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化学真题试卷附答案
日期:2014-09-09 10:00

(单词翻译:单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4分)(2013•杭州)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B.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


C.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D.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考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称量器-托盘天平;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验满要放在集气瓶口考虑;B、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考虑;C、根据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考虑;D、根据氢氧化钠的腐蚀性考虑本题.

解答: 解:A、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已经满了,故A错;

B、试管内液体量超过了试管容积的,手应该握着长柄,不能握着短柄,故B错;

C、胶头滴管要垂悬在试管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故C错;

D、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4分)(2013•杭州)过度使用氮肥,是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硝酸铵(NH4NO3)是一种常用的氮肥,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3和+5 B. +2和+2 C. ﹣5和+3 D. ﹣1和+5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压轴实验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在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原子团的化合价,结合硝酸铵(NH4NO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硝酸铵(NH4NO3)中铵根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3价.

硝酸铵(NH4NO3)中硝酸根显﹣1价,设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y+(﹣2)×3=﹣1,则y=+5价.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4.(4分)(2013•杭州)2013年5月,质检部门在湖南某县生产的大米中检测出重金属镉含量超出国家标准,“镉大米”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导致大米镉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地土壤或水体中镉污染较严重

B. 大米中的镉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C. 土壤中的镉可被水稻吸收并转运到通过无性生殖形成的种子中

D. 食用“镉大米”引起的中毒不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考点: 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专题: 压轴实验题;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 当地土壤或水体被重金属污染时,可能被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入各级生物体中;

无性生殖不能形成的种子;

铜、铅、钡等引起的中毒属于重金属中毒.

解答: 解:A、当地土壤或水体中镉污染较严重时,被水稻吸收后,可能导致大米中镉含量超标.正确.

B、食用大米后,大米中的镉会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正确.

C、水稻无性生殖时不能形成种子.错误.

D、食用“镉大米”引起的中毒属于重金属中毒,不是细菌性食物中毒.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题目,需要通过生物学和化学两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解答,这也是近年来经常出现的类型.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5.(3分)(2013•杭州)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含有铁锈的铁粉制取四氧化三铁,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的仪器和药品合理的是(  )

A. b(稀硝酸、锌粒)、c、d B. a(稀硫酸、锌粒)、c(高锰酸钾)、d、e

C. a(双氧水、二氧化锰)、d D. c(氯酸钾、二氧化锰)、d(一氧化碳)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要用含有铁锈的铁粉来制取四氧化三铁,应该先将铁粉提纯,即先除去铁锈,除去铁锈可以选择还原性的物质,而要得到四氧化三铁应该选择氧气,可以据此来解答该题.,

解答: 解:A、稀硝酸和锌反应得不到氢气,故A错误;

B、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了氢气,该反应可以在a装置中进行实验,而还原铁的实验可以在e装置中进行,而c装置可以用来制取氧气,然后将得到的铁粉放入c装置,通入氧气加热即得到四氧化三铁,故B正确;

C、缺少制取还原剂的物质,故C错误;

D、缺少还原铁粉的装置,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装置选取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解答问题的能力,掌握所学才能正确解答,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

 

6.(3分)(2013•杭州)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温度下两种不同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定相同

B.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其中含溶质24克

C. 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

D.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考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 压轴实验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析解答;

B、根据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分析解答;

C、恒温蒸发溶剂,物质的溶解度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据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 解:A、溶质的质量分数=×100%,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可能溶解度不同,等量的水溶解等量的溶质造成,若是饱和溶液,则该说法成立,但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故错误;

B、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其中含溶质200毫升×1.2克/厘米3×10%=24克,正确;

C、若恒温蒸发溶剂,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D、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常用方法是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温,若采取降温恰好饱和的方法,溶质、溶剂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发生不变,故错误;

故选B.

点评: 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以及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方法等,并能依据所学知识灵活分析解答问题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7.(3分)(2013•杭州)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一个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块浸有少量乙醚(乙醚极易挥发)的棉花,用力把活塞迅速下压,棉花就会立即燃烧.根据该实验现象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

B. 浸有少量乙醚可以降低棉花的着火点

C. 活塞迅速下压,乙醚蒸气液化放出热量,使棉花燃烧

D. 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 根据做功可以使内能与机械能之间进行转化: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进行解答.

