际情况;

D、人奔跑的速度约为8m/s,所以D符合实际情况.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属于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简单.

4.(2分)(2014•大庆)下列实例中,属于减少惯性的不利影响的是()

A.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

B.劳动时,斧头松了,把手柄的下端撞击树墩,使斧头被套牢

C.小型汽车驾驶员驾车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D.用力拍打刚晒过的被子使灰尘落下

考点:惯性.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我们把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物体的惯性有时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要学会利用;惯性有时对我们是有害的,我们要学会防止惯性的不利影响.

解答:解:A、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即原来运动员是运动的,当其起跳后,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运动状态,所以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是惯性的有利影响,不符合题意;

B、锤头松动时,把锤柄的一端在水泥地上撞几下,即该过程中,锤头和锤柄都处于运动状态,当锤柄撞击到地面时运动停止,而锤头由于惯性仍保持运动状态,从而使锤头套紧,是利用惯性的有利影响,不符合题意;

C、驾驶员和前排乘客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被撞伤,属于防止惯性的不利影响,符合题意;

D、拍打被子时,被子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再由于重力的作用而脱离衣服,是利用惯性的有利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有时我们要利用物体的惯性,有时我们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注意哪些现象是利用惯性,哪些是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5.(2分)(2014•大庆)下列四幅图中,图文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放大镜是利用凹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

B.

哈哈镜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的

C.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D.

这是矫正近视眼的光路图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色散;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A、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之一:u<f,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与放大镜;

B、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利用光的反射规律;

C、光的色散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D、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

解答:解:A、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

B、哈哈镜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的,故B正确;

C、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故C正确.

D、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点较多,需要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色散原理,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等物理知识熟练运用,考查全面知识.

6.(2分)(2014•大庆)分析以下摩擦:

①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②骑自行车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③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粉笔与黑板的摩擦;

④皮带传动中,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

⑤汽车行驶时,汽车与空气之间的摩擦.

其中属于有益摩擦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④

考点:摩擦力的种类.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1)对人们有益的摩擦是有益摩擦,有益摩擦要增大;

(2)对人们有害摩擦是有害摩擦,有害摩擦要减小.

逐个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摩擦,然后与题目的要求相对应从而得到答案.

解答:解:①人走路时,使人前进的动力是地面对脚的摩擦力,为了防止人走路时摔倒,也要用到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因此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是有益的摩擦.

②骑自行车时,使自行车前进的力是地面对后轮轮胎的摩擦力,因此这个摩擦属于有益摩擦;对前轮来说,与地面的摩擦阻碍了车子的前进,因此属于有害摩擦.

③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粉笔与黑板的摩擦是有益的,正因为这个摩擦才能使粉笔字写在黑板上.

④皮带转动时,主动轮与皮带之间的摩擦带动了皮带的转动;同时皮带与被动轮之间的摩擦带动了被动轮的转动.若这种摩擦力过小,将会出现皮带打滑的现象.因此说这两者之间的摩擦是有益的摩擦.

⑤汽车行驶时,汽车与空气之间的摩擦也就是空气阻力,它将影响汽车的行驶速度,故属于有害摩擦.

综上所述,属于有益摩擦的是①③④.

故选D.

点评:将摩擦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根据实例中所涉及摩擦的具体情况,可分析出摩擦力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

7.(2分)(2014•大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

B.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利用电子通信设备,通过无线电波进行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D.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色.

专题:声现象.

分析:(1)声音在传播过程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4)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A、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多次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飞船内有空气,航天员可以直接交流,飞船外没有空气,就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交流了,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超声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实际上是利用了超声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学的相关知识,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8.(2分)(2014•大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光纤通信具有传输信息量大、信号衰减小等特点;

②风能、水能、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

③太阳光在使植物生长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④固定电话的听筒把变化的电流变成声音;

⑤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大;

⑥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可以用来放大电信号.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光纤通信;半导体的特点;电磁波的传播;能源的分类.

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1)光纤通信是利用电磁波在光导纤维中反射,实现信息传输的,它具有传输信息量大、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和通信质量高等优点.

