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在中国第三波移民潮的当下,最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仍然把出国作为最优选择,成批漂洋过海。与此同时,“弃考留学潮”正在上演。唯一留有的悬念是:出去后,他们还会不会回来?
今年弃考留学人数20万 去年海归人数超10万
据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女士透露,从1978年到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62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年平均增长25.8%,但回国率却不足30%。近几年,留学归国人数每3年翻一番。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而今年预测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相关统计数据,也力证这波“弃考留学潮”的冲击力:今年中国低龄学生出国留学人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两到三成,高中毕业参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学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
2009年全年留学回国人数超过10万人,同比增长56.2%,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占整体比例同比有所提高。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和各类访问研究学者留学回国人员所占比例由2008年的24.9%,上升为2009年的27.3%,回国前在外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就职的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同比增长39.8%。
超过35%“海归”就业困难 缺乏“海归”就业指导平台
人才市场上,“海归”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而沦为“海待”者大有人在,变成“海找”者也不乏其人。据世界HR(人力资源)实验室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早几年,一份冠名“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显示,只有57.5%的“海归”能在归国6个月左右找到工作,相当一部分“海归”不得不沦为“海待”。
“归国留学人员要重新适应国内环境必须有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内,除了自我摸索,还需要相关机构对他们做一些指导和培训。”有专家认为,可考虑实行“软着陆”政策,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在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内,帮助其尽快度过“水土不服”期。
随着出国留学门槛的一降再降,“海归”的含金量随之缩水。不少企业在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挤压后,也不再把拥有“海归”的数量作为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的砝码,“要能力不要背景”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