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日期:2014-11-14 10:45

(单词翻译:单击)

一、选择题(共16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

1.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

A. 120℃ B. 100℃ C. 90℃ D. 80℃

考点: 沸腾及沸腾条件。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

解答: 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温度的含义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就是摄氏温度,在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

2.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45°,反射角为(  )

A. 0° B. 30° C. 45° D. 90°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发生光的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 解:由题意知,入射角为45°,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为45°.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生活中说的音量,就是指物理学中的响度.

解答: 解:根据对响度的理解,可知生活中说的调节音量就是指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选B.

点评: 了解生活中常说的词是指声音的什么特性:音量是指响度,音高是指音调,高保真是指音色,音品也指音色.

4.在原子核中,带正电的粒子是(  )

A. 质子 B. 中子 C. 电子 D. 原子

考点: 原子的核式模型。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在原子结构中,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解答: 解:根据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可知,原子中带正电的微粒是质子.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的相关基础知识,题目的难度很小,记住相关的基础知识即可解决此题.

5.以下各种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之一的是(  )

A. 红光 B. 橙光 C. 黄光 D. 紫光

考点: 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彩色电视机荧屏上呈现各种颜色是由红绿蓝三色色光合成的,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解答: 解: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可以发现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因此红、绿、蓝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

故选A.

点评: 光的三原色需要牢固记忆和掌握;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容易混淆,要正确区分.

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不变的是(  )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A. 电流表A示数与电流表A1示数的差值

B. 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 示数的比值

C. 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 示数的乘积

D. 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1 示数的乘积

考点: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电路的动态分析。

专题: 动态预测题;图析法。

分析: ①首先分析电路图,闭合电键S,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并联,电流表A1测量通过电阻R1的电流,电流表A测量电路总电流,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

②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判断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该支路电流的变化;

③电阻R1两端的电压和电阻都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流的变化,即电流表A1示数的变化;

④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可知电流表A示数的变化,从而可以对四个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①从图可知,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并联,电流表A1测量通过电阻R1的电流,电流表A测量电路总电流,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

∵电源的电压保持不变,

∴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②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根据欧姆定律I=可知,滑动变阻器所在支路中的电流变小;

③电阻R1两端的电压和电阻都不变,根据欧姆定律I=可知,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不变,即电流表A1的示数不变;

④根据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可知,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

A、电流表A示数与电流表A1示数的差值即为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而滑动变阻器所在支路中的电流变小,所以A不符合题意.

B、∵电压表的示数不变,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

∴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示数的比值变小,所以B不符合题意.

C、∵电压表的示数不变,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

∴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示数的乘积变小,所以C不符合题意.

D、∵电压表的示数不变,电流表A1的示数不变,

∴电压表V示数与电流表A1示数的乘积不变,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分析电路图得出电路的连接方式和三表的测量对象是本题的突破口,灵活运用并联特点和欧姆定律是关键.

7.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A. 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B. 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

C. 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D. 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考点: 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 应用题;图析法。

分析: (1)根据s﹣t图象找出同一时刻a、b、c对应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判断三图象对应速度的大小关系;

(2)由图象判断5s内,三图象的路程差;

(3)根据图象a、b、c的速度及它们5s的路程差,根据题意选择答案.

解答: 解:(1)由图象知:对应同一时间t(如t=4s)a、b、c的路程关系为Sa>Sb>Sc,

由速度公式V=可知,Va>Vb>Vc;

(2)由s﹣t图象知,t=5s时,Sa﹣Sb>3m>2m,Sa﹣Sc>4m>2m,Sb﹣Sc<2m;

(3)由(1)、(2)可知甲的图象一定是图线a;乙图象可能是图线b,也可能是图线c;

故选A.

点评: 本题是一道物体的s﹣t图象题,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分析清楚图象,由图象找出路程s与时间t的对应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

8.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B高度相等,A对地面的压力小于B对地面的压力.若在两物体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厚度,则切去部分的质量mA′、mB′的关系是(  )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A. mA′一定大于mB′ B. mA′可能大于mB′ C. mA′一定小于mB′ D. mA′可能等于mB′

考点: 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 推理法。

分析: 知道物体A、B高度相等,和A对地面的压力小于B对地面的压力,利用F=G=mg=ρShg可以推导出两物体ρS的大小关系,进而推导出切去部分的质量mA′、mB′的关系.