(2)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可再生能源.

(3)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4)电话的听筒是把变化的电流转化为声音信号,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

(5)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

(6)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它只允许电流从它的正极流向负极,不允许从负极流向正极;三极管的作用主要是电流放大,这是三极管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特性.

解答:解:①光纤通信具有传输信息量大、信 号衰减小等特点,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风能、水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③太阳光在使植物生长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该选项说法正确 ;

④固定电话的听筒把变化的电流变成声音,该选项说法正确;

⑤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与其频率没有关系,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⑥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不可以用来放大电信号,三极管可以放大信号,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综上,说法正确的有①③④.

故选C.

点评:本题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综合性强,考查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9.(2分)(2014•大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为0℃时,冰和水可能共存,但没有水蒸气

B.水在沸腾时温度越来越高

C.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树枝上的“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该液体此时的沸点.

解答:解:

A、温度为0℃时,冰和水可能共存,固态的冰会升华为气态的水蒸气,水可以蒸发为水蒸气,故空气中充满了水蒸气;所以A错误;

B、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B错误;

C、雾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液滴飘散在空中形成的,所以C错误;

D、“雾凇”是固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所以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10.(2分)(2014•大庆)下面所示实验中不是解释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是()


A.


用吸管吸饮料

B.


口吹硬币跳栏杆


C.


向两张纸中间吹气

D.


用B管向A管管口上方用力吹气

考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专题: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结合实例可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用吸管吸饮料是利用大气压强原理,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饮料进入口中,符合题意.

B、没有吹气时,硬币上方和下方都受到相同的大气压的作用,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上方气流速度大于下方的气流速度,硬币上方压强小于下方压强,产生向上的升力,因此硬币就“跳”过了栏杆,不合题意.

C、没有吹气时,纸的中间和外侧的压强相等,纸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下垂.当向中间吹气时,中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增大,压强减小.纸外侧的压强不变,纸受到向内的压强大于向外的压强,受到向内的压力大于向外的压力,纸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向中间靠拢,不合题意;

D、A管中上端开口处空气流速大,A管的下端水面上空的空气流速小.由流体压强特点可知:气体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所以,管内水会在容器内空气的较大压强的作用下向上运动,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流体压强跟流速的关系,能用流体压强解释有关的问题是解答的关键,并注意与大气压实例的区别.

11.(2分)(2014•大庆)在体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物体温度升高 ,内能增加

C.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D.物体温度不变,就没有吸热和放热

考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1)晶体熔化或液体沸腾时,都是吸热,但温度不变;

(2)物体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内能增加;

(3)物体温度升高,可以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物体对它做了功;

(4)当物体同时吸热或放热且保持热量平衡时,温度是不变的.

解答:解: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或液体沸腾时,都是吸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物体温度升高,其分子热运动加剧,所以内能增加,故B正确;

C、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热量,也可能是物体对它做了功,故C错误;

D、物体温度不变,并不能说明就没有吸热和放热,如果物体同时吸热或放热且保持热量平衡时,温度是可以不变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要正确理解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是等效的,同时注意: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大,但温度不一定升高.

12.(2分)(2014•大庆)发电机运用的原理是()


A.


B.


C.


D.


考点: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

专题:电动机、磁生电.

分析:(1)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即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2)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3)奥斯特实验第一个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解答:解:A、是奥斯特实验,小磁针发针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不符合题意;

B、图示的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图示的是闭合电路的线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线圈中就会产生电流,是电磁感应现象,属于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是安培定则的演示实验,即说明通电导线的磁场方向与电流的方向和线圈的绕法有关,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中学生容易混淆的是B和C两个图,要从有无电源上区分,有电源的是电动机,无电源的是发电机.

13.(2分)(2014•大庆)如图甲所示,将一块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现用水平力F1向右边慢慢推动木板,使其一部分露出桌面如图乙所示,推动木板过程中,木板对桌面的压力F、压强p和摩擦力f的变化情况是()


A.F和f不变,p变大B.F和p不变,f变大

C.F变小,p和f均变大D.F不变,f和p均变大

考点: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大小;压强大小比较.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1)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向右缓慢地推木板时受力面积的变化判断对桌面压强的变化;

(2)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判断此过程摩擦力的变化.

