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大结局的四大泪点
日期:2011-08-05 14:45

(单词翻译:单击)

评价《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最后一部注定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所有看书、看电影的哈迷们,伴随着我们的,不仅是七本书、八部电影这么简单,大抵是因为人们往往习惯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于熟知的事物中。我们看的不一定是哈利·波特一群孩童成长为青年,却是在感受自己的变与不变。而在这些变与不变之间,游荡着的是我们日益孤寂的灵魂与那干涸的心灵。所以,无论哪个导演如何编排《哈利·波特》电影,总会有人为之买单。另一方面,导演对原著的取舍也确实是他艺术功底的体现。那么,既要抽离出自己对时光流逝的眷恋与慨叹,又要兼顾书迷与影迷各方面的情绪,以百分百学术性的文字写一篇观后感,这样艰难的工作对于我这种情感丰富的人来说,简直就比临摹高考满分作文还要困难。

如此这般,我们爱或反感、弹或赞赏与否都早已经与这部电影本身的好坏无关了,更多的是一种情绪、或者说是一种情怀在其间为我们催化、反应。因此,观赏完一整部电影下来,我所记住的、抑或被感染的也还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七下)》击中我的泪点的地方。

泪点一: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保卫战

那样背水一战的场景刻画、这般史诗级别的配乐烘托不都是为了这一次的决战吗?所有从第一部到第七部出现的凡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小人物们一齐举起魔杖,为霍格沃兹隔离出最后的一道防御屏障时,至少我是被这种视死如归的决战精神所感染,戳中我的泪点。

泪点二:斯内普之死

斯内普教授从第一部坏到第七部,每一部都要整蛊一下哈利、罗恩、赫敏他们,甚至最后杀了邓布利多。他好不容易升级为黑魔法防御老师,又晋级成最年轻的霍格沃兹校长。偏偏还是说挂就挂。只是,斯内普离去的那一刻确实刺疼了我的心。

泪点三:斯内普的眼泪

哈利拿着斯内普弥留之际要他保存的眼泪,倒进盥洗盆,眼睁睁地看着真相揭晓:原来斯内普是最伟大的情痴,一生都倾心于哈利的妈妈,而邓布利多才是最危险的政治阴谋家。斯内普的回忆穿插着前面七部电影的画面,将所有曾经抖出的包袱一一收回。这样的情节设置堪称《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最精彩的感人片段。

泪点四:十九年后的恍若隔世

伏地魔终于还是没能完成那称霸世界的心愿,一不小心又被哈利终结了第二次生命。一切的一切都已经结束。银幕上显示着“十九年以后”,再次来到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哈利他们都老了,孩子们又都长大了。我偏偏想到了十年前他们第一次出现的场景,泪点低的我第四次流泪了。

说完了以上这些观影前后复杂的情绪,再单单就一部电影而言,《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七下)》作为横跨十年的系列电影的终章,它至少是完成了自己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首先,导演将一部商业片应该有的节奏的轻、重、缓、急把握得当。鉴于大卫·叶茨可以把第五部《凤凰社》拍得支离破碎、还会把第六部《混血王子》讲得直接忽略大标题,这次的大结局电影已经是超乎我的期待值。正当我对于三人组的谈话要昏昏欲睡时,很好,爆炸的、催泪的、激荡的、宏大的场面与配乐一起帮我醒脑。而所有好莱坞大片应该有的大场面、应该出现的情绪,一个也都不落下。其次,“哈利·波特”三人组经过十年的磨合,他们的表演已经是水到渠成般的自然与放松。再加之其他新老演员的默契配合,至少是再也见不到什么生涩啊、什么稚嫩呀的表演状态。

然而,就我个人而言,《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七下)》还是有不少遗憾的。其中最让我深深感叹的一点是,霍格沃兹保卫战的刻画离经典还差一步。本以为这样魔幻史诗级的电影,起码要有《指环王三:王者归来》的壮阔级数吧。来个双线叙事,一边讲哈利勇斗伏地魔一众,一边再说说学生老师们大战食死徒的细节。很可惜,电影只给了我们关于哈利的情节,而把学生老师的死战一笔带过。虽然他们最后哭得很伤心,但我却无法投入,终究还是因为他们死得太“不明不白”。还有麦格教授召唤的雕像武士出场的确牛逼哄哄,结果不堪一击、成了石墙摆设。不过,这也只是我个人的意淫罢了。

不论怎样,《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七下)》很精彩,IMAX 3D效果也不“坑爹”。尽管它不一定如第一部《魔法石》那样惊艳,也没有第四部《火焰杯》那般的精彩,但是作为十年系列电影的终结,它能给我们的都给了、能让我们流连的亦都毫不吝啬。此外,对我、对你、对所有这十年间的人儿,唯有轻轻道一声,再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