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出国留学 > 美国 > 留学资讯 > 正文
“美国梦”破灭 留美中国学生去留两难抉择
日期:2011-03-23 09:18

(单词翻译:单击)

综合美国《侨报》报道,春节过后,在美中国留学毕业生的职场竞争进入白热化。或是全力寻求包括实习单位在内的工作机会,或是动用一切关系,穿州过省地拜会所有可能供职的用人单位。尽管技术过硬,好话说尽,但美国就业市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光早已不再。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那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遇,吸引着不少留美学子的目光,而美国学位的珍罕度也随之降低,一度出现了“回国要趁早”的呼声。

神话破灭 人心思变

三十年来,美国社会经历了经济平稳发展的80年代和克林顿政府的鼎盛时期,但在“9·11”后经济开始下滑,并受战争和金融危机等的拖累,大量企业破产,部分政府资不抵债,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也严重削减,在税费等财政收入来源上却全力增扩。多家公私机构因应经济环境纷纷大幅裁员,不少工薪阶层提心吊胆地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整个就业市场一位难求。

经济的萧条与公共服务质量的下降打破了完美社会的神话,甚至引发了当地民众的抱怨。移民来美不久的马先生本想继续在纽约从事在中国经营已久的珠宝生意,可是发现此间民众的手头已远不如之前考察时那么宽裕,甚至有不少民众还要靠贱卖首饰度日,他在感慨此番情景令其心寒的同时,也对经济前景表示失望。他认为自己来得很不是时候,因为民众生活富足的情景已经远去,而何时会再次出现,现在还不知道。

在皇后区居住近20年的陈先生,日前对消防当局出警要向当事人收钱的提案表示气愤,认为当局削减公共服务以及为补亏空向民敛财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说,“公校越来越拥挤了,交警只顾拼命开罚单了,现在连民众遇险救命的消防车都要向当事人收钱了,一个政府做事怎么可以这么不体面,简直跟纳税人撕破脸皮了。”

正当美国遭遇数十年来所未有的经济困境时,留学生们的祖国却在过去三十年实现了经济腾飞,各方面人才竞相涌流,中国正以和平崛起的大国姿态走向复兴。

社会经济的困顿广涉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有意在此落地生根的留学生更是利益相关,也成为他们的热门话题,某些知名海外华人网络论坛还一度引发“海归”派和“海不归”的争论。

肥鹿难得 英雄气短

尽管中国的发展机遇令人憧憬,但仍有不少中国留学生选择在美求职。大纽约地区中国学生学者联谊总会主席朱红文表示,就理工科而言,出于科研经验和社会资本等因素的考虑,大多数硕士以上的留学生都会选择毕业时在美求职。他说,尽管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但来自中国的理工科人才仍十分抢手,他们找一份工作并不困难。

朱红文在分析文科留学生就业形势时指出,由于语言、族裔、身份等的相对弱势,以及办理工作签证的繁琐手续和高昂费用,美国雇主往往选择可替代人选,因而中国文科留学生在美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出身传播学博士的纽约市大约克学院退休教授黄哲操说,自己于上世纪70年代求职时,一个大学文科教职应聘者一般只有几人,而自己一度拿到过三个工作offer,但现今的竞争非常激烈,同一个职位的竞争者可能是当年的数倍乃至数十倍,以致令无数优质才俊只能扼腕慨叹。

一位难求的美国就业市场令不少求职者望而却步,而受到种种身份限制的中国留学生则更是在此间受尽挑战,不免直叫英雄气短。

2010年毕业于纽约某着名私立大学的留学生王女士(化名)是较为坚定的留美发展者,她在取得该校文科硕士学位之前已经开始了在纽约的实习,而且广交社会各界朋友,建立起一定的人际网络。可惜直到毕业为止,这些曾经信誓旦旦帮忙找工作的昔日“高朋”都没有兑现承诺且很多都没了踪影,而实习身份已然到期的她也无法继续合法工作。为了坚持留美发展的理想,她选择在一位生活富余的美国籍男性朋友资助下,到一所二流公立学校攻读另一个硕士学位,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结交朋友,为将来的就业再作准备。

王女士曾对自己的状况不无感慨,认为自己不但拥有真才实学,而且也为自己的目标付出了青春和健康的代价,但留学生的身份和少数族裔的面孔却令很多人对她的付出轻易承诺,随后抿笑而走。

于2009年获得新英格兰地区某知名公立大学文科博士学位的秦女士(化名)一年多来一直挣扎在求职线上。获得学位后,她在实习身份期间不断出现在各大招聘会和面试会上,却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她感慨自己成为用人单位走完程序的牺牲品。她告诉记者,自己参加的很多面试中,用人单位早已有中意人选,自己的辛苦准备和现场演示只不过是他人走完聘用程序实现雇佣合法性的道具。秦女士一度考虑回国发展,在犹豫中她因担心实习身份过期而开始攻读另一文科专业的硕士学位。

