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一、相信你的选择(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不选均不给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结成冰 B. 酒精挥发 C. 瓷碗破碎 D. 蜡烛燃烧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水和冰都是水分子构成的,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瓷碗破碎后还是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其它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
解答: 解:A、氧气占21%,故选项正确;
B、氮气占78%,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占0.03%,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占0.94%,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高炉炼铁的原料中,石灰石的主要作用是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SiO2)转化成炉渣,其中二氧化硅属于( )
A. 单质 B. 氧化物 C. 酸 D. 盐
考点: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二氧化硅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氧化物.
解答: 解: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二氧化硅含有两种元素,不属于单质,故A错误;
B、二氧化硅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氧化物,故B正确;
C、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而二氧化硅中不含有氢元素,二氧化硅不属于酸,故C错误;
D、盐是指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而二氧化硅中不含有酸根,不属于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类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以及有关的概念进行.
4.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 )
A. 分子间隔增大 B. 分子质量增大 C. 分子体积增大 D. 分子个数增多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解答: 解:A、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受热,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的缘故,故A正确;
B、温度升高,分子的质量不变,故B错误;
C、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保持不变,故C错误;
D、温度升高,分子的个数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5.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溶解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蒸发 D.将固体颗粒放入试管中
考点: 物质的溶解;固体药品的取用;蒸发与蒸馏操作;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基本操作,要熟记溶解、蒸发、检查气密性、取放固体药品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解答: 解:A、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在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击烧杯壁,故A操作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好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掌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故B操作正确;
C、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故C操作正确;
D、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着固体放到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故D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 要熟记实验基本操作步骤,防止由于错误操作造成误差和危险等不安全因素.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B.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C.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D.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7.下列物质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 羊毛 B. 锦纶 C. 天然橡胶 D. 不锈钢
考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有机合成材料是指人工利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羊毛是天然材料,非人工合成;
B、锦纶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属于合成材料;
C、天然橡胶是天然存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非人工合成;
D、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故选B.
点评: 此题是对合成材料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能对合成材料的范围有明确的认识.
8.下列标志不正确的是( )
A. | 当心爆炸 | B. | 回收标志 | C. | 节水标志 | D. | 禁止吸烟 |
考点: 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专题: 公共标志型。
分析: 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爆炸﹣﹣﹣爆炸性标志,故选项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选项正确.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蕴含着化学原理,下列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洗涤剂洗去,是因为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
B.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是因为硝酸铵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C. 炒菜用的锅的手柄一经加工成型就不会受热熔化,是因为手柄是用热固性塑料制成的
D. 使用液化石油气热水器时,要把热水器放装在浴室内,且使用时要通风透气,是因为要预防燃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致人中毒
考点: 硬水与软水;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塑料及其应用;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A、根据乳化作用考虑;B、根据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的关系考虑;C、根据热固性塑料的特点考虑;D、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考虑.
解答: 解:A、洗涤剂洗油污是利用乳化作用把大的油滴颗粒分解成小的液滴颗粒,便于被水冲走,故A说法正确;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是因为硝酸铵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故B说法错误;
C、热固性塑料受热后不变形,炒菜用的锅的手柄必须是热固性,不能是热塑性,炒菜时加热后手柄温度升高,所以热塑性容易熔化而变形,故C说法正确;
D、燃料燃烧不充分容易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物质溶于水分为两个过程:构成物质的微粒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吸热,构成物质的微粒与水分子形成水和分子的过程,这一过程需放热,如果吸热大于放热则溶于水表现为吸热,如果吸热小于放热则溶于水表现为放热,如果吸热等于放热则表现为溶于水温度不变.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
10.豆浆被称为“植物奶”,其中含有的异黄酮(C15H10O2)具有防癌功能,下列关于异黄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异黄酮共有27个原子
B. 异黄酮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
C. 异黄酮属于有机化合物
D. 异黄酮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10:2
考点: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A、根据异黄酮(C15H10O2)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C、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根据异黄酮(C15H10O2)化学式可知,一个异黄铜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异黄酮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81.1%,故选项说法错误.
C、异黄酮(C15H10O2)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异黄酮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0):(16×2)≠15:10: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环境、能源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B. 化石燃料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C. 氢气极易燃烧,燃烧的产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D. 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不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专题: 化学与能源。
分析: A、根据可燃物遇到明火就有爆炸的危险考虑;B、根据现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考虑;C、根据氢气的优点考虑;D、根据可燃冰的优点考虑.