解答:解:∵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向右缓慢地推木板的过程中,木板对桌面的压力F不变,

∵p= ,且向右缓慢地推木板的过程中受力面积变小,

∴木板对桌面的压强p变大;

∵向右缓慢地推木板的过程中,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

∴摩擦力f不变.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压强大小的比较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关键是会分析向右缓慢地推木板的过程中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14.(2分)(2014•大庆)有A、B、C三个轻小物体,为判断三个物体带电情况,将三个物体分别互相靠近,发现AB间吸引,BC间排斥,AC间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B带异种电荷B.B、C带同种电荷C.A、C带异种电荷D.A、B、C均带电

考点: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专题:电流和电路.

分析:(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带电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解答:解:A、B、C三个轻小物体,BC间排斥说明两个物体都带电且带同种电荷;

AB间吸引,说明A不带电或带与B不同的电荷;

AC间吸引,说明A不带电或带与C不同的电荷;

综上所述,BC带同种电荷,A不带电或带与BC不同的电荷,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带电体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是一道很好的题目.

15.(2分)(2014•大庆)如图所示电源电压额定且U=12V,R1=12Ω.R2=6Ω,R3=4Ω,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分别为()


A.3A 1AB.3A 3AC.5A 1AD.5A 3A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电路和欧姆定律.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三电阻并联,电流表A1测R2、R3支路的电流之和,电流表A2测R1、R2支路的电流之和;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各支路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两电流表的示数.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三电阻并联,电流表A1测R2、R3支路的电流之和,电流表A2测R1、R2支路的电流之和;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通过三电阻的电流分别为:

I1= = =1A,I2= = =2A,I3= = =3A,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分别为:

IA1=I2+I3=2A+3A=5A,IA2=I1+I2=1A+2A=3A.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电路串并联的辨别和电流表所测电路元件的判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9分)

16.(2分)(2014•大庆)冬季,人们可能感觉到“化雪天”比“下雪天”更冷一些,其原因是雪熔化吸热;电影幕布的颜色都是白色的,其原因是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物体的颜色.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

解答:解:(1)冬季,人们可能感觉到“化雪天”比“下雪天”更冷一些,是由于雪熔化吸热的缘故;

(2)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因此电影幕布的颜色都是白色的.

故答案为:雪熔化吸热;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

点评:本题考查了熔化吸热以及物体的颜色,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7.(2分)(2014•大庆)汽油机工作时,活塞在气缸内做一次单向运动叫做一个冲程,在压缩冲程中,通过做功方式使缸内混合气体内能增加,在做功冲程中,缸内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考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掌握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

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燃料混合物温度升高,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答:解: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活塞压缩燃料混合物做功,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气缸内混合气体的内能;

做功冲程中,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故答案为:做功;机械能.

点评:此题考查内燃机的工作流程,明确四个冲程的顺序,活塞的运动情况以及每个冲程实现的功能,并注意在做功和压缩冲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18.(2分)(2014•大庆)某液体质量为365kg,体积为0.5m3,其密度为730kg/m3;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20cm2,盛满水,有一个金属块浸没水中,溢出水的质量为100g,取出金属块后,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减小了490Pa.(g=9.8N/kg)

考点:密度的计算;液体的压强的计算.

专题:密度及其应用;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1)已知液体的质量和体积,可求得其密度;

(3)根据排开水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变可求得排开水的体积,已知圆柱形容器底面积,由此可求得排开水的深度,再利用p=ρgh可求得 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减小的多少.

解答:解:(1)ρ= = =730kg/m3,

(2)由ρ= 可得V排= = =1×10﹣4m3,

则h= = =0.05m,

则△p=ρgh=1.0×103kg/m3×9.8N/kg×0.05m=490Pa.

故答案为:730;490.

