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口修炼之路
日期:2009-04-28 10:37

(单词翻译:单击)

今天上午去把证书的手续办了,过几个月就可以拿到证书了。也是去年这个时候吧,我来到这里报名,那时也没有真正想过在一年以后证书就能拿到了。在口译天下看到有朋友认为高口的含金量不是很高,可能本人才疏学浅,在第二次口试时才通过。但回顾过去,的确是一个设立目标并努力达成的过程。所以,对过去进行总结,至少对自身会有些许益处。欲执笔之时,正巧也应朋友之邀,遂撰此文,以飨读者。

去年此时着手准备高级口译考试,当时听前辈说高口的听力比较难,于是打定主意要强化听力的练习。除了指定的教材外,新东方的《高级口译笔试备考精要》也是非常好一本书。

原计划是从暑假开始强化训练,而由于种种原因,拖到七月中旬结束才开始。没有报什么培训班,只是带了一堆书回到家中。当时也没有很清晰的意识要从哪里开始。记得是先花了几天把《高级口译笔试备考精要》通读了一遍,然后做《高级翻译教程》中的翻译。现在回想起来,对大块连续时间的管理而言,宏观战略很重要。必须搞清楚一个大方向,这几天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接下来几天做什么;整个假期下来能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通过大方向的把握后可以逐步细化出每一天要做的事情,这样自己的行动就比较有章法,不会迷失而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到八月份后我才认识到这个问题。现在从我当时写下的安排表看,我是8月11日才开始正式进行听力训练,当时的强度是每天一个单元。十六个单元下来,暑假已经差不多了。在听力训练的同时,还在背精要里面的词汇。一天能背200多个,要经常重复。

八月底返校后,主要做试卷汇编。书上的六套加上07年3月的真题,在考试前都做完了。六套题目开始做得比较辛苦,做完第一套后,用来分析文章整整花了一天。查单词,分析句子,理文章结构。最后才弄明白为什么作者写完这一段会写下一段,章节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如何。到后面才算能够比较好地把握阅读了。但时间会有一些紧张。07年3月的真题是考前最终模拟用的,阅读做得还可以。主观部分的阅读不好把握所以在此不加评判。考试的时候我文章都没有全部通读,只是用抓关键句的方法,在30分钟内做完了。最后考试结果是我客观阅读50分拿了42.5,比自己预期的要高。

笔译除了看高级翻译以外,9月份上海新东方的小新划里面了几篇文章说一定会考到。我因为是用的二版的,于是复印了那三版的那几篇,中英文对照着给背了下来。结果考的是龙应台的《上海男人》,和政治经济一点也靠不上,但背那几篇还是使我长进不少。

6月23日:这几天一直在写代码,做程序,没有来得及更新。一堆堆的函数还有很弱智的编译器……受不了

笔试因为时间太久了,有些细节也未必能全部回忆上来,因此我重点放在口译部分。口试是考第二次时才过的,还是可以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吧。

第一点就是心态的重要性。现在看来,我两次准备的时间都差不多,只是第一次心理上没有作好准备,而导致没有激发出行动力。由于9月份考完后,不知道结果,同时也没有真正打算要开始行动,以致决心不够,最终当然是必死无疑。这使我想到了六级,周围的很多朋友不知道考了多少次了,但由于未能把它当作一个事来抓,总是对自己说,等有时间看看。这样没有目标的结果就是,每考必挂,或者愈考愈差。

还记得查到第一次口译成绩的那个晚上,当我输入口试号和姓名回车之后,鲜红色的三个字映入眼帘。原来以为可能有的侥幸荡然无存。算是知道了失败的滋味,不过我输得心服口服,但是我已经知道了要如何再战。

接下来的寒假还是没有做什么事。感觉在家里的环境要有非常强的自律才能有持之以恒的行动。真正开始计划并行动的是2月23日开始,把口译学习当作重点来抓。

那个时候,给自己玩了个游戏。我让自己静下心来:写出十个原因,我为什么要考口译;写出十个原因,我为什么一定可以通过口译;写出十个后果,如果我没有通过口译,会有什么损失;写出十个好处,如果我通过了口译我会得到什么。我告诉自己,只要我不断努力,我就一定可以做到。我给自己定的大方向是:3月把高级口译教程看完第一遍,4月过第二遍,外加接触新材料,笔记训练。原来预测是可能在5月第一周就会考,所以5月没有计划太多。