解答: 解:当用力压活塞时,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的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达到乙醚着火点时,筒内棉花就会燃烧起来.此实验说明了: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故选:D.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进行分析解答.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增大,当物体对外界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就会减小.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1分)

8.(3分)(2013•杭州)犯罪分子常在黄金中混熔较多的铜,冒充纯金制品进行诈骗.小李要检验金制品中是否混有铜,他的检验步骤是:

(1)在酒精灯上灼烧金制品;

(2)将灼烧后的金制品在稀硫酸中浸一段时间.如果金制品中混有铜,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金制品表面变黑 ;在稀硫酸中发生的化学 反应方程式是 CuO+H2SO4=CuSO4+H2O ..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铜可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加入稀硫酸中,会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解答: 解:铜可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如果金制品中混有铜,应观察到的现象是金制品表面变黑;放入稀硫酸中会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方程式是CuO+H2SO4=CuSO4+H2O;

故答案为:金制品表面变黑;CuO+H2SO4=CuSO4+H2O.

点评: 铜可与氧气反应,金不与氧气反应,金属氧化物和酸生成盐和水.掌握最基本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知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四、实验、简答题(本大题共40分)

9.(3分)(2013•杭州)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人1%淀粉溶液各4毫升.(2)甲试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蒸馏水.(3)同时将两试管置于37℃的温水中恒温10分钟后取出,分别滴加1滴碘液.(4)观察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请设计一张实验记录表,将实验步骤及正确操作后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3)有同学认为设计上述实验时,应确保甲、乙两支试管中的pH相同,但不必考虑pH大

小.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 ,说出理由 溶液的酸碱性有可能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

考点: 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解答此题从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等方面入手.

解答: 解:(1)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变量是唾液,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唾液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甲试管与乙试管对照.故填: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变量是唾液,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唾液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故填:

试管编号 甲 乙

加入

物质 淀粉溶液/毫升 4 4

蒸馏水/毫升 0 2

唾稀释液液/毫升 2 0

保存温度/℃ 37 37

保存时间/分 10 10

溶液颜色 不变蓝 变蓝

(3)根据溶液的酸碱性有可能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所以设计上述实验时,应确保甲、乙两支试管中的pH相同.故填:正确;溶液的酸碱性有可能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点评: 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该实验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

 

10.(3分)(2013•杭州)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海带因富含碘元素而成为补碘的常用食物之一.小李想设计实验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以下信息:

①碘化钠(NaI)与氯化钠性质相似,两者的溶液都是盐溶液,碘化银为黄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②工业上将适量氯气通人无色碘化钠溶液就能置换出单质碘,溶液变为棕黄色.

③少量碘((I2)溶于水的溶液,能使淀粉溶液变蓝,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

④灼烧海带后残留的灰烬中含有可溶性碘化钠、氯化钠等化合物.

小李的实验步骤如下:

将海带灰用蒸馏水充分浸泡后过滤,得滤液;然后用以下3种方法,去检验海带灰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方法一:取滤液,通入适量氯气后与淀粉糊混合,观察是否变蓝.

方法二:取滤液,通入适量的氯气,观察溶液有无颜色变化.

方法三:取滤液,和淀粉糊混合,观察是否变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和碘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l2+2NaI=2NaCl+I2 .

(2)上述3种方法中,方法 三 是一定不可行的,说出不可行的理由: 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 

(3)取滤液,滴人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 黄色沉淀 ,则证明滤液中含碘离子.

考点: 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 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 (1)根据氯气和碘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碘单质进行解答;

(2)根据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进行解答;

(3)根据碘离子与银离子结合会生成黄色难溶于水的碘化银沉淀进行解答.

解答: 解:(1)氯气和碘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碘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I=2NaCl+I2;故填:Cl2+2NaI=2NaCl+I2;

(2)根据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所以取滤液,和淀粉糊混合,观察是否变蓝不可行;故填:三;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

(3)碘离子与银离子结合会生成黄色难溶于水的碘化银沉淀,所以取滤液,滴人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黄色沉淀,则证明滤液中含碘离子.故填:黄色沉淀.

点评: 本题考查碘单质的性质以及碘离子的性质等,难度不大,注意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

11.(3分)(2013•杭州)亚硫酸盐的一些性质和碳酸盐的性质类似,如:Na2SO3(亚硫酸钠)溶液呈碱性,BaSO3(亚硫酸钡)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工业上常用NaOH来吸收SO2气体.现有吸收SO2一段时间后的NaOH样品,请选用下列试剂:盐酸、稀硫酸、蒸馏水、Ba(OH)2溶液、Ba(NO3)2溶液[已知Ba(NO3)2溶液呈中性〕、pH试纸、石蕊指示剂,仪器自选,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判断该样品中NaOH是否反应完全,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1)取少量吸收SO2一段时间后的NaOH样品,用适量蒸馏水完全溶解;

(2)用试管取少量该样品溶液;

(3)往试管中逐滴加入 硝酸钡溶液 ,到 不在产生沉淀 时,停止加入;

(4)后续实验的操作是: 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若观察到 溶液呈中性 ,则NaOH已完全反应.

