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作为一名口译员一个很重要的素质就是心理素质好,不怯场。有些人天生表演欲强,越多人越来劲。 但是多数人在大场合发言还是多多少少会感到紧张的。是不是会紧张的人就不能做翻译呢?当然不是,如果是这样的话,能做翻译的也没有多少人了。看看总理和外交部长的新闻发布会的翻译也不是每一个都能镇定自若。关注一些翻译的发展,有些翻译明显是经验多了之后才老练些。外交部有名的翻译戴庆利读书的时候也有老师说她不适合做翻译,因为她容易紧张,但是人家经过努力和磨练现在不也做得顶好的么。
做交传和做同传的一个很大的区别之一就是译员要直接面对观众,而同传则在同传箱里做“幕后英雄”。
面对观众,紧张是人之常情。不仅仅是翻译会感到紧张。许多发言人也会紧张。有一次我做翻译,坐在主持人旁边,看见主持人拿着稿子念稿时嘴唇在颤抖。我心想,拿着稿子念稿都紧张成这样,大家是不是也应该体谅一下翻译的心情?
另外一位发言人是一个乡镇企业的厂长,可能是比较少在大场合发言,所以发言的时候一直低头看着稿子念稿,神情严肃紧张。到回答观众问题的时候,一名观众用标准的普通话向他提问,紧张的发言人居然说,“对不起,你说话太快了,请重复你的问题。还有,请说普通话。”
大家就乐了。因为提问的人说的明明是标准的普通话。你看,紧张的时候连母语都听不懂了。
另外一个发言人是某公司的总经理,一上台就口若悬河,连稿子都不用看。讲话像机关枪一样,连气都不用换。 一看就知道是做销售出身,靠三寸不烂之舌吃饭的人。
谁说口译员不是靠舌头吃饭呢。 所以有人也把口译员称为“舌人”。
练好口才,提高公共演说能力也是减轻紧张感觉的一种办法。
曾经听过英国外交部首席中文翻译林超伦的演讲。他也认为做翻译要练口才。他说练口才或是写论文的一个秘诀就是用三段论的方法来论证你的观点。 他给我们出了一个论题,叫我们用三段论的方法来论证 - “男生就是比女生强”。
我一听这个论题就来劲,于是举手回答,
“饭量大、脸皮厚、跑得快。”
三个三字短语,符合他的“三段论”标准吧?:)
其实“脸皮厚”对口译员来说也是个优点。翻译时有口误或是被发言人、观众纠正,应该迅速纠正错误,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不要耿耿于怀,把精力集中在以后的翻译上。
另外,会议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会议题材上场时也会比较从容。
会议前要尽量和发言人沟通,让发言人明白你工作的特点,可以请发言人发言不要太快,发言时间不要太长。 但是有些人打心里瞧不起翻译,发言时不顾翻译死活。其实这样只会影响会议的整体效果。
提起这一点,我想起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博士的一个会议。何博士真的很照顾翻译,语速慢,讲了一会儿就停下来给翻译翻译,有时说长了还向翻译道歉。对翻译的工作很配合。一名中国观众用口音很重的英语向何博士提问,何博士听不懂,但是还是很顾及对方的面子,说可能是麦克风不太好。 何博士真的是个很有修养、很体贴的人。
除了和发言人沟通,和主持人沟通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会议有主持人的话)。可以在会议开始前和主持人打个招呼,请主持人在发言人发言太长的时候提醒发言人。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都是有主持人的。发言人发言时间太长的时候主持人会提醒发言人停下来让翻译来翻译。作为翻译当然不好自己打断发言人,所以主持人在这种时候就可以成为翻译的救星。如果没有救星出现,那就只能自救加上帝保佑了。 平时苦练short-term memory (短期记忆)和note-taking (记笔记)。
如果翻译向主持人和发言人提出发言时间不要太长的要求也不要觉得翻译不够水平。其实大家的目的就是把会议做好。发言时间过长必定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翻译的工作,所以会议前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 大多数人还是明白事理,愿意配合翻译的工作的。
作为译员,关键是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会上尽快进入状态,即使紧张也要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