因为发现自己翻译能力不过硬,即使笔译也未必能搞定,所以,高级口译教程第一遍我的学法是逐字逐句地抠。不懂只是一次不懂,不会只是一次不会。同时,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前学英语属于比较轻松的,即无论是课本上还是其它途径,我接触地都是大部分会而少部分不会的材料。而在一开始看口译时,情况却相反。这样,起初时速度真的很慢,而且有放弃的想法,感觉很枯燥,会有一种不再想看的感觉。同时,有时候会觉得很震撼,在看Catering Culture单元时,我看那个译文,感觉它把我以前所学的英语全部推翻掉了。用词,转化,句法,实在是漂亮。其它的还有复旦的介绍那一篇。我都把它们背了下来,不过背得快,忘得也快……

三月终究过去,我也提前把三月的任务完成。从三月份开始,我执行时间管理。每天晚上提前安排好第二天要做的事情。这样好处是,第二天不用去想要做什么,只要照着清单,一个一个地做下去。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全神贯注,不去想第二件事时怎么样。每天的日程可以排满,精确到分钟。后来发现JACKY也是这么做。不过我的安排每天都有不一样,同时,有时会有突发事件的打乱导致后面一推再推,会郁闷一下,但我不愿意分太多的时间来缓冲。不过JACKY的时间表的确非常的严谨,而且能照章严格执行说明他自我状态控制能力极强。因为有的时候无法完成所有任务的不是事情太复杂太难,而是因为做前面的事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态、状态已受到了影响,无法入静入定。


四月份的时候,给自己定的大概的纲要是:影子训练、复述练习、实战演练、基础巩固、潜能激发五个方面。其中重点在于实战演练。影子训练和复述练习目的在于增强听力、瞬时记忆。每天花一个小时练习。

实战演练是在三月看过高级口译的基础上,对全书的材料进行交传训练。一个人训练交传的一点不足就是不好把握材料的时间。我想了一个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有的录音材料都用Adobe Audition打开,选定一定时间长度的波形(这可以根据显示的振幅大小大致估计录音到什么时候会是一句话的结束)。在播放完这一小段后会自动停下。然后切换到录音模式,把自己翻译的录到另一个文件中。一篇文章翻完后,放自己译的,与参考译文对照,进行总结。
选段的时间长度要根据自己在不同时候的水平而定。最初,20秒长的材料我就很难记全了,到后面渐渐加长,可以放到40多秒了。高口口试的材料大概是在40秒到50秒的长度吧。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发现不管英汉还是汉英,我翻译的时间都要比原材料的时间长很多。我观察了电视上的新闻发布会,好像译员说话的时间也会长一些。开始看到书上说空隙时间只有40秒左右用来译,就很郁闷地赶时间。可有的时候一急反而忘记很多。最终到口试的时候,空出的时间还是很多的,有1分钟吧。只要按正常语速都可以说完的。除非是不知道怎么译了然后胡诌,这样时间肯定不够。

一开始是大概两天一个单元,后面由于突发情况出现拖延,从中旬开始,一天做完一个单元。笔记就是在这个时候同时练的。我用的是A4的纸,一页分成四栏。昨天在整理的时候看了一下,所有使用过的白纸(单页)叠起来大致有两本二级笔译综合能力那么厚。现在看来其实我的笔记法还缺乏严格系统的训练。我用的材料是吴钟明主编的《英语笔记法实战指导》。我的训练量和里面要求的相比还选选不够,里面要求的是250+500~700张练习纸。而我的训练量还要在那一堆纸的数目上除以2。关于这本书我再说几句。我觉得里面的笔记法还是比较好学的,只是不知道里面的人是太强了还是我练得少。我写得再快也无法在一个句子放完写出那么多信息量,而且有些句型例如先分后总,笔记里居然把总写到了前面。脑容量惊人……

基础巩固我是通过背词组来进行的。我用的是新东方的《口译考试词汇必背》。每天可以背上两页,多的时候七八页。汉英词组背得比较多,同时要按一个流程来复习。即第K天要复习前面哪几天的。《17天搞定GRE》里面根据遗忘曲线提出了一个复习时间天数间隔。JACKY的《学习复习》里面也有一个表格。两个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非线性的,操作上可能要花些工夫;后者比较好确定时间。
对于交传口译的训练,我现在把我的几点不足写下来,望能够探讨探讨。

一是,我开始对英汉口译的不重视。高级口译教程我是从改革开放那一单元的汉英开始看的,我的想法是先把这些中国特色弄明白了,其它的应该会更好办些。官方性的文章起初的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后来我发现官方性的文章只要摸准了套路是很好做的。比如,要论证某个观点时,往往会从过去、历史说起;领导发言后面都会有升华。那些话非常有规律。到后面这些东西就不再担心了。要一些功夫的应该算那些“随意成文”的汉译英。像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句型很难捉摸,在用英语表达时就不好把握了。可能是训练不到位吧。