考点: 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 压轴实验题;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 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知道,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亚硫酸钠呈碱性,而氢氧化钠也呈碱性,所以在这里若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必须先除去亚硫酸钠,根据所给的试剂可以知道应该选择只能和亚硫酸钠反应而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 解:(3)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知道,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亚硫酸钠呈碱性,而氢氧化钠也呈碱性,所以在这里若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必须先除去亚硫酸钠,根据所给的试剂可以知道应该选择只能和亚硫酸钠反应而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所以应该向试管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到不在产生沉淀时停止滴加;

(4)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存在,应该取步骤(3)中的上层清液,然后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若测到溶液呈中性,则说明氢氧化钠已完全反应.

故答案为:(3)硝酸钡溶液;不在产生沉淀;

(4)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溶液呈中性.

点评: 此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但要求同学们具备有关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实验操作的经历和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12.(3分)(2013•杭州)高锰酸钾是一种盐,可溶于水,溶液显紫红色.课本上有一个“估算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的实验,某同学按课本实验步骤操作如下:

①取一小粒高锰酸钾晶体(实验室用的高锰酸钾晶体粒径大约为1﹣﹣3毫米),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估算其体积为Vmm3;

②将该高锰酸钾晶体溶解在有10毫升水的试管1中;

③从试管1中取出1毫升溶液,将其加人有9毫升水的试管2中(第一次稀释);

④从试管2中取出1毫升溶液,将其加人有9毫升水的试管3中;

⑤以上述方法继续稀释高锰酸钾溶液,到刚看不出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为止时,共稀释10次;

特别提示:已知在第9次稀释时,还能看出溶液呈淡紫红色.此时10毫升溶液中有1000个高锰酸根离子.该数据可作为本实验的估算比较标准.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取1毫升高锰酸钾溶液时,若俯视量筒读数,则所取溶液体积 小于 1毫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下列课本中的哪一个实验,与本实验方法相似的是 C .

A.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D.探究物体所受浮力与排开水的关系

(3)要提高该实验估算的准确度,下列哪两种改进方法一定正确的是 AB .

A.在一支试管中加人蒸馏水作为无色标准,与稀释后的溶液加以比对

B.每次稀释时都从试管中取2毫升溶液,将其加人有18毫升水的试管中

C.将高锰酸钾晶体放人盛有蒸馏水的量筒中,根据量筒中液面变化,测量其体积

D.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小粒高锰酸钾晶体的质量,根据其密度计算出体积

(4)按该同学实验方法估算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约是 V/1012mm3;(用式子表示)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专题: 压轴实验题;科学探究.

分析: (1)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分析: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仰视或俯视都会影响读数或量取;

(2)根据本实验研究的方法分析;

(3)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提高该实验估算的准确度碱性分析;

(4)先用一定方法测量并估算出高锰酸钾晶体的体积V; 再用一定方法测量并估算出高锰酸钾晶体中高锰酸根离子(MnO4﹣)的个数n(从原液到第一次稀释,稀释了10倍,从第一次稀释到第二次稀释,稀释了100倍,依次稀释9次,稀释了109倍,则n÷109=1000);则 一个高锰酸根离子(MnO4﹣)的体积大小为:V/n;.

解答: 解:(1)俯视量筒1ml的高锰酸钾溶液,使得液面在1ml的下方,故会偏小;

故答案为:小于;

(2)用pH试纸通过间接的定量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与本实验方法相似;

故选项为:C;

(3)要提高该实验估算的准确度,可以在一支试管中加人蒸馏水作为无色标准,与稀释后的溶液加以比对,这样可以准确判断溶液的颜色变化,控制实验的次数;每次稀释时都从试管中取2毫升溶液,将其加人有18毫升水的试管中

,稀释的倍数是一样的;利用体积计算的公式用托盘天平无法称量一小粒高锰酸钾晶体的质量,根据其密度计算出体积;而将高锰酸钾晶体放人盛有蒸馏水的量筒中,量筒中液面变化不大,所以不能提高该实验估算的准确度,

故答案为:AB;

(4)高锰酸根晶体的体积为Vmm3;高锰酸根离子的个数为:1000×109═1012;则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为:V/1012;

故答案为:V/1012.