解答: 解:设物体A、B原来的高度为h,A的横截面积为SA,B的横截面积为SB;A的密度为ρA,B的密度为ρB;

A对地面的压力为FA=GA=mAg=ρASAhg,B对地面的压力为FB=GB=mBg=ρBSBhg;

∵FA<FB,即:ρASAhg<ρBSBhg,

∴ρASA<ρBSB,

在两物体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厚度h′,

mA′=ρASAh′,mB′=ρBSBh′,

∵ρASAh′<ρBSBh′,

∴mA′<mB′.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重力公式、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两物体ρS的大小关系是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26分)请将结果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9.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 1.5 伏.家庭电路中,电冰箱与电视机是 并联 的(选填“串联”或“并联”),家中电灯工作时将 电 能转化为光能.

考点: 家庭电路的连接;电功的实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①根据对生活中常见电压值的了解以及查看身边存在的电源直接写出答案.

②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是220V,为了使用电器正常工作,相互不影响,用电器必须并联在家庭电路中.

③用电器是利用电能工作,用电器工作的过程就是把电能转化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

解答: 解:

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

②因为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既可以单独工作又互不影响,因此家庭电路中的电冰箱与电视机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并联.

③电灯通过电流做功把电能转化为光能.

故答案为:1.5;并联;电.

点评: ①记住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电压值: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为2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为不高于36V;手机电池的电压为3.7V.

②会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识别串并联电路,知道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的连接方式为并联连接.

10.如图所示的游戏中,球被传出主要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中间同学在向上跃起的过程中,其质量 不变 、重力势能 增大 (均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考点: 力的作用效果;势能的影响因素。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方向的改变和物体速度的改变.

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被举得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解答: 解:游戏过程中用力作用后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

向上运动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减小、动能减少;但所处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

故答案为:运动状态,不变,增大.

点评: 此题考查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从影响能量大小的因素来分析能量的变化.


11.地铁是上海市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当某列车启动时,该车的惯性 不变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以站台为参照物,坐在车内的乘客是 运动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列车驶过后,铁轨的温度会升高,这是通过 做功 的方式改变其内能的.

考点: 惯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惯性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2)判断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就看以站台为参照物,乘客和站台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式是等效的.

解答: 解:(1)当某列车启动时,其质量不再改变,只是速度的变化,列车的惯性不会变化;

(2)列车启动时,相对于站台来说,乘客的位置不变变化,因此以站台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列车驶过后,车轨与路基摩擦生热,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答案为:不变;运动;做功.

点评: 本题考查了惯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本题很好的将这三个知识综合在一起且题目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有一定的综合性,同时也体现了物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12.如图所示,用20牛的拉力F匀速提起物体A,不计摩擦,A的重力为 20 牛.若物体A在10秒内上升4米,此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为 80 焦,功率为 8 瓦.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考点: 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要知道定滑轮的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费距离;

根据公式W=FS可求拉力做的功,利用公式P=可求拉力的功率.

解答: 解:滑轮重力和摩擦不计时,由图可知,吊A滑轮的是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所以FA=GA=20N;

拉力F做的功W=F×S=20N×4m=80J;

功率P===8W;

故答案为:20;80;8.

点评: 本题考查拉力、做功和功率的计算,关键知明白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特点.

13. 10秒内通过某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3库,通过它的电流为 0.3 安,若该导体两端电压为3伏,其电阻为 10 欧,这段时间内,电流做功为 9 焦.

考点: 电流的大小;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已知电荷量和通电时间,根据公式I=可求通过导体的电流;

(2)根据公式R=可求导体的电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着导体两端的电压改变而改变.

(3)根据W=UIt求出电流做的功.

解答: 解:(1)通过导体的电流I==0.3A.

(2)导体的电阻R===10Ω;

(3)这一段时间内电流做功为W=UIt=3V×0.3A×10s=9J;

故答案为:(1)0.3;(2)10;(3)9.

点评: 本题考查电荷量、电功、电阻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无关.

14.体积为2×10﹣3米3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为 19.6 牛,方向竖直向 上 .距水面0.1米深处水的压强为 980 帕.

考点: 阿基米德原理;液体的压强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已知金属块浸没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等于金属块的体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V排g求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知道深度大小,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求0.1米深处水的压强.

