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出国留学 > 澳洲 > 留学生活 > 正文
澳亚裔学童补习过度 海外"状元情结"不改
日期:2010-08-05 09:10

(单词翻译:单击)

澳亚裔学童补习过度 海外“状元情结”不改

据澳洲新快网报道,针对新州地区亚裔学童的过度补习现象,记者采访了新州教育培训部高级官员兼悉尼教育局局长助理史双元博士。他指出,新州尤为普遍的补习现象有其存在依据,应试教育可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由此引发的不公平竞争更会影响社区和谐。他对此持“不赞成、不鼓励”的态度。

补习背后的“状元情结”

史双元博士指出,就悉尼而言,亚洲家庭子女的补习现象极为普遍,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移民家庭情况特别突出,他将此归结于中国人的“状元情结”。从传统的“状元及第、光宗耀祖”,到中国恢复高考后喊出的口号“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对子女培养的重视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基础。此外,来澳的第一代移民大部分都是中国高考的获益者,内心中希望孩子延续自己的“辉煌”,这不仅是一厢情愿的对孩子“负责”,也是父母的心理安慰。如此一来,“考得好”成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考进英才班和精英中学,也是家长期待子女进入主流社会的重要途径。

就社会环境而言,精英中学的设立也间接促进了这一现象的发生。悉尼的补习风潮之所以比墨尔本更为强烈,与新州28所精英中学的存在而维州只有1所不无关系。精英中学大学录取率高,又是公立学校不收费,家长们自然趋之若鹜。

不公平竞争和“速丰林”

对于日渐普遍的补习现象,史双元博士表示“不值得鼓励”。他称,西方强调自主性学习,不赞成揠苗助长,过度补习已引起全澳社会的普遍反感,尤其在新州地区引发纠纷,影响社区和谐,教育局曾多次接到西人家长的抱怨,当局几年前还专门就此召开会议。

他指出,西人家长认为,补习学生过分占用优质教育资源,最终导致不公平竞争。澳洲教育体系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完善个体,并不推崇应试教育,更不支持过分的“金牌意识”。他以“速丰林”来比喻应试教育的成果,尽管高产,但材质并不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但始终难以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家。

史双元博士表示,补习学校并非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更多注重应试技巧的培养。亚洲国家的科技以模仿为主,这便是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澳洲强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2000万澳人中便培养出10多个诺贝尔奖得主,而中国本土尚无一人,凸显培养学生原创性思维的重要性。

“因材施教”成培养关键

史双元博士指出,尽管如此,并非要一味批评补习学校,其存在即有合理性。对于刚刚移民来澳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困难,适当补习情有可原;对本身喜欢读书,或需要适当提高成绩的学生,补习虽有不公平之嫌,但也可以理解。他认为,华裔家长在此间应扮演更为积极而正确的角色,不应一味强迫子女进补校学习,而要让他们尽量多接受本地的教育方式,健康学习和成长。他指出,部分家长将子女送进补习学校,只为获得欺骗性的自我心理安慰,这是十分错误的做法。

史双元博士称,尽管手头并无具体数据,但就他所知,亚裔学生在精英中学中的就读比例非常高,这与补习学校的存在有一定关系。他强调说,成绩优秀的孩子不一定个个都是好学生,他们在学业和其它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是最终决定是否成材的关键因素,“因材施教”是培养关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