点评: 本题属于信息题的考查:量筒的使用、依据实验的目的碱性分析选择,在做“估算高锰酸根离子大小”的实验时,需要明确测定的原理,即V/n;能够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37分)

13.(2013•杭州)将一冰块用细线拴住慢慢地浸入到酒精中,并保持悬置状态(如图),在冰块浸入的过程中,台秤的读数将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在冰块熔化过程中,容器内液面将 下降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台秤的读数将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已知: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整个过程中无液体溢出.)

考点: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在冰块浸入的过程中,台秤的读数将增大,因为在酒精中又增加了冰块的质量;在冰块熔化过程中,容器内液面将下降,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水分子运动到酒精分子的间隔中去了;并且台秤的读数将增大,因为冰融化成水进入烧杯中.

解答: 解:在冰块浸入的过程中,台秤的读数将增大,因为在酒精中又增加了冰块的质量;在冰块熔化过程中,容器内液面将下降,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水分子运动到酒精分子的间隔中去了;并且台秤的读数将增大,因为冰融化成水进入烧杯中,故答案为:增大;下降;增大;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和分子的性质,基础性比较强,要加强记忆,理解应用.

 

14.(6分)(2013•杭州)长期呼吸PM2.5超标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PM2.5中的颗粒成分复杂,硝酸盐颗粒和硫酸盐颗粒(主要以硝酸按和硫酸按的形式存在)是其中的主要成分.小明想用化学方法大致测定PM2.5中硝酸按和硫酸按的含量高低,他将采集PM2.5的滤膜用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洗涤,将洗涤液分为等量的V1,V2两份.

(1)先往洗涤液V1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得到硫酸钡沉淀M克.洗涤液V1中硫酸按的质量是多少克?(列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H﹣l; N﹣14; S﹣32; 0﹣16; Ba﹣137)

(2)再往洗涤液V2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并加热,收集到氨气N克.(不考虑氨气溶解)

已知:NH4 NO3+NaOHNaNO3+H2O+NH3↑;

(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

若要知道洗涤液V2中硝酸铵的质量,下一步计算需要先求出 硫酸铵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氨气 的质量.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硝酸铵不能和硝酸钡反应,通过硫酸铵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可以求出硫酸铵的质量;

根据硫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的质量,可以求出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的质量,进一步可以求出硝酸铵的质量.

解答: 解:(1)设洗涤液V1中硫酸铵的质量为X,

(NH4)2SO4+Ba(NO3)2═BaSO4↓+2NH4NO3132 233

X M克

=

X=M克;

答:洗涤液V1中硫酸铵的质量为M克.

(2)硫酸铵和硝酸铵都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总质量是N克,

在(1)中,已经求出硫酸铵的质量,可以根据硫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出生成氨气的质量,

那么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氨气的质量就可以求出,从而进一步求出硝酸铵的质量.

故填:硫酸铵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氨气.

点评: 本题比较容易,应该注意的是如何求洗涤液V2中,硝酸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氨气的质量.

 

15.(10分)(2013•杭州)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并据此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研究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会对地球的平均气温造成什么影响的问题时,采用的研究途径之一是:研究古气候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和当时大气平均温度的变化关系.

(1)有种方法是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元素含量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高低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水酸碱度有关,而海水酸碱度又和大气中CO2的浓度有关.将得到的有关数据和通过其它研究途径得到的同时期大气平均温度对比,即可得到同时期大气平均温度与大气中CO2的浓度的对应关系.海水酸碱度和大气中CO2的浓度有关的科学原理是 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 .

请在下列坐标图中,标出坐标轴的含义,并大致表示大气中CO2的浓度对海水酸碱度(用海水pH表示,海水略呈弱碱性)的影响关系.

(2)科学家也通过另外途径研究古气候时CO2的浓度变化与当时大气平均温度的关系.

如比较古代植物叶片化石及近现代植物标本,发现很多地区较多同种近现代植物叶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减少.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考虑,造成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大气温度降低 、 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请写出两种).

(3)在生物圈中,你认为当前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直接因素是: 化石燃料的燃烧 、 植物的光合作用 (请写出两点).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压轴实验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分析;

(2)根据大气温度降低,植物蒸发水分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分析;

(3)根据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 解:(1)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溶于水生成的碳酸就越大,海水的pH就越低;大气中CO2的浓度对海水酸碱度(用海水pH表示,海水略呈弱碱性)的影响关系图如下: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

(2)较多同种近现代植物叶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减少是因为大气温度降低,植物蒸发水分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

故答案为:大气温度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3)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是当前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直接因素;

故答案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难度不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