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部严肃的青春电影佳片
日期:2010-05-06 17:39

(单词翻译:单击)

青年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定义是16岁到30岁,所以今天我要盘点的是我最喜欢的讲述这个年龄段人的故事的优秀电影。以青年为主角的电影,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但我今天想抛开轻松和浪漫,来看看有哪些严肃的电影,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成长教育》:从女孩转变成女人的心境历程



影片描写一位16岁女孩面对成长经验、家庭期许,以及突如其来的迷人爱情介入下,从女孩转变成女人的心境历程。

Jenny是正巧从少年到青年的阶段,尽管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但这部片子我们照样喜爱,因为Jenny在学校和家长的夹缝中生存的感受,情窦初开过后的种种滋味,都是我们经历过的,不管时代再怎么变,每个人仍然有这样的青春期。

《大象》:一切的震撼来自一种落差



同样的导演,还有一部《迷幻天堂》,但我选择了《大象》,因为它更直接更有力量。没有任何明星,没有炫目的布景,甚至没有最终的剧本,只用一台摄影机拍摄的整部更像纪录片的电影,却通过对
青春的残酷的白描带来了很震撼的力量。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没有对白,大量长镜头,色彩亮丽。就像在电影中不时出现的舒缓的钢琴曲一样。灿烂的阳光、绿色的草坪、年轻的生命,所以美好的一切都终结在结尾的屠杀中。生命的终结和导演这种平淡的讲述方式之间所形成的落差和张力。整部电影压抑在人们心中的郁闷一直得不到释放。

一切的震撼来自一种落差——生命的终结和导演这种平淡的讲述方式之间所形成的落差和张力。整部电影压抑在人们心中的郁闷一直得不到释放,走出电影院时这种由震撼和平淡间的落差和张力所形成郁闷会不断撞击观影者的心灵,这种撞击比单靠画面而形成的刺激要持久和厚重。这样,人们才会去真正反思导致这出悲剧的原因在哪里。

《荒野生存》:一个人的自由能有多大?



也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但经过西恩·潘的妙手执导,影片比原本的故事更能感动人。对这部电影和其中的主人公的解读有很多,但我觉得都有点过度。克里斯托弗只是个普通的大学生,因为
家庭的原因而迷失了自己,他的荒野之旅其实已经帮他找回了自我,所以他的死显得更加悲剧。

一个人的自由能有多大?也许真的大不过他试图逃离的心魔。与错误的观念相比,偏执的坚持貌似正确的东西,更可能让人走上一条不归路。河对岸那顶Jan送给 Alex的彩色毛线帽子再也拿不回来了,如果那帽子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一面的话,这场景似乎隐喻着Alex自绝于人民的下场。最后的最后,已经皮包骨头的Alex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纸上写下,“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快乐拿出来分享,才是真的快乐)”,这话真的没错,即使不经历这么九九八十一难也知道这话没错。可是Alex在最后的时刻真的快乐么?如果真的快乐的话,为什么镜头闪回的不是那些栉风沐雨日出日落,不是他曾经路过的草原山川河流和海洋,而是父母那遥不可及的温暖怀抱?如果真的像Alex相信的那样,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又有什么分享的必要?如果人要不断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获得全新的体验,那小命儿都没了还体验个屁呢?谁也不知道Alex最后的两行泪水是恐惧、悔恨、还是分享了快乐之后功德圆满的激动和成就感?还是Ron留给他那句“when you forgive,you love(懂得原谅,才会有爱)”终于起了作用,让他在最后时刻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幸福。

《四月三周两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最打动我的其实无关堕胎这个主题,而是无数个女主角琐碎的生活片断。女主角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要考试,有个男朋友,也在宿舍里和小贩买东西,但导演通过令人目不暇接的
长镜头和静止镜头,在局促的内景里完全让我们同样感受到片中人物内心的焦灼和茫然。片中女主角在男朋友家中吃饭的那场戏,十分钟左右的静止镜头,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电影片断之一。

好电影都是纯粹而完整的,好电影的好是一个整体。剧本好,导演好,摄影好,演员好,音效好,灯光好,美工好,剪辑好,都好。事实上,好电影让你看不见导演或摄影机的存在,也感觉不到演员个体的存在,所以以上所写只是基于某种背景介绍。其实我们说不出什么,只是更多地了解到一点他人和表象背后的那个世界,或者被感动,或者微小的快乐和悲伤,或者久久无语。