解答: 解:(1)∵金属块浸没水中,

∴V排=V金=2×10﹣3米3,

F浮=ρ水V排g=1.0×103千克/米3×2×10﹣3米3×9.8牛/千克=19.6牛,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p=ρgh=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1m=980Pa.

故答案为:19.6;上;980.

点评: 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阿基米德原理和液体压强公式的应用,利用好隐含条件“金属块浸没水中,V排=V金”是本题的关键.

1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L1、L2可能出现了断路故障,闭合电键S后:

①若两灯均不发光,则三个电表中示数一定大于零的电表是 V 表.

②若两灯中有一灯不发光,则三个电表中示数一定大于零的电表是 V、A 表.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考点: 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专题: 顺推法;图析法。

分析: 由电路图知,两只灯泡并联,所以工作状态互不影响.

其中,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示数不变,电流表A测量干路电流,电流表A1测量灯泡L1支路电流.

解答: 解:

①若两灯均不发光,说明两只灯泡都发生断路,因此两只电流表A、A1都无电流通过示数为零,电压表V仍然测量电源电压有示数大于零;

②若两灯中有一灯不发光,说明有一只灯泡断路,不论哪只灯泡断路,对电源电压无影响,所以电压表V有示数大于零;一只灯泡断路,另一只灯泡正常,所以干路的电流表A有示数大于零;如果灯泡L1断路,电流表A1无示数,如果灯泡L2断路,电流表有示数.

故答案为:①V;②V、A.

点评: 电路的设计不能具有破坏作用,所以并联电路的电路故障只能是用电器断路(如果短路会烧坏电源).

16.为了研究小球在对接斜面上运动时所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小王使小球从AB斜面上高位h处由静止滚下,小球滚上BC斜面后,能到达的最大高度为h1,如图(a)所示;逐步减小BC斜面的倾角,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分别为h2、h3,如图(b)、(c)所示.然后,他换用材料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再次实验,如图(d)所示.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①分析比较图(a)和(b)和(c)中小球在BC斜面上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及相关条件可得: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时, BC斜面的倾角越小,同一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越低 .

②分析比较图(c)和(d)中小球在BC斜面上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及相关条件可得: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时, BC斜面的倾角相同,材料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相同 .

考点: 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专题: 实验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 为了研究小球在对接斜面上运动时所能到达的最大高度,要采用控制变量法.

①应控制小球的材料、质量、下滑高度都相同,只是改变对接斜面的倾斜程度,观察在对接斜面的倾斜程度改变时,小球所能到达的高度是否改变;

②控制对接斜面的倾斜程度和小球的材料、下滑高度不变,改变小球的质量,观察在小球的质量改变时,小球所能到达的高度是否改变.

解答: 解:①分析比较图(a)和(b)和(c)中小球在BC斜面上能到达的最大高度时,相同的斜面、相同的小球、由静止滑下、小球下滑高度相同,只是改变了对接斜面的倾斜程度,发现对接斜面的倾角越小,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越低.故结论为: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时,BC斜面的倾角越小,同一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越低.

故答案为:BC斜面的倾角越小,同一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越低.

②分析比较图(c)和(d)中小球在BC斜面上能到达的最大高度时,BC斜面的倾角相同,小球的材料相同、由静止滑下、下滑高度相同,只是改变了小球的质量,发现材料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相同.

故答案为:BC斜面的倾角相同,材料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相同.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熟练运用,以及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物理结论和规律的能力,写结论时,一定要注意必须有前提条件,结论才能成立.中考常见题型,同时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作图题(共6分)请将结果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7.重为4牛的球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用力的图示法在图中画出它受到的重力G.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考点: 重力示意图。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画力的图示要先分析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再确定标度,按照力的图示要求画出这个力.

解答: 解:画出大小表示2N的标度,然后过物体重心作竖直向下、大小为4N的重力,如下图所示: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点评: 画力的图示,关键是描述清楚力的三要求,用箭头的起点(少数时候也用终点)作力的作用点,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结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

18.根据图中通电螺线管的N极,标出磁感线方向、小磁针的N极,并在括号内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考点: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感线及其特点;安培定则。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①知道通电螺线管的N极,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判断出小磁针的磁极.

②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判断出磁感线的方向.在磁体外部,磁感线总是从N极发出,回到S极.

③根据右手定则判断出电流的方向,确定电源的正负极.