点评:本题考查压强、体积、密度等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19.(3分)(2014•大庆)如图为某同学自制的一个电路故障检测仪的电路图,若1和2之间接一电阻,则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有(选填“有”或“无”)示数;若1和2之间接一导线,则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选填“有”或“无”)示数;若1和2之间为断路,则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选填“有”或“无”)示数.


考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专题:欧姆定律.

分析:读图,明确当电路的1和2之间接入电阻或导线时,电路的性质如何变化,再根据电表的测量对象来确定其示数的变化.

解答:解:(1)若1和2之间接一电阻,则电路为两电阻的串联电路,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所以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测新接入电阻两端的电压,所以也有示数;

(2)若1和2之间接一导线,电路为只有R的简单电路,则电流表有示数,则电压表测一段导线两端的电压,所以电压为零,无示数;

(3)若1和2之间为断路,则电压表与电流表、电阻R串联在电路中,则于电压表的内阻很大,相当于断路,所以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测电源电压,有示数.

故答案为:有;无;有.

点评:本题通过一个电路故障检测仪,考查了我们对电路的连接情况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电压表、电流表的测量情况的判断,属基本能力的考查.

20.(2分)(2014•大庆)有两种固体A和B,其熔化图象如图所示,则A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A和B在熔化过程中主要区别是A有一定的熔点,B没有一定的熔点.


考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熔点时才开始熔化,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先变软后变稀,最后成为液体.

解答:解:A图有一段温度先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后,有一段温度保持不变,后来又升高,说明此图是晶体熔化的图象.

B图温度不断升高,放出热量,变软变稀变成液体.是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A和B在熔化过程中主要区别是A有一定的熔点,B没有一定的熔点;

故答案为:晶体;A有一定的熔点,B没有一定的熔点

点评:掌握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和凝固图象、状态的变化情况.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

21.(4分)(2014•大庆)现代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了,电在工厂、电在学校、电在商场…电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图是家庭电路的组成示意图.请你完成下列填空题:


(1)图中用电器B正常工作时电压是220V;

(2)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3)正确捏住测电笔,且使笔尖插入图中插座A的右(选填“左”或“右”)孔,可以观察到氖管发光;

(4)螺口灯的螺旋金属一定要接在零线上.

考点:家庭电路的连接.

专题: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1)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

(2)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

(3)插座的左孔为零线,右孔为火线,测电笔可以用来辨别火线与零线;

(4)灯泡的金属点接火线,螺旋套接零线.

解答:解:(1)图中用电器B为灯泡,其正常工作时电压是220V;

(2)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3)插座的左孔为零线,右孔为火线,正确捏住测电笔,使笔尖插入图中插座A的右孔,可以观察到氖管发光;

(4)螺口灯的螺旋金属一定要接在零线上,而灯泡顶端的金属点要接在火线上.

故答案为:(1)220;(2)36;(3)右;(4)零.

点评:本题考查了家庭电路中的一些用电常识和电路连接方法等,是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的,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2.(3分)(2014•大庆)电阻R1和R2的电流与与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电阻R2的阻值为20Ω;

(2)电阻R1的阻值随电流增大而变小(选填“变大”或“变小”);

(3)如果将电阻R1和R2串联,接到12V的电源两端时,在1min时间内,R1和R2产生的总热量为288J.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电路和欧姆定律;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1)由图象可知,通过R2的电流和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即为定值电阻,根据图象读出任意一组电流和电压值,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2的阻值;

(2)由图象可知,通过R1的电流和两端的电压不成正比,即阻值是变化的,根据图象可知通过R1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阻R1的阻值随电流的变化;

(3)两电阻串联时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它们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的电压,根据图象读出对应的电流,根据Q=W=UIt求出产生的总热量.

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R2为定值电阻,当U2=12V时I2=0.6A,

由I= 可得:R2= = =20Ω;

(2)由图象可知,R1的阻值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且电源的变化量△U大于通过电流的变化量△I,

由R= 可知,R1的阻值随电流增大而变小;

(3)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将电阻R1和R2串联,接到12V的电源两端时,电路中的电流I=0.4A,U1=4V,U2=8V,

则在1min时间内,R1和R2产生的总热量:

Q=W=UIt=12V×0.4A×60s=288J.