到后期做到英汉口译时,发现自己汉语不够用了,表达出来的汉语很弱智。于是狠补英汉口译。这也是一个警示,双向传译的能力应该全面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对《高级口译教程》学习方法的探讨。我用的方法是先过一遍,再做口译一遍。也有人提出要倒过来,先做口译,再看一遍。前者是为了避免出现听了却什么都不会译的情况出现,相当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把里面的篇章背诵便可以提高一些基本的能力。这样出现的问题是在做第二遍口译时,材料都很熟悉了,都知道要录音要说什么了。这样练出来的效果肯定很好,会对自己的水平形成虚假的估计。等到一接触新材料就非常吃力了。后者的训练方法对刚开始学的人来说一上手会很郁闷,可能会影响到进取的意愿。可能最终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如果用《高级口译教程》,那就要另找训练材料了。有一本《同传捷径》很好,都是实战的。可是我在备考的时候一直没有时间练习……

回顾四月整整30天,我想我都是在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中度过的,同时过得非常快乐。每天五点多钟便起床,到湖中的小岛上进行操练。每天晚上打开电脑,开始练习交传。这样一个过程,我的的确确感觉到了什么是投入,什么是不顾一切。我非英语专业,所以对于专业的学习,我只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这样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两个月晚上没有碰我自己的专业,其结果是专业素养下降,失去了对自己的原来专业的一种直觉性的判断能力。可是我想这两个月多过得真正值得。我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至少我让自己上到一个新的平台上,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至于我的专业,我会很快很快地赶上。
以前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时朋友说每一个对英语有兴趣的人对同传都会有一种情结。我感觉我对这个语言就是有吧。就像现在我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本专业学习上了,可是我还老是会想是不是要每天做一段听写,每天模仿一段VOA。这些想法老是会出现,可我可能是决心不够,不愿意狠下心分出那么些时间,就任由其拖在那里。看口译天下的朋友们都开自己的修炼帖然后每天往里面涂上几笔。我觉得是一个很幸福的过程。隐匿在亿万网页中,记录着自己的一点一滴的成长,筑着自己未来的摩天楼

考试是5月17日,到了五月份,高级口译教程也看过两遍了。但是我发现我前面只是顾着赶进度,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对高级口译教程进行了第三遍的学习。我的学习方法就是看译文与原文了。我发现译文的衔接很重要,同时,有时候感觉自己要把两个句子接上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译文中因为用活了某个动词,句子立即顺畅百倍。我注意句子间的衔接,把长句子的各个动词、联接词摘抄下来,这样通过这些词就可以穿针引线般地对整个文章会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五月份另一个比较重视的训练就是retention。我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太破,一句话就是不能完全地存下来。因为这个困惑很久,也在天下里面求助过。后面对自己进行强行训练,让朋友读一段,然后自己把听到的复述出来。我发现,只有在理解了句子之间的关系时,才可以比较好的复述出来。比如为什么这一句完了会有下面一句,前后句子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排列的。如果有了这种理解,复述正确率可以提高很多。实际上,任何抽象可以再抽象的。这也是我这几个月在学习计算复杂性时明白的一个道理。

在计算机领域,程序就是数据,但是程序是可以运行的,它有数据的属性,因此可以进行与数据有关的操作。比如可以让一个程序将自己的代码打印出来。在第一次看这个的时候感觉就是一种循环引用。可能世界的道理就是一种循环引用,循环适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有限中诞生无限出来。

回到生活中,我们看节目比如赢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选手A说了什么话,请马云点评;然后,针对马云的话,牛根生还可以继续点评。可以反复下去无穷尽。同理,对于一段材料,我们可以在其自身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阐述,用我们已有的系统对其进行接纳,这样好比读出了字里行间的意思。经过这样的一番工作,我们的复述工作便会容易多了。但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在听完这一段材料的时候立即完成这种归纳工作,很难的。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线性听力,来一句是一句,好像水管里的水依次放出来,听完了大脑中不能形成一种宏观的格局,不是二维的甚至三维的。所以在复述时,会有很大的困难,感觉自己笨得没有救了……

五月份另一件事便是做真题,这个工作我做得还是少了一些。我想如果每一次就像实战模拟一样,会有很好的效果的。

写到这里应该就差不多了,一天拼一点,算是拼完了整个过程。考过高口只是人生旅途的一个小站,放眼望去,不知道还会有多少艰难险阻等在那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