留学生在美发展可在本职工作中表现出色,但由于语言、族裔背景等因素,成为高级管理人才者仍属少数,结果大多数人只能在美享受殷实但平静的生活。

若想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留学生可在祖籍国获得社会认同感,而且凸显国际化视野,在职场竞争往往拔得头筹。

如此看来,归与不归只是决心问题。

各有精彩 别有洞天

不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扬眉吐气也好,委曲求全也罢,一路过关斩将拿到高等教育学位的留学生们更为看重的是个人的长远发展。

朱红文认为,留美与海归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定位,因而做出何种选择与个人的追求密不可分。

朱红文表示,尽管美国政界、学界等领域都已有老一辈华人留学生崭露头角,但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留美后由于“玻璃天花板效应”,不论本职工作多么努力出色,获擢升至高级管理职位的仍然凤毛麟角,因而一般人大都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

朱红文认为,如果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事业,学成归国是不二选择。

朱红文说,留美学生回国发展不但有在美无法获得的高度社会认同感,其国际化视野以及在美难以凸现的语言优势都将帮助他们在职场竞争中拔得头筹。

箭在弦上 现实难回避

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李国早领事表示,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与扶持政策,归国留学生一定能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上世纪70年代已来美留学的法拉盛街头守望互助队队长朱立创认为,美国社会发展已经趋向饱和,而一环扣一环的社会经济问题则更有可能令其逐步走向没落的局面,而和平崛起的中国正处于近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有着比美国多很多的发展机遇。

朱立创说,美国社会最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的次贷危机、社会福利等社会经济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循环往复,短期之内无法解决。某种程度上是在靠吃老本和举债度日,这种模式前景堪忧。与此同时,中国开放与崛起的态势让世人看到未来的曙光,而祖国也是广大海外学子心灵之根,他相信真正干事业的留学生回国去闯去干,必可事半功倍于在美国的作为。

尽管做出发展趋势判断并不困难,但由于不少留学生在美期间已然拖家带口,到了真正做抉择时已是诸多掣肘。

朱红文表示,出于收入、家庭、文化适应、社会政策与福利等因素的考虑,留学生归国的决定尤其艰难。在家庭收入上,尽管国内已经大幅提升高学历人员待遇,但与在美收入仍有差距。

在文化适应上,他认为各科留学生在回国后都有可能面临一定的调适期,而文科学生则更可能由于所学所用与国内无法完全接轨而产生巨大落差。一旦决意回国应该尽早返归,否则拖越久适应越难。

另外,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也是父母无法放下的担忧,朱红文指出,由于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异,在美长大的孩子可能无法适应国内教育体制,从而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这实在是:箭在弦上正待发,现实问题难回避。

回国趁早 时不我待

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至2010学年度中国留美学生人数首度超越印度,达12.8万人,成为在美国际学生最大来源国。

与这一消息遥相呼应的是,每年留美学生归国人数的逐步增加,以及国内高端职位竞争激烈的现实。

朱红文在分析留学生回国发展时特别强调“位置”的概念。朱红文认为,“位置”代表着发展定位与发展机遇,有意回国发展的留学生应当抓紧时机,先下手为强,为日后发展做好准备。

朱红文说,由于归国大军日益壮大,美国学位在中国的稀罕度相应下降。他举例说,以前美国常青藤联盟等名校的博士毕业后不难在清华、北大等一流学府谋得教职,但当下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已经把目光瞄准国内二线高校和中西部广大地区。他希望有意回国发展的留学生不要脚跨两边犹豫不决,而应当机立断,这样才能抢占先机。

相关链接:海归人才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根据英国最大的猎头公司Hays最新发布的中国内地薪酬报告显示,与2009年相比,2010年回国求职、工作的“海归”同比增长20%,而且在同一家公司同等职位的情况下,“海归”比本土人才的薪酬普遍高出20%以上。而2010年在中国内地工作的“海归”以及海外人才当中,70%来自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

报告还显示,在其调查的中国内地雇主(其中70%为外资企业,部分为大型私有企业,剩下的极少数为国有投资银行)当中,70%选择雇用海归或者外籍员工,53%表示将增加临时雇员的人数。此外,雇主普遍表示比较中意同时拥有国内公司工作经验和国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的雇员,而目前中国内地雇主普遍缺乏的是合适的销售、营销和工程职位的人才。

目前,中国为海归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各地更始纷纷开出优越的条件引才、求才和留才,海归人员的待遇也持续看涨。

据中国媒体对外企各级管理人员的薪资进行统计的数据表明,其中“海归”的中国内地职员平均薪资增长幅度超过了外籍员工以及港澳台员工名列首位。去年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外资企业中薪资增长达到5.18%,名列第一。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固然诱人,挑战也不可忽视。

当前,由于国内培养的人才与海归人才日渐缩小差距,而部分海归因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学专业与大部分人雷同,对当前形势的错误估计和过高的职业期待,以及一些个人能力问题,从引人注目的“海归”变成无人问津的“海待”,值得注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