故答案为:20;变小;288.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图象读出相关的信息.

23.(1分)(2014•大庆)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生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如图所示,测速仪B向迎面匀速行驶的汽车A发生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发射第一个脉冲后1.4s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0.4s收到反射信号,则汽车行驶的速度42.5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考点:速度的计算.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7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7s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2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运动了0.7s才和汽车相遇,0.7s在4.5s内,要用4.5s减掉0.7s,当测速仪发出第二次超声波完毕后,超声波向汽车运动了0.2s遇到汽车,这0.2s没有在4.5s内,所以要加上0.2s.求出汽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解:∵v= ,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 s=238m;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 s=68m;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238m﹣68m=170m;

这170m共用了:t′=△t﹣ + =4 .5s﹣0.7s+0.2s=4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 = =42.5m/s.

故答案为:42.5.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找到对应的路程和时间,这是本题的一个难点.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2 4.(2分)(2014•大庆)如图所示,斜面上有一个物体静止不动,试画出物体受到的重力G和物体支持力F的示意图.


考点:力的示意图.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作用点在重心上;

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方向是相反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斜面向下的,支持力就是垂直于斜面向上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解答:解:重力G和支持力F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的方向与斜面垂直,垂直斜面向上.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力的示意图,作力的示意图时,应先确定力的作用点及力的方向,这是作力的示意图的关键.

25.(2分)(2014•大庆)如图所示,小磁针在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中静止不动,请将电源符号填入虚线框内并标出小磁针的N极、S极.


考点: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专题:磁现象、电生磁.

分析:①根据电流表的接法判断电源的正负极即符号;

②根据安培定则,结合电流的方向可确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③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确定小磁针的磁极.

解答:解:根据电流表的接法: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可知电源的左端为负极,根据安培定则,伸出右手使大拇指指示螺线管的右端,则四指弯曲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据此确定螺线管右端为N极,左端为S极,由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知,小磁针左端为N极,右端为S极.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右手螺旋定则的作用.利用右手螺旋定则既可由电流的方向判定磁极磁性,也能由磁极极性判断电流的方向和线圈的绕法.要注意由右手螺旋定则理解电流、绕向及磁极的关系.

26.(2分)(2014•大庆)如图所示,竖直方向悬挂一平面镜,PQ为平面镜两端点,平面镜前站立一人,假设人眼处于S位置,试在右侧光屏上标出人通过平面镜所能观察的范围O1O2,并画出光路图.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先画出S在平面镜中的像S1.然后连接S1与镜子最上、与最下点的连线,中间区域就是看到的范围.

解答:解:画出S在平面镜中的像S1.然后连接S1与P并延长,交光屏与一点Q1,连接S1与Q交光屏与一点Q2,则Q1Q2区域就是人通过平面镜所能观察的范围


点评:在作光源照亮的某一范围时,最关键的问题是作出被照亮范围的边缘光线,用到所学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等知识去解决.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第33小题中的作图1分,共26分)

27.(4分)(2014•大庆)读出图中各个实验仪器的示数:


(1)木块的长度为17.5mm;

(2)物体的质量为17g;

(3)量筒中水的体积为56mL;

(4)物体的重力为1.6N.

考点: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与天平;量筒的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6.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6.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

(3)量筒的使用,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部或凸液面的顶部相平,读数前要看清量筒的分度值,要注意量筒的零刻度在量筒的最下方;

(4)观察该测力计的示数在1N~2N之间,且分度值是0.2N,可据此判断出被测物体的重力.

解答:解:

(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末端刻度值为7.75cm,物体长度为7.75cm﹣6.00cm=1.75cm=17.5mm;

(2)物体的质量是10g+5g+2g=17g;

(3)由图可知,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的底部与56mL刻度线相平,所以水的体积是56mL;

(4)该测力计的最小刻度是0.2N,因此所测物体的重力为:1N+0.6N=1.6N.

