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对留学生来说,听西方人谴责中国是件痛苦的事,于是有些人成了活动家。
11月15日,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2010门户开放》报告。报告指出,2009年至2010年度学年,中国首度成为美国的最大留学生来源国。该协会会长艾伦·吉德曼说,中国学生数量之所以迅猛增加,是因为本科生人数大增。为了掌握流利英语,增强技能,进而在跨国公司或政府机构获得一份人人向往的职位,许多中国高中毕业生踏上赴美留学的征程。这些学生在美国面临的是怎样的校园生活?他们能否适应与中国迥异的美国文化?西方的价值观,以及美国校园的派对和吸毒文化会对他们产生何种影响?《纽约时报》最近发表了一篇长文,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
“中国人打算投资一切能带给其优势的事物”
与父母的意愿相违,李婉容(音)暗中备考并赶赴离家3小时车程之外的香港参加了SAT考试(美国大学入学标准考试)。她对父母说,她要去香港购物。她的决心,以及德鲁大学提供的1.2万美元奖学金(它稍稍减轻了4万美元学费的负担),最终令其父母改变了主意。
李婉容是潮水般涌入美国大学的中国高中毕业生中的一员。虽然中国学生进入美国研究生院的现象早已有之,但赴美就读本科的学生近年越来越多。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09学年,有超过2.6万名中国学生在美国读本科,较8年前的8000人大幅增加。
中国学生不只是在全美知名大学就读,还包括一些区域性高校,州一级高校,甚至还包括一些招收海外学生的社区学院。大多数学生支付了全额交通费用(海外学生没有资格获取政府资助),从而大大减轻了大学的负担——美国大学的捐赠资金及政府拨款因经济衰退而大幅缩水。
中国学生留美热潮,是与中国崛起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同时出现的。在中国,越来越多跻身中产阶级的父母积蓄多年,供其独生子女上名校,以期子女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获得优势。 “中国人打算投资于一切能带给其优势的事物,拥有一个美国学位当然有助于提升在国内职场的竞争力。”国际教育协会副会长佩吉·布卢门撒尔说。
“美国人很好,但我没法跟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来自上海的罗格斯大学大三学生沈新超(音)之所以选择到美国上大学,是因为“在这里,你可以和教授辩论,而中国大学并不鼓励这种行为”。在美国读书是选择专业,而不是考取专业。“在中国,当你走进大学校门第一天,你的发展路径几乎就确定下来了。”汉密尔顿学院大三学生丁英涵(音)也说:“中国的价值观要求我做一名好听众,而西方的价值观要求我做一名优秀的演说者。”
来自上海的袁携程(音)是佛蒙特大学的大二学生,其英语水平已相当不错。他加入了以语速和思维快速著称的辩论队。在每周的辩论会上,他就原住民土地权利和买选票等话题与对方辩友展开辩论。在不到7分钟内陈述一种观点,这对于他以简洁的文笔撰写学术论文大有裨益,而且使他开始以质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辩论的要义在于以一种我在中国从未想过的方式挑战现状,思考更好的解决之道。”
但美国的大学生活也有许多需要克服的障碍。上大一时,沈新超发现校园生活孤独且疏远。他跟另一名舍友合住一个房间时,这名同学当着他的面指责中国的人权记录。“在他看来,中国就是一个没有自由,非常残暴的共产主义国家,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沈新超说。他现在已经搬出校园,跟几名中国朋友合住在一起。“美国人很友好,但我就是没办法跟他们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关系,因为我们的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
或许最令中国学生不安的是美国校园内强大的活动家文化——美国年轻人常常在战争、民权和移民等议题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听闻西方人谴责中国或许是件特别痛楚的事情。于是,一些中国学生自身也变成了活动家,对西方人指责中国政策的声音给予反驳。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愤怒的中国学生与试图破坏美国火炬接力活动的抗议者对峙。中国学生有时也十分罕见地对校园内亲西藏活动家进行骚扰,并设法阻止所在大学邀请达赖喇嘛来学校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