解答: 解:①由图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N极,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则小磁针的右端为S极,左端为N极.

②因为在磁体外部,磁感线总是从N极发出,回到S极,所以磁感线的方向是指向右的.

③根据安培定则,伸出右手使大拇指指示螺线管的左端N极,则四指弯曲所指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所以电流从螺线管的右端流入,则电源的右端为正极,左端为负极.

故答案如图所示: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点评: ①本题考查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感线的特点以及利用手安培定则判断螺线管极性或电流方向的重要方法,应能做到灵活应用;同时还要注意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磁感线的方向.

②对于安培定则,共涉及三个方向:电流方向、磁场方向、线圈绕向,告诉其中的两个可以确定第三个.


四、计算题(共24分)请将结果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9.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了50℃.求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4.2×103 焦/(千克•℃)].

考点: 热量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解决此题要结合热量公式Q吸=cm△t即可求解.

解答: 解:Q吸=c水m△t

=4.2×1O3J/(kg•℃)×2kg×50℃

=4.2×1O5J;

答:水吸收的热量为4.2×105J.

点评: 解决此题要利用热量的公式进行计算,正确理解“温度升高了50℃”的物理意义,注意比热容的单位的书写.

20.杠杆的动力臂l1为2米,阻力臂l2为0.2米,若阻力F2为300牛,求杠杆平衡时的动力F1.

考点: 杠杆的平衡条件。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知道动力臂、阻力臂大小、阻力大小,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动力大小.

解答: 解:

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

F1L1=F2L2,

∴F1===30牛.

答:杠杆平衡时的动力为30N.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掌握和运用,属于基础题目

21.水平地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千克、底面积为1×10﹣2米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内盛有质量为4千克的水.

①求水的体积V.

②求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

③现将一物块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若容器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等于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则该物块的密度为 1.0×103 千克/米3.

考点: 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密度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知道水的质量和水的密度,利用密度公式ρ=求水的体积;

(2)求出水和容器的总重,容器对地面的压力等于水和容器的总重,知道受力面积,利用压强公式p=求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3)设物体的质量为m,则容器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p1==,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p2=ρ水△hg=ρ水g,根据△p1=△p2求得物体的密度.

解答: 解:

①V===4×10﹣3米3;

②容器对地面的压力:

F=G=mg=(1千克+4千克)×9.8牛/千克=49牛,

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p===4900帕;

③设物体的质量为m,

则容器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

△p1==

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

△p2=ρ水△hg=ρ水g,

由题知,△p1=△p2,

即:=ρ水g,

∴物体的密度:

ρ物==ρ水=1.0×103千克/米3.

答:①水的体积为4×10﹣3米3;

②容器对地面的压强为4900Pa;

③该物块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液体压强公式、压强定义式的掌握和运用,难点在第三问,求出容器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和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利用好等量关系是突破点.

2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伏且保持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10欧,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50Ω 2A”字样.闭合电键S后,电流表A的示数为0.3安.

①求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

②求此时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U2及消耗的电功率P2.

③现有阻值分别为R、2R的定值电阻,最大阻值分别为4R、10R的滑动变阻器,请选择定值电阻、变阻器各一个分别替换R1、R2,要求:在移动变阻器滑片P的过程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量最大.

选择:阻值为的定值电阻、最大阻值为的滑动变阻器.

求出:电流表示数的最大变化量=4.2×105焦.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应用题。

分析: (1)已知电阻R1的阻值及流过电阻的电流,由U=IR可求出电阻R1两端的电压;

(2)由串联电路的特点可以求出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由功率公式P=UI可以求出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

(3)定值电阻越小,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越大,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电路电流变化越大,据此选择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的规格;然后由串联电路的特点及欧姆定律求出电路的最大与最小电流,最后求出电流的最大变化量.

解答: 解:①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I1R1=0.3A×10Ω=3V;

答:电阻R1两端的电压是3V.

②由串联电路特点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U2=U﹣U1=12V﹣3V=9V;

此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P2=U2I=9V×0.3A=2.7W;

答: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是9V;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是2.7W.

③定值电阻阻值为R,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10R时,电路电流变化最大;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为零时,电路电流最大为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为最大阻值时,电路电流最小为

则电路电流的变化量

答:定值电阻阻值为R,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10R时电路电流变化最大;

电流的最大变化量为

点评: 本题考查了求电阻两端的电压、电阻消耗的功率、电路电流的变化等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掌握串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本题最后一问难度较大,确定定值电阻及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解本题的难点与关键.