故答案为:(1)17.5;(2)17;(3)56;(4)1.6.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常见的几种物理仪器的读数方法,在读数前一定要观察仪器的量程和分度值;需要注意的是长度的测量需要进行估读,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的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相平.

28.(2分)(2014•大庆)如图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装置,实验中将开关闭合,若保持导体ab不动,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若让导体ab在两磁极间左右水平运动,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除了上述实验和现象外,写出两个利用此装置完成的实验方案和相应观察到的现象.

(1)两个磁极对调,使磁感线的方向反向,闭合开关,让导体在磁场中向右运动,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表明导体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方向有关;

(2)保持电路闭合,让导体竖直方向上下运动时,导体没有切割磁感线运动,灵敏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表明导体中无感应电流,说明导体在磁场中只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才有感应电流产生.


考点: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2)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切割磁感线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解答:解:

(1)两个磁极对调,使磁感线的方向反向,闭合开关,让导体在磁场中向右运动,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表明导体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方向有关;

(2)保持电路闭合,让导体竖直方向上下运动时,导体没有切割磁感线运动,灵敏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表明导体中无感应电流,说明导体在磁场中只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才有感应电流产生.

故答案为:同上.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现象,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影响因素.

29.(4分)(2014•大庆)如图所示,F、F′为凸透镜的焦点,P、P′到凸透镜的距离均为2倍焦距,图中烛焰在光屏上成的应是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把蜡烛移到P与Q之间,调整光屏位置后,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将会像;若把蜡烛移到P与Q之间,调整光屏位置后,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将会变小(选填“变小”或“变大”).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物距为u,则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对应应用如照相机.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对应应用如幻灯机.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放大镜.

解答:解:由图中可知,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蜡烛在2倍焦距之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若将蜡烛移到P与Q之间,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将会变小.

故答案为:倒立;等大;实;变小.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分析应用.

30.(4分)(2014•大庆)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0.2m.


(1)求出小球B在编号3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B=0.8m/s;

(2)分别求出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1=0.5m/s;小球A在编号5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2=变大.(选填“变大”或“变小”)

(3)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速度逐渐变大(选填“变大”或“变小”).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平均速度公式v= 求解平均速度;

(2)由题意可知,频闪照片中每两个球照片的时间间隔相同,相同的路程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

解答:解:

(1)结合图可知,B球在编号3至编号7用时tB=4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通过的距离sB=4.8m﹣1.6m=3.2m,所以平均速度vB= = =0.8m/s;

(2)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内A球的路程sA1=1.4m﹣0.4m=1m,时间tA1=2s,所以A球的运动速度为vA1= = =0.5m/s;

在编号5至编号7这段时间内A球的路程sA2=5.8m﹣3.2m=2.6m,时间tA2=2s,所以A球的运动速度为vA2= = =1.3m/s;

vA2>vA1;

(3)在相同的时刻内A球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A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即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速度逐渐变大.

故答案为:

(1)0.8;

(2)0.5;变大.

(3)变大.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结合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31.(3分)(2014•大庆)小红同学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①让质量相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A处和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纸盒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置,如图甲所示.

②让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纸盒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乙所示.已知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上述甲、乙两组试验中:

(1)本实验运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一是控制变量法,二是转换法;

(2)选用图甲探究的是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当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选用图乙探究的是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当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考点: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实验过程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要让小球沿斜面的同一高度下落,这样保证下落速度相同;

当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应选择同一小球,这样可以保证小球的质量相同.

解答:解:(1)因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所以当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关系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

实验中通过观察纸盒被撞击后运动的距离的大小来间接判断物体动能的大小,这种研 究问题的方法是转换法;

(2)甲图让同一钢球沿斜面的不同高度静止滚下撞击水平板上的木块,这是控制了质量相同,目的是探究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能得出的结论是:当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图乙探究的是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当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2)当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3)当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点评:此类实验题目是考查对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掌握情况,及如何正确的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32.(3分)(2014•大庆)小军同学为了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省力情况”,使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前,小军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动滑轮的重力为1.0N,每个钩码的重力为0.5N,实验过程中,小军多次改变动滑轮所挂钩码的数量,分别记下了每次所挂钩码的重力及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并将其填写在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见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动滑轮重G0/N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所挂钩码的重力G/N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0.8

1.0

1.3

1.5

1.8

2.0

2.3

2.5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

(1)在动滑轮的重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的条件下,使用动滑轮不省力(选填“省力”或“不省力”);

(2)在忽略摩擦、绳重及实验误差的条件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钩码的重力G以及动滑轮的重力G0的关系为F= (G+G0);

(3)第6组数据中,钩码匀速上升1m的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 %.


