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出国留学 > 美国 > 留学资讯 > 正文
揭秘美国大学录取 如何考察学生个人背景
日期:2010-06-28 09:21

(单词翻译:单击)

揭秘美国大学录取 如何考察学生个人背景

在美国的大学录取中,学生家庭背景一直很重要。二战前,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前,大学被以所谓“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为代表的上流社会所垄断。一些犹太平民子弟靠优异的成绩进了常青藤院校,就让既得利益集团惊恐不已。在一战以前,常青藤院校还是延续欧洲的传统,按考试成绩的客观标准录取学生。

这种录取政策,并非看起来那么公平。比如,考试所要求的一些科目,如古典语言等等,普通的公立学校不教或者很少教。结果,那些从私立贵族学校出身的WASP还是占尽优势。但犹太人的到来挑战了这一体系。这些犹太子弟学习认真刻苦,即使在公立学校就读,也精心准备常青藤院校的入学考试,并经常能够战胜WASP子弟。

纽约是犹太人的聚居地,地处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首当其冲,犹太学生的比例一度达40%以上,这就推动了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专门的“录取办公室”于1910年在该校建立,其使命就是解决“犹太问题”,把那些“不受欢迎的学生”(undesirable students)的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办法是在录取时不仅看成绩,还要看学生的“品格”和“领导力”等素质。

这种评价方法具有非常主观色彩,使录取官员可以绕开客观的考试标准,结果大见成效。到1921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犹太学生比例被压到了22%。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三巨头也很快效法。考生进大学不再是参加一个考试那么简单,而要填写详细的个人和家庭背景资料,撰写自传性的作文,描绘足以证明自己的“品格”和“领导力”的课外活动。当然,还要由“靠得住的”教育工作者写推荐信。录取时要处理的信息也越来越复杂。没过多久,录取办公室就成了美国大学中普遍的、永久的部门,美国大学的历史由此被改写。

这套系统在二战后被保存下来,特别是经过平权运动而被用于扶助弱势子弟,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如今,美国的大学录取仍然不仅仅是看成绩,个人在功课外的成就、家庭背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取舍过程是严格保密的,这就给录取过程带来相当大的神秘性。最近,马萨诸塞州的两个知名大学Tuft University和Amherst College让《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监督整个录取程序,最后记者的观察公开登在报纸上,使我们对美国大学在录取过程中如何查学生的家庭背景有了一个非常具体直观的了解。

这两所大学都是快能与常青藤院校比肩的名校,有“小常青藤”之称,录取竞争非常激烈。Tuft University今年有15000名申请者,最后能收到录取通知的有3000多学生。录取委员会有7名成员,从3月开始一起开会审阅录取材料。

一名女生的申请材料是:成绩全A,女童子军成员、舞蹈家、同学的辅导老师……然而,如此优异的记录难以给委员会成员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很快就予以否决。一位录取委员会成员说:“这样的人太多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