解答: 解:A、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中存在大量的可燃物,例如油分子、面粉颗粒等,这些可燃物遇到明火容易燃烧,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就能发生爆炸,故A说法正确;
B、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故B说法正确;
C、由于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制取氢气的原料丰富,可以用水来制取,所以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故C说法正确;
D、可燃冰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又因为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所以它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可燃物燃烧容易发生爆炸,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氢能和可燃冰属于新能源.
12.2012年元月媒体报道,广西河池龙江发生一起镉浓度超标时间,一度造成柳江上游河水受到严重污染,使得沿岸及下游居民饮水安全遭到严重威胁.下列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金属镉属于有害元素
B. 工业废水要遵循“先净化,后排水”的原则
C. 往江河里倾倒垃圾
D. 水体污染,会破坏生态系统,还会危害人体健康
考点: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造成水污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造成水污染的因素是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农业废水的排放.
解答: 解:A、金属镉属于有害元素,说法正确;
B、工业废水要遵循“先净化,后排水”,这样做有利于保护水资源,说法正确;
C、往江河里倾倒垃圾易造成水污染,做法错误;
D、水体污染,会破坏生态系统,还会危害人体健康,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水污染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造成水污染的因素进行.
13.一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O+4H2CH3OCH3+X.则X的化学式是( )
A. CH4 B. CH3OH C. C2H6 D. H2O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来求X的化学式.
解答: 解:反应物中含有2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8个氢原子,生成物中含有2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6个氢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中需要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化学式是H2O.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14.合理使用化肥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的是( )
A. 磷酸铵 B. 尿素 C. 硫酸钾 D. 磷矿粉
考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氮磷钾这三种元素中只含有氮元素的是氮肥.只含有钾元素的是钾肥,只含有磷元素的是磷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是复合肥
解答: 解:A、磷酸铵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所以属于复合肥,故A正确;
B、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B错;
C、硫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C错;
D、磷矿粉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D错.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复合肥的判断方法:找氮、磷、钾三种元素,含有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属于复合肥.
15.某混合气体由H2、N2、CO和CH4中的两种组成,将该混合气体点燃后,得到的气体产物依次通过浓H2SO4和NaOH溶液,结果两溶液的质量均有增加.则该混合气体的组成不可能是( )
A. H2和CH4 B. CO和CH4 C. N2和CO D. H2和CO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推断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分析: 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质量增加说明混合气中存在氢元素,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说明混合气中有碳元素进行分析.
解答: 解:浓硫酸质量增加说明吸收了水分,说明混合气中有氢元素;氢氧化钠质量增加,说明吸收了二氧化碳,说明混合气中有碳元素,也就是说混合气中必须含有碳、氢元素,
A、含有碳、氢元素,故A正确;
B、含有碳氢元素,故B正确;
C、不含氢元素,故C错误;
D、含有碳、氢元素,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根据题中的现象确定存在的元素,然后结合选项中的气体组成进行分析.
16.在C+2CuO2Cu+CO2↑反应中,Cu元素有+2价变为0价,C元素由0价变为+4价,这类在反应前后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据此推断,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C+O2CO2 B. 2NOH+CO2═Na2CO3+H2O
C. 2HgO2Hg+O2↑ D. 2H2S+3O22SO2+2H2O
考点: 氧化反应;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还原反应。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认真阅读题干,提取有用信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下列反应中组成物质的元素是否有升降,进而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 解:A、反应物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0,生成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在反应2NOH+CO2═Na2CO3+H2O中,各元素化合价均未出现变化,所以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物中汞与氧的化合价分别是+2和﹣2价,反应后两者的化合价都是0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反应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0价,生成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故选B.
点评: 可以根据具体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种物质所含有的元素化合价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配置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A. 称量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
B. 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7.0g
C. 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
D. 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有两种可能称量的溶质多了,再一个是量取的水少了.
解答: 解:A、称量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称得固体质量偏小,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A错;
B、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150g×5%=7.5g,如果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7.0g,溶质少了,溶质质量分数将偏小,故B错;
C、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所以溶剂少了,溶质质量分数就偏大,故C正确;
D、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溶质质量分数是不变的,因为溶液是均一的,故D错.
故选C.