五、实验题(共18分)请将结果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23.在电学实验中,电流表应 串联 在电路中,电压表应 并联 在电路中(均选填“串联”或“并联”).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0~5 牛,此时的读数为 3.4 牛.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考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电流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是必须串联在电路中,而且电流要从其“+”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2)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是必须并联在所测的电路两端,而且电流要从其“+”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3)弹簧测力计读数前,需要先进行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这样才能尽快准确读数.

解答: 解:(1)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是必须串联在电路中,而且电流要从其“+”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2)电压表测量电压时,电压表和被测电路是并联的.

(3)观察弹簧测力计后,得出量程为0~5N,分度值为0.1N.物体重力为3.4N.

故答案为:(1)串联; (2)并联; (3)5; (4)3.4.

点评: 掌握各测量工具的正确读数,例如电压表、电流表、刻度尺、天平、电能表、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正确读数.

24.如图所示,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的C点处,光具座上所标的A、B、D、E四点中,恰有两点到C点的距离同为该透镜的一倍焦距、或同为该透镜的两倍焦距.

①该透镜的焦距为 10 厘米或 20 厘米.

②实验时,小王调整发光物、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以保证发光物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

③接着,小王将发光物置于光具座上距B点15厘米处,在DE间移动光屏找像,可能在光屏上得到 放大 的像(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实验题;动态预测题。

分析: (1)因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的C点处,距凸透镜距离相同的两点分别是B、D,由此可知透镜的焦距.

(2)要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要求,首先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3)凸透镜成像:知道物体在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 解:(1))因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的C点处,距凸透镜距离相同的两点分别是B、D,距离为20cm,由题意知:20cm为该透镜的一倍焦距、或为该透镜的两倍焦距;则透镜的焦距为20cm或10cm.

(2)保证发光物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首先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3)将发光物置于光具座上距B点15厘米处,因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0cm或20cm;即物体可能在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或物体在焦点以内;所以物体在焦点以内时光屏上没有像;若能在DE间移动光屏找到像的话,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的像.

故答案为:10;20;同一高度;放大.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掌握程度.在实验中能否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预测,会利用成像规律做出分析.并且一定要细心,仔细读题.

25.(2012•上海)小陆做“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现有电源(电压为6伏且保持不变)、待测电阻RX、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及导线若干,所有元件均完好.他连接电路进行实验,闭合电键后,在移动变阻器滑片的过程中,发现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为0.20~0.58安,电压表示数相应的变化范围为4.0~0伏,当移动变阻器滑片到某个位置时,电压表、电流表的十数分别如图(a)、(b)所示.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请将下表填写完整.(计算电阻时,精确到0.1欧)

物理量

实验序号

电压Ux

(伏)

电流Ix

(安)

电阻Rx

(欧)

电阻Rx平均值

(欧)

1


0.20



2





3

6.0

0.58



考点: 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专题: 计算题;应用题。

分析: (1)由表中第三组实验数据知U3=6.0V,I3=0.58A,I1=0.20A,电源电压是6.0V,

则测第三组数据时,电压表示数最大,由题意知: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为0.20~0.58安,

电压表示数相应的变化范围为4.0~0伏,所以U1=U3﹣4V=6.0V﹣4V=2.0V;然后由欧姆定律求出电阻阻值;

(2)确定电压表量程与最小分度值,读出电压表示数;确定电流表量程与最小分度值,

读出电流表示数;然后由欧姆定律求出电阻阻值;

(3)已知电压与电流,由欧姆定律可以求出电阻阻值;已知电阻测量值,求电阻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电阻值.

解答: 解:(1)由题意可知U1=U3﹣4V=6.0V﹣4V=2.0V,

由欧姆定律得:R1===10.0Ω;

(2)由表中实验数据U3=6.0V可知,电压表量程为15V,

由图知,电压表最小分度值是0.5V,电压表示数U2=3.0V,

由表中数据I3=0.58A可知电流表量程是0.6A,由图知,电流表最小分度值是0.02A,

电流表示数I2=0.30A,电阻R2===10.0Ω;

(3)由欧姆定律得电阻R3==≈10.3Ω;

电阻RX的平均值RX===10.1Ω;

故答案如下表所示.