考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这是个实验题,要根据题目中的图确定滑轮为动滑轮,然后根据动滑轮的特点解题.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应用效率公式求出滑轮组效率.

解答:解:(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动滑轮的重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的条件下拉力F大于物体的重力,所以不省力.

(2)由图示可知,滑轮组承重绳子的有效股数:n=2,在忽略摩擦、绳重及实验误差的条件下,由滑轮组公式可得:F= (G+G0);

(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第6组数据中,钩码匀速上升1m的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η= ×100%= ×100%= ×100%= ×100%= ×100%=75%.

故答案为:(1)不省力;(2)F= (G+G0);(3)75%.

点评:这类题目只要分析对滑轮的性质就能解出来,另外,还要会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3.(6分)(2014•大庆)某中学物理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猜想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于是他们找来了同种材料制成的各种长度和横截面积的金属丝,丙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


(1)正确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a(选填“a”或“b”端);

(2)请你根据电路图,用笔划线代替导线,把乙图所示电路中未连接部分连接好(请勿更改现有导线);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2.0V,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其大小为0.34A,此时金属丝的阻值大小为A,此时金属丝的阻值大小为5.88Ω(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4)经过测量他们得到了下表所示的数据

表一





序号

物理量

1

2

3

4

长度L/cm

20.00

40.00

60.00

80.00

横截面积S/mm2

1.0

1.0

1.0

1.0

电阻R/Ω

2.0

4.0

6.0

8.0

表二





序号

物理量

1

2

3

4

长度L/cm

30.00

20.00

20.00

20.00

横截面积S/mm2

1.0

2.0

3.0

4.0

电阻R/Ω

2.0

2.0

0.0

0.5

比较表一中数据,保持其他物理量不变时,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关系;比较表2中数据保持其他物理量不变时,电阻跟横截面积成反比关系.

考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护电路,通常在连入电路时,滑片处于电阻最大值处;

(2)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并联使用;

(3)确定电流表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读处示数,根据欧姆定律的公式计算出电阻;

(4)综合分析数据,运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

解答:解:(1)在使用前应将电阻值调至最大阻值处,电路中的电流就会越小,避免电路中的电流过大烧坏有关元件,才能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2)电压表与被测电阻并联使用,连接如下:


(3)电流表选择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34A,

由I= 得,R= = ≈5.88Ω;

(4)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可知:

比较表一中数据保持其他物理量不变时,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关系;

比较表2中数据保持其他物理量不变时,电阻跟横截面积成反比关系.

故答案为:(1)a;

(2)如上图;

(3)0.34;5.88;

(4)正比;反比.

点评:本题考查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压表的读数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5分,第35题7分,第36题7分,共19分,解题时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依据主要公式或变形公式,演算过程和结果要写明单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不能得分)

34.(5分)(2014•大庆)AC为轻杆,杆始终保持水平,O为支点,OA=OC=25cm,CD⊥OC,AB绳与水平方向成30°角,即∠OAB=30°,AB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N.

(1)当烧杯中未装入水时,求D端所悬挂重物的最大重力为多少?

(2)当烧杯中装入水时,重物浸没在水中,已知所悬挂重物体积为125cm3,ρ水=1.0×103kg/m3,求此时D端所悬挂重物的最大重力又为多少?(g=10N/kg)


考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专题:简单机械.

分析:(1)先求出动力臂的大小,再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求出重物的最大重力;

(2)根据公式F浮=ρ水gV排求出重物所受的最大浮力,重物的重力加上所受的最大浮力就是烧杯中装入水后D端所悬挂重物的最大重力.