点评: 只要是称得的溶质质量偏大,或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小都能导致结果偏大.
18.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的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对表中未知数计算正确的是( )
物质 | a | b | c | d | |||||||||
反应前的质量/g | 20 | 20 | 0 | 0 | |||||||||
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质量/g | 12 | 4 | 6 | ① | |||||||||
反应后的质量/g | ② | 0 | ③ | ④ | |||||||||
A. | ①为22g | B. | ②为8g | C. | ③为12g | D. | ④为22.5g | ||||||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了属于生成物,增加了多少,就是生成了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了属于反应物,减少了多少,就是消耗了多少,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解答: 解:a反应前20g,反应一段时间变为12g,说明属于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0g﹣12g=8g;b反应前20g,反应一段时间变为4g,说明属于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0g﹣4g=16g;c反应前是0,反应一段时间后变为6g,说明是生成物,且生成了:6g﹣0=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d必须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8g+16g﹣6g=18g,所以生成18gd,所以①是18g;根据上边的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8g:16g=1:2;因为b由4g变为0说明消耗了4g,所以a消耗的质量为2g,原来是12g,消耗了2g,还剩10g,所以②为10g;根据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与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总和相等,a与b的质量总和:4g+2g=6g所以c和d的质量总和也是6g,又因为生成的c和d的质量比为6g:18g=1:3,所以c占所以c的质量为6g×=1.5g;d占,所以d的质量为6g×=4.5g;所以③为6g+1.5g=7.5g;④为:18g+4.5g=22.5g,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计算②③④,要利用第一次计算的数据求出各物质的质量比,再根据b中由4g变为0为突破口进行分析.
19.某粗盐固体样品中含有少量CaCl2、MgCl2、Na2SO4、MgSO4和泥沙,进行以下操作可得到纯净的NaCl晶体:①加过量的NaOH溶液;②加H2O溶液;③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过滤;⑤蒸发;⑥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⑦加适量的稀盐酸,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②①③⑥④⑦⑤ B. ②①⑥③④⑦⑤ C. ①⑥⑦②③④⑤ D. ⑥②①③④⑤⑦
考点: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从电离的角度分析粗盐中的杂质可知:溶液中的杂质离子为钙离子、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
解答: 解:首先要把粗盐溶于水形成溶液,然后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最后经蒸发操作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②①③⑥④⑦⑤;
故选A.
点评: 除杂问题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类重要问题,除杂时不仅要能把杂质除掉,还不能引入新杂质,而且方法要简便易行,把握好此原则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缜密的思维.
20.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共存,而且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显蓝色的是( )
A. KOH、CuSO4、H2SO4 B. NaNO3、Na2SO4、NH3•H2O
C. KCl、Ba(NO3)2、HCl D. NH4NO3、KOH、K2SO4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共存说明相互结合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而且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显蓝色说明显碱性.
解答: 解:A、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所以不能共存,故A错;
B、相互之间不反应,能够共存,故B正确;
C、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显蓝色说明显碱性,不能存在盐酸,因为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C错;
D、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能生成氨气和水,所以不能共存,故D错.
故选B.
点评: 只要是能生成沉淀、气体、水的都不能共存,本题的一个隐含条件是溶液显碱性,存在氢氧根离子,所以氢离子不能与它共存.
二、考考你的知识和能力(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21.用化学符号填空:
(1)2个氮原子 2N ;(2)氢原子 H ;
(3)酒精 C2H6O ; (4)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2O3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氮原子,就可表示为 2N,故答案为:2N.
(2)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氢原子,就可表示为 H;
(3)酒精是乙醇的俗称,根据有机物的书写方法乙醇可表示为:C2H6O;
(4)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因此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表示为:2O3;
故答案为:(1)2N;(2)H;(3)C2H6O;(4)2O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2.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请从①食盐 ②干冰 ③葡萄糖 ④氮气 ⑤水银这些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
(1)可作为人体重要能量来源的是 ③ ;
(2)腌制鱼肉等常用的调味剂是 ① ;
(3)食品包装中可用于防腐的是 ④ ;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② ;
(5)温度计里的液态物质是 ⑤ .
考点: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常见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可从题干中给出的物质的用途着手分析.食盐具有咸味,可以用于食品调味剂;干冰升华可以吸热,可以用于人工降雨;糖类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水银为液态金属,具有热涨冷缩的性质.
