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 第1期 翻译概论及本书的使用
日期:2013-10-15 18:08

(单词翻译:单击)

翻译概论及本书的使用

什么是翻译

所谓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说得好,"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前苏联著名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曾经说过:“翻译的实质就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转化成为另一种语言的话语。”简而言之,就是把一种语言要表达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翻译简史

西方的翻译大约从公元前二世纪至三世纪开始,由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后人所称的《七十子希腊文本》,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翻译;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罗马文学家安德罗尼柯用拉丁语翻译了希腊荷马史诗。从那以后,西方共经历了六次大的翻译高峰,早期和中世纪主要都是翻译《圣经》及经院哲学的相关书籍。文艺复兴以后,文学翻译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后的几百年,西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正值第六次翻译高潮,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形式和内容上,西方的翻译都处于整个翻译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的翻译最早是从佛经开始的,其中著名的翻译家有玄奘、摄摩腾等。中国早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对经书的翻译上,直到清朝时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后,中国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西方语言的翻译,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复和林纾这样的翻译大家。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开始翻译西方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鲁迅和瞿秋白就是这个时期著名的翻译家。建国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翻译家,现在中国正处在第五次翻译高峰期。

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的翻译和西方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现在中国有一大批高校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了翻译专业,特别是有一批具有高学历的翻译研究人员工作在第一线。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一定能够开创翻译事业的新局面。

本书的使用

本书的使用这一节放在这里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本书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并不想用常规的方式来向读者介绍翻译方法,而是更多地从语法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特点和实质。词汇一直以来都是翻译者的大问题,但是在笔者看来,学习笔译的同学一般都有字典(包括汉英和英汉两种),所以词汇并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结构反而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本书中,读者每天学习的例句不会很多,但是这些句子都是笔者精心挑选的句子,都是多年教授翻译专业的经验总结,所以笔者会详细地分析每个句子,通过对句子的分析来说明翻译的过程,以及作为一个译者看待句子的方式。

笔者并没有完全按照翻译教科书的一般原则列出很多练习,而是在每天的讲解完毕之后列出很少的,但是很有针对性的练习,供读者回顾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

所以,在自学本书的整个过程中,仔细看明白每个例子当中的分析很重要,因为笔者在每个例子中会总结很多中西方语言的差异,而且每个Tips更加重要,因为这些都是笔者的心得体会和对于语言的感悟。笔者将在本书当中讲到中西方语言的三大差异、四个规律、一个原则和八种译法。其实,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笔者的经验总结,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如何将它们运用在翻译的过程中才是最重要的。天下翻译的技巧有无数,但是笔者总结的就是这么简单的几个,因为能把这几个学会也就算是可以入门了,至于什么文学翻译和翻译美学等,这些都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列。

书中下划线之处表示比较重要的翻译方法,Tips是说明一些翻译方法,红体字表示强调,斜体表示翻译错误。

更多翻译学习资源,敬请关注可可英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