《幽灵世界》: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斯嘉丽·约翰逊较少人知的严肃作品。和很多同类电影一样,片子里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只是两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在最后一个暑假的到处闲逛。唱片店,家里,咖啡厅,遇到一些人,有的正常偶
尔奇怪,谈谈天,这就是毕业后这段真空的时间里的幽灵般的生活。多么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入木三分的解读。这是一部既有娱乐性又深沉文艺的青春片。

没有煽情的故事,没有绚丽的画面,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朴素得直指人心。至少我是带着感同身受的微笑和叹息,一边摇着头一边把Ghost world从头看到尾的。看了一遍还不过瘾,马上又重新返回到片首,再重新回味一番Enit与Seymour相识相爱的全过程。逐渐发现一个人,捕捉到他的言行中每一点细节时感受到的欣喜,怦然心动的滋味,我也都品尝过,虽然那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在人生的某个失去方向的阶段里,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在真空状态下暗恋某个与众不同的人,那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温柔的浪漫。

《鱼缸》:上路之前的成人割礼



缺氧版的成长教育。和现实生活一样,叛逆的孩子更多地来自不好的成长环境,就像是困在鱼缸里的金鱼,游离且无所适从。影片非常关乎现实,情绪随着主角而波动,让观众一起回想并经历青春期的
叛逆和残酷,但是偶尔出现的温情和希望,又让影片更加立体更加感动。

从女孩到女人,只转眼一瞬,内在的突变,连父母都置若罔闻,只有敏锐的导演能发觉。安德里亚•阿诺德抓住了,残酷青春里的一个耳光,一场情变,悲痛到崩溃的无言。女孩为这个成长付出了贞洁的代价,没有被谎言撕裂,终于“在路上”。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在经历了生死爱恨,精神割礼之后,女孩离开了破碎的家,拉开了人生第二道帷幕。

青春蜕变只是一瞬,伴随着其成长中必须经历的酸甜苦辣,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过了这段日子,孩子就不再是孩子。有关描述青春残酷特质的影片不再少数,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好题材,便于展开人所共知的诚恳话题,以供情感细腻的导演一代又一代不断挖掘。《鱼缸》也和所有一切成长类型的电影一样,剧情简单,脉络清晰可见,基本上一条线索就能见底。一个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贫民女孩,十五岁,有着青春叛逆的特性,外加一个突然闯入她们世界的男人,以及这个男人如何迅速把她从女孩变成女人。这种女孩到女人的变化,片中随处可见,昨天还与母亲争吵,与妹妹互相谩骂和攻击,今天就突然有了属于自己的目标的责任感,这世界,在十五岁的女孩眼里,突然变了色。全片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导演着力去表现这种色彩,这种属于青春疤痕的色彩。更高明的是导演只是拿着摄像机静静拍摄,躲在一边,即使是到了痛苦不堪,全盘崩溃的边缘,他都只是做个忠实而平静的记录者。青春的疤痕既不滥情,又不煽情,更是在平淡中浮现高潮。

《朱诺》:青春成长中的爱与真情



第一眼见到朱诺,你就会被她身上独特的调调所吸引,她是一个过分自信且直率的女孩,脸上总是挂着漫不经心的冷淡表情和毫不费力的一派轻松,任谁也没办法想象得到,这样一个女孩竟然正经历着
“怀胎十月”式的步入成年的情感之旅。但即使事情糟到这样,朱诺还是在无忧无虑地享受着自己的青春,不过好在她的父母和朋友,给了她最幸运的支持。这部电影同样有我最爱的温情结尾。

《朱诺》的别致之处,在于用一种轻松调侃的方式,呈现出一个一般美国导演不愿涉及的话题:青少年意外怀孕以及堕胎问题。在那个标榜人道主义的国度里,这显然是个尴尬且不合时宜的话题。而影片恰恰成功地消解了观众的反感情绪,十分取巧地把人们视点转移到关于真情与爱、责任与成长的思考中去。清新曼妙的吉他声里轻轻地哼唱,如同影片开头的秋天般风轻云淡,青春岁月就如同流水般静静地流淌。这显然不是青少年自我感知的世界,而是成人对青少年成长的观照与回顾。因此影片就像女主角朱诺呈现出超乎其年龄的成熟一样,带有一份安然与恬淡,甚至夹杂一丝往昔不再的忧伤,这主要体现在影片怀旧感十足、如心情律动般的配乐上。当然,它并不妨碍影片独有的喜剧感,事实上,《朱诺》的喜剧气息正是来自于成人对青春期所做“傻事”一种戚戚然的感慨。漫画化的画面处理形式,色彩斑斓的布景以及妙趣横生、富满时代气息的对白,为观众呈上一桌赏心悦目又另类搞笑的视觉大餐。一年四季悄然流逝,而青春在某一刻嘎然而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