解答: 解:(1)糖类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故本题答案为:③;
(2)生活中的调味品主要是食盐,具有防腐作用,所以可用于腌制鱼肉,故本题答案为:①;
(3)无毒且化学性质稳定的气体可做保护气,故本题答案为:④;
(4)干冰升华吸热,能用于人工降雨,故填:②;
(5)水银为液态金属,具有热涨冷缩的性质,故本题答案为:⑤.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类题目需要同学们平时加强对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记忆,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
23.下面是元素周期表中某些元素的部分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3周期 | 11 Na 钠 |
镁 |
… | 16 S 硫 | 17 Cl 氯 | 18 Ar 氩 |
第4周期 | 19 K 钾 | 20 Ca 钙 |
… |
(2)钠元素和硫元素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 其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
(3)钠元素和钾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4)请写出钾元素和硫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K2S .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依据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且从左向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分析解决;
(2)依据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等分析判断;
(3)依据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性质分析判断;
(4)依据两者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判断元素的化合价,并书写有关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 解:(1)因为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且从左向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大1,所以由钠的核电荷数是11,可知镁的核电荷数为12;
(2)因为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等,所以钠元素和硫元素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其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3)因为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性质,由表中数据可知钠元素和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所以两者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4)由表中数据可知钾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1,易失掉该电子,所以其化合价常表现为+1价,而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6,易得到两个电子,所以其化合价常表现为﹣2价,所以两者形成的化合物化学是为:K2S;
故答案为:(1)12;(2)其核外电子层数相同;(3)最外层电子数相等;(4)K2S;
点评: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c<b<a .
(2) t2 ℃时,a和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3)M点表示t3℃时a物质的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在t4℃时,含有a和c物质的饱和溶液,要有a晶体析出,应采用的方法是 降低温度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某一温度时物质溶解度的比较方法考虑;(2)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考虑;(3)根据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考虑;(4)根据固体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考虑.
解答: 解:(1)从t1℃向上做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t1℃时它们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c<b<a;
(2)饱和溶液质量分数:×100%,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只要a和c溶解度相等,则a和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在t2℃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
(3)在曲线上边的点和曲线上的点都是饱和状态,在曲线下边的点是不饱和状态,M点在a曲线的下边,属于不饱和状态;
(4)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降低温度后a物质会析出晶体,c物质不会析出晶体.
故答案为:(1)c<b<a;(2)t2;(3)不饱和;(4)降低温度.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大小的比较方法,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固体物质析出晶体的方法与溶解度变化的关系.
2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学校附近小河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1)学习小组的同学取了一杯水样,要检验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 肥皂水 进行检验;生活中常用的硬水软化的方法是 加热煮沸 .
(2)为了净化河水以供生活使用,一村民买了一台活性炭净水器,如图是净水器的一部分,其出水口为 b (填“a”或“b”)
(3)河水经过净水器的净化,学习小组小李同学发现水澄清透明,于是他说:“净水器真神奇,可以把浑浊的水变成纯净的水”.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不同意 (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 净水器只能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除掉,不能把溶于水的杂质除掉,不属于纯净物 .
考点: 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和转化方法考虑;(2)根据净水后出来的水应该从下方流出;(3)根据净水器的工作原理考虑.
解答: 解;(1)用肥皂水可以鉴别硬水和软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A正确;硬水软化的方法是蒸馏或煮沸,生活中常用的硬水软化的方法是加热煮沸;
(2)净水器是通过过滤、吸附最后从下边出来的水,属于净化后的水;
(3)净水器只能将水中不溶性固体除去,可溶性杂质并没有除掉,所以净水器中出来的水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1)肥皂水;加热煮沸;(2)b;(3)不同意;净水器只能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除掉,不能把溶于水的杂质除掉,属于混合物.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和转化方法,了解净水器净水的过程.
26.豆腐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之一.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1)中考期间,小军的妈妈为他准备的午餐食物有米饭、鸡肉、炒蛋、豆腐汤.这些食物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 糖类和蛋白质 (填两种).从“科学菜谱”的角度分析,你认为还需要增加的食物有 蔬菜 (填一种).
(2)制作豆腐的过程中,先将大豆侵泡,然后磨浆、煮浆,再制成豆腐花,最后制成豆腐.则豆腐属于 混合物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能促进人体骨骼生长的主要元素,此元素是 Ca (填元素符号).
