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翻译:单击)
分布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留学人员,昔日怀着梦想在海外求学深造,今日带着知识回国创造人生。(张森/制图)
杨钊/绘
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一代!
3年来,站在全球背景观海归,立于海归瀚海寻人物,深入海归内心探精髓;
3年来,改进文风写海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横刀跃马论海归,激浊扬清,挥斥方遒。
“80后”海归博导,担当大任有锐气;“创二代”海归,乘风破浪有勇气;通通归于“新海归”的精气神——变革、继承、创新、责任。
“80后”:
海归博导大讨论
7月14日,《长江日报》一则新闻《“80后”女海归成华中科大新增博导》,将“80后”海归博导这个群体再次纳入公众视域。此前,西南政法大学、天津大学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已先后出现了“80后”海归博导,在国内外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讨论。
新增博导系女海归
“80后”海归如何当上博导?
6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公示了135名具备新增博士生导师资格人员名单,两名女海归的名字赫然在目——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鲁青和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方妍妍。
对此,公众的反应不一。
“时尚”与“进取”,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杨京得知本校出现“80后”海归博导时,条件反射般闪现在脑海里的两个词。“这打破了我对高校处事风格墨守成规的刻板印象。”杨京眨眨眼睛说,“能否成为博导不关乎年龄,而在于老师的学术水平、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学培养理念。”在他眼里,后者才是成为博导的必要条件。
“生猛”和“厉害”,是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邹婷玉从网上看到国内高校出现“80后”海归博导时,最强烈的感受。“我觉得这些学校敢于用人,很生猛;这些博导年轻有为,很厉害!”但赞叹之后,她也提出质疑:“即使海归博士宽进严出,但我很好奇,他们怎样成为博导,是否货真价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裴淼老师则表示:“我并不感觉反常,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表现足够优秀的话,都可以聘任为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具备博士学位、海外留学背景、突出的科研成绩等,是高校“80后”博导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