解答:解:(1)如图:


动力臂为OE= OA= ×25cm=12.5cm;

根据公式F×OE=G×OC可知;当烧杯中未装入水时,D端所悬挂重物的最大重力为G= = =5N;

(2)物体完全浸没后收到的浮力最大,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125×10﹣6m3=1.25N;

所以当烧杯中装入水时,D端所悬挂重物的最大重力又为G大=G+F浮=5N+1.25N=6.25N.

答:(1)当烧杯中未装入水时,求D端所悬挂重物的最大重力为5N;

(2)当烧杯中装入水时,重物浸没在水中,此时D端所悬挂重物的最大重力又为6.25N.

点评:本题考查杠杆的平衡条件、重力、浮力的计算,关键是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35.(7分)(201 4•大庆)某一质量为0.05g的雨滴匀速下落,速度为7m/s,匀速下落距离为700m,g=9.8N/kg,假设雨滴在下落过程中质量保持不变.

(1)求这段匀速下落过程中重力对雨滴所做的功;

(2)求这段匀速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率;

(3)已知c水=4.2×103J/(kg•℃),匀速下落过程中雨滴克服阻力所做的功42%转化为雨滴的内能,求这部分内能使雨滴温度升高多少?

考点: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热量的计算.

专题:比热容、热机、热值;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1)知道雨滴的质量、下落高度,利用W=Gh=mgh求重力做功;

(2)利用P= = =Gv=mgv求这段匀速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率;

(3)由题知,Q吸=W×42%,而Q吸=cm△t,据此求雨滴温度的升高值.

解答:解:

(1)重力做功:

W=Gh=mgh=0.05×10﹣3kg×10N/kg×700m=0.35J;

(2)这段匀速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率:

P= = =Gv=mgv=0.05×10﹣3kg×10N/kg×7m/s=0.0035W;

(3)由题知,Q吸=W×42%=0.35J×42%=0.147J,

∵Q吸=cm△t,

即:0.147J=4.2×103J/(kg•℃)×0.05×10﹣3kg×△t,

解得:△t=0.7℃.

答:(1)这段匀速下落过程中重力对雨滴所做的功为0.35J;

(2)这段匀速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率为0.0035W;

(3)这部分内能使雨滴温度升高0.7℃.

点评:本题利用雨滴下落这一常见的现象考查了学生对重力公式、功的公式、功率公式、物体升温吸热公式的了解与掌握,因为数值较小,要细心计算,比较容易出错!

36.(7分) (2014•大庆)电路图如图甲所示,R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恒定,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电路的总功率和电阻R的功率随电流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图线1为电路的总功率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图线2为电阻R的功率与电流的关系图线.


(1)求电源电压U恒为多少?

(2)当电路电流I=0.5A时,此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处于哪端?(选填“a端”或“b端”),求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多少?

(3)当滑动变阻器功率为 W时,求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少?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欧姆定律;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1)根据图象1和P=UI即可求出电源电压;

(2)根据P=UI可知,当电路中电流最大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小,据此判断滑片的位置;并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求出定值电阻R的阻值;

(3)根据I= 和P=UI表示出滑动变阻器的功率,然后化简即可求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

解答:解:(1)根据图1可知,当电路中的电流为0.5A时,电路中的总功率为1.5W;

由P=UI可知,电源电压:U= = =3V;

(2)根据图象可知,电路中最大电流为0.5A,因此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即滑片P在a端;

由I= 可知,定值电阻:R= = =6Ω;

(3)由I= 和P=I2R可得, W=( )2RP

即 W=( )2RP

化简可得:(RP﹣12)(RP﹣3)=0;

即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12Ω或3Ω.

答:(1)求电源电压U恒为3V;

(2)档电路电流I=0.5A时,此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处于a端,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6Ω;

(3)当滑动变阻器功率为 W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12Ω或3Ω.

点评:本题考查欧姆定律及功率公式的应用,能从图象中判断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以及最大功率是本题的突破口,灵活选用公式计算是关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