考点: 均衡营养与健康;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 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是水、无机盐、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钙元素能促进骨骼的发育.
解答: 解:(1)米饭中富含糖类物质,鸡肉中富含蛋白质,炒蛋中富含蛋白质和油脂,豆腐汤富含蛋白质,还需要增加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故填:糖类和蛋白质,蔬菜;
(2)豆腐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3)钙元素能促进骨骼的发育,故填:C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与人体健康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三、测测你的判断力和表达力(本题共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27.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1)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2)铁制品很容易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 氧气、水分 等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3)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Cu、Fe ,滤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CuCl2 (填化学式).
考点: 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常见的金属矿物;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锌>铁>铜),分析可能发生的反应,判断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以及滤出的金属固体.
解答: 解:(1)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2)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3)根据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锌>铁>铜)可知:首先锌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如果锌足量可以再继续和氯化亚铁反应置换出铁;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少量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含有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但不能确定和盐酸反应的是铁还是铁和锌的混合物,所以得到的金属一定有铜、铁,可能含有锌.滤液中一定没有CuCl2,因为固体中含有和盐酸反应的金属,说明CuCl2中的铜全部被置换出来了;滤液中一定含有生成的ZnCl2,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氯化亚铁.
故答案为:(1)铝;(2)氧气、水分;(3)Cu、Fe;CuCl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了解元素的分类、铁生锈的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8.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C为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D、E、I均为气体,X为黑色固体,Y为红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C的化学式为 AgCl .
(2)写出D→E的化学方程式 CO2+C2CO .
(3)若现象a无明显变化,则A的化学式可能为 Na2CO3 (填一种).若现象a为“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A的化学式可能为 (NH4)2CO3 (填一种).
(4)写出物质E的一种用途 冶炼金属 .
(5)写出上述物质转化过程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CO2↑+H2O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根据题干叙述可以知道,B和硝酸银反应生成C,C为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则C是氯化银,B中含有氯离子,A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且能与盐和碱反应,则A可能是碳酸盐,B与碱混合若能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B是铵态氮肥,可以是氯化铵,故A可能是碳酸铵,若无明显的现象,则A中不含有铵根离子,A可能是碳酸钠,生成的D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X是碳,E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红色固体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则F是铁,I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且I是气体,则氢气,H能生成氢气,则H可能是水,碳酸钠与碱反应生成的G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反应生成水.
解答: 解:B和硝酸银反应生成C,C为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则C是氯化银,B中含有氯离子,A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且能与盐和碱反应,则A可能是碳酸盐,B与碱混合若能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B是铵态氮肥,可以是氯化铵,故A可能是碳酸铵,若无明显的现象,则A中不含有铵根离子,A可能是碳酸钠,生成的D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X是碳,E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红色固体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则F是铁,I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且I是气体,则氢气,H能生成氢气,则H可能是水,碳酸钠与碱反应生成的G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反应生成水,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B和硝酸银反应生成C,C为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则C是氯化银,故填:AgCl;
(2)D是二氧化碳,X是碳,碳能与二氧化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填:CO2+C2CO;
(3)若现象a无明显变化,则A可能为碳酸钠,若现象a为“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A为碳酸铵,故填:Na2CO3,(NH4)2CO3;
(4)E是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工业上可以用于冶炼金属,故填:冶炼金属;
(5)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填:Na2CO3+2HCl═2NaCl+CO2↑+H2O.
点评: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根据框图结合物质的性质,推断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四、进行你的实验与探究之旅(本题共2个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9.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根据要求回答:
(1)写出图中①仪器的名称 试管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填字母).
(3)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如果用C装置来收集氧气,则气体从 a (填“a”或“b”)端管口进入.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本题给出的装置是需要加热的;如果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就需要加热.如果用C装置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则气体从a端进入.在常温下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 解:(1)试管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故答案为:试管
(2)在常温下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故答案为:B
(3)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如果用C装置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则气体从a端进入;故答案为:2KClO32KCl+3O2↑;a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仪器的名称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30.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SO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某地刚降到地面的雨水进行实验.
【相关信息】①用pH计(测pH的仪器)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定时间 | 5:05 | 5:10 | 5:15 | 5:20 | 5:25 | 5:30 | 5:35 |
PH | 4.95 | 4.94 | 4.94 | 4.88 | 4.86 | 4.85 | 4.85 |
③BaSO3不溶于水,但能跟稀盐酸反应,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分析讨论】①酸雨能使土壤酸化,农业上常用 氢氧化钙 中和酸性土壤.