物理量

实验序号 电压Ux

(伏) 电流Ix

(安) 电阻Rx

(欧) 电阻Rx平均值

(欧)

1 2.0 10.0 10.1

2 3.0 0.30 10.0

3 10.3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与欧姆定律的应用;对电压表与电流表读数时首先要确定它们的量程与最小分度值,然后再根据电表指针位置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电表刻度线垂直.

26.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他们将高H位0.10米的圆柱体A挂在测力计下,逐步改变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F,将h和F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进一步研究F和h的关系,他们计算了相邻两次实验中h及F的变化量△h和△F,并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两列中.(已知ρ1<ρ2)

表一(液体密度为ρ1)


实验

序号

h

(米)

F

(牛)


△h(米)

△F

(牛)


1

0.02

22.0

0.01

0


2

0.01



3

0

22.0

0.01

0.8


4

0.01

21.2


5

0.02

20.4

0.02

1.6


6

0.04

18.8


7

0.05

18.0

0.03

2.4


8

0.08

15.6


9

0.10

14.0

0.04

0


10

0.14

14.0


实验

序号

h

(米)

F

(牛)


△h(米)

△F(牛)

11

0.02

22.0

0.01

0

12

0.01

22.0

13

0


0.01

1.0

14

0.01

21.0

15

0.02

20.0

0.02

2.0

16

0.04

18.0

17

0.05

17.0

0.03

3.0

18

0.08

14.0

19

0.10

12.0

0.04

0

20

0.14

12.0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6、7与8或14、15、16、17与18等数据中F与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 圆柱体没有全部浸没以前,F随h的增大而减小 .

③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或13~18中△F与△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F与△h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和13~18中△F与△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在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的过程中,液体密度大,△F与△h的比值大 .

④他们继续分析实验序号9和10或19和2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圆柱体浸入液体后,当h满足一定条件时,F不再随h而变化.为进一步研究h所满足的条件,需添加的器材为 乙 (选填“甲”、“乙”或“丙”).

器材:圆柱体甲 高H=0.10米;

圆柱体乙 高H=0.20米;

圆柱体丙 高H=0.10米.

请在表三的第二列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达到研究h所满足条件的目的.

表三

实验

序号

h

(米)

F

(牛)

1

 0.20 


2

 0.30 


3

 0.40 


201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附答案

考点: 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专题: 实验题;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控制变量法;归纳法。

分析: (1)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所给数据找到,第2次实验和第13次实验都是物体没浸入水面之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等于物体所受到重力的大小.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实验序号4、5、6、7与8或14、15、16、17与18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圆柱体没有全部浸入以前,测力计示数F随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的增大而减小.

(3)(a)根据表中数据,实验序号3~8或13~18中△F与△h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F与△h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b)根据表中数据,实验序号3~8和13~18中△F与△h的数据可以看出,表一中液体的密度小于表二中液体的密度,且表一中=80,表二中=100,所以在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的过程中,液体密度大,△F与△h的比值大

(4)为了避免实验规律的偶然性,要换用高度不同的圆柱体再进行实验,且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要等于或大于圆柱体的高度.

解答: 解:①第2次实验和第13次实验都是物体没浸入水面之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等于物体所受到重力的大小.和第1次、第11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相等,都是22.0N.

故答案为:22.0;22.0.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6、7与8或14、15、16、17与18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圆柱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小于圆柱体的高,即圆柱体没有全部浸入以前,测力计示数F随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的增大而减小.

故答案为:圆柱体没有全部浸没以前,F随h的增大而减小.

③(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或13~18中△F与△h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F与△h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80.

故答案为: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F与△h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和13~18中△F与△h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实验序号3~8中△F与△h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80;实验序号13~18中△F与△h的比值也是一个定值,即=100.且表一中液体的密度小于表二中液体的密度.

故答案为:在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的过程中,液体密度大,△F与△h的比值大.

④为了避免实验规律的偶然性,要换用高度不同的圆柱体再进行实验,因此要选用圆柱体乙.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要等于或大于圆柱体的高度,所以表三中的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应为:0.20m、0.30m、0.40m.

故答案为:乙;0.20m;0.30m;0.40m.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出实验结论的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的能力,以及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熟练运用能力.是中考的常见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