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1997年当代文学专业课考研真题试卷(回忆版)
日期:2014-06-30 10:12

(单词翻译:单击)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 在1949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茅盾和周扬在他们的报告中,分别对40年代的 地区和 地区的文艺工作作了总结。
2) 在50年代初受到批判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作者是 。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的作者是 。
3)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历史剧”。其中有郭沫若的 ,曹禺、梅阡、于是之合作的 。
4) 1979年4月,《上海文学》发表了评论员文章《 》。这篇文章引起争鸣,对新时期文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5)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是 。小说《马桥词典》的作者是 。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晚霞消失的时候》(作者、体裁、主要内容、写作年代、发表方式)
(2) 《一个和八个》(作者、体裁、写作年代、公开发表时间)
(3) 《中国人民文艺从书》(从书选题范围,出版大致时间、入选作品举例)
(4) 《阿诗玛》(体裁、主要整理者、整理出版的大致年代、改变为何种艺术形式)

三、分析下面的短诗《空谷》(20分)

没有人。这条独自伸展的峡谷只有风
只有满地生长的石头
但你走下去的时候,你感到
峡谷在等着你
峡谷如一只手掌在渐渐收拢
你惊慌地逃回去,在峡口才敢
回过头来:峡谷空空如也
除了风,除了石头

四、论述题a组(中国同学做。三选二,每题25分)
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文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对其中发展脉络、表意特征、叙事方式进行分析。
2.举例说明新时期长篇小说写作的形式变革。
3.在80年代文学中,“现代”一直是一个理论与创作的关键词。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这一概念在80年代文学中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