②酸雨能腐蚀金属制品,请写出一种防止室外金属被腐蚀的方法 涂油漆 .
③收集的酸雨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pH减小,原因是SO2与H2O反应生成H2SO3被氧化为H2SO4,请写出H2SO3被氧化生成H2SO4的化学方程式 2H2SO3+O2═2H2SO4 .
【提出猜想】同学们对收集到的酸雨样品的溶质进行猜想:
猜想I:酸雨中溶质为H2SO3
猜想II:酸雨中溶质为H2SO4
猜想III:酸雨中溶质为 既有H2SO3又有H2SO4
【实验探究】向收集的酸雨样品中滴加过量的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请完成下表:
现象 | 结论 |
①如果沉淀没有溶解 | 则猜想 II 正确 |
②如果沉淀全部溶解,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则猜想 I 正确 |
③如果 沉淀部分溶解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 则猜想III正确 |
【拓展延伸】酸雨中含有的酸除了上面的H2SO3和H2SO4以及空气中CO2与H2O反应生成的H2CO3外,还可能含有的酸根是 NO3﹣ .
考点: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分析讨论】①依据农业上治理酸化土壤的方法分析解决.
②依据金属生锈的条件选择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即可.
③依据SO2与H2O反应生成H2SO3被氧化为H2SO4的叙述书写有关的方程式即可;
【提出猜想】综合猜想I、II两种情况分析即可;
从反应的现象推断猜想的合理性,利用硫酸钡不溶于酸,以及亚硫酸钡能与盐酸反应对问题进行分析;
【拓展延伸】依据形成酸雨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对酸雨中的酸根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解:【分析讨论】①农业上治理酸化土壤的方法是采用氢氧化钙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从而降低酸性;
②金属生锈的条件是水与氧气共存,所以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即是控制生锈的条件,常用的方法有涂油漆、涂油、保持金属表面干燥等;
③H2SO3被氧化为H2SO4的方程式为:2H2SO3+O2═2H2SO4;
【提出猜想】综合猜想I、II两种情况分析可知猜想III应该是两者都有;
从反应的现象推断猜想的合理性,①如果沉淀没有溶解,因为硫酸钡不溶于酸,所以可判断溶液中只含有硫酸;
②如果沉淀全部溶解,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硫酸,只含有亚硫酸;
③从何①②可知猜想III成立则应该是既有不溶的沉淀又有可溶的沉淀,且溶解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④依据稀盐酸加入后沉淀溶解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可知该反应是亚硫酸钡和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钡、二氧化硫和水,其方程式为:BaSO3+2HCl=BaCl2+SO2↑+H2O;
【拓展延伸】因为形成酸雨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所以酸雨中除去含有以上酸根外,还可能含有硝酸根;
故答案为:【分析讨论】①氢氧化钙;
②涂油漆(涂油、保持金属表面干燥等);
③2H2SO3+O2═2H2SO4;
【提出猜想】既有H2SO3又有H2SO4;I;II;沉淀部分溶解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BaSO3+2HCl=BaCl2+SO2↑+H2O;
【拓展延伸】NO3﹣;
点评: 此题是一道探究酸雨的成分实验题,依据题目中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有关知识对物质的验证和判断进行相关的处理是解题的关键.
五、试试你的思维与运算能力(本题共1小题,共6分)
31.实验室常用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确定酸溶液或碱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如图是刚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标签,请根据标签上的文字信息,进行计算:
(1)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剂质量为 400 g.
(2)取10g该氢氧化钠溶液置于烧杯中,先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再滴加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充分搅拌,当溶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共用去稀硫酸9.8g.请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 (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计算出硫酸的质量,再用硫酸的质量除以9.8g乘以百分之百即可.
解答: 解:(1)氢氧化钠质量:500g×20%=100g,所以溶剂质量:500g﹣100g=400g;
(2)取10g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0g×20%=2g,设与2g氢氧化钠反应消耗硫酸的质量为X则: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2g X
根据:解得X=2.45g,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5%.
答: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剂质量为400g,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
点评: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计算硫酸质量时按照10g氢氧化钠溶液质量计算,忘记乘以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