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西赣州中考地理真题附答案
日期:2014-11-01 10:04

(单词翻译:单击)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众多的“驴友”游遍大江南北,感受美丽中国。他们在网上发微博,分享沿途见闻。据“驴友”真真提供的旅行路线图(图1)完成1~2小题。

1.下列真真所发微博错误的是

A.沿路线1领略了天山风光的美丽

B.沿路线2看到了东耕西牧的差异

C.沿路线3感受到了壮族和藏族同胞的热情

D.沿路线4自北向南从麦浪滚滚到稻花飘香

2.下列博文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是

A.甲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 B.乙地的采茶戏委婉动听

C.丙地冰川广布牦牛成群 D.丁地的烤全羊味道纯正

【解析】此题通过不同的旅游线路比较不同地区的文化景观的差异,较为新颖,且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体现了地理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理念。线路1在新疆境内,跨越美丽天山,途经新疆南北。北疆以哈萨克族人为主,南疆以维吾尔族为主。有人说:“在新疆,哈萨克族人放羊,维吾尔族人卖羊,汉族人吃羊。”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正宗的烤羊肉。线路2从渤海,经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到达喜马拉雅山,沿途经过主要农耕区华北平原、农牧过渡地带黄土高原和青海牧区、西藏牧区。线路3经过了三个自治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线路4祖国南北,途经了南方水稻种植区、北方小麦种植区,以及内蒙古牧区。

【答案】1.C 2.B

图2为我国东部平原四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据图完成3~4小题。

3.造成四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差异 B.经度差异

C.地势差异 D.纬度差异

4.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的熟制可达到一年三熟 B.甲乙两地位于北方地区

C.丙丁两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D.我国南北温差夏季比冬季大

【解析】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图中从甲到乙,气温逐渐降低,可知纬度逐渐增大,得出影响四地气温的因素主要为纬度因素。根据秦岭-淮河为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可知甲乙在南方,丙丁在北方。甲地最低气温在15℃以上,为热带,熟制为一年三熟;乙地最低气温在0℃以上,为亚热带,作物可一年两熟到三熟;丙丁最低气温均在0℃以下,为北温带。四地均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应为季风气候。我国冬夏气温具有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这个也可从图上通过比较四地1月和7月的温度差直接得出。

【答案】3.D 4.A

图3是我国长三角、环渤海、西南和西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据此完成5~6小题。

5.下列有关四地区交通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三角河网密布,河运条件优越

B.环渤海地形平坦,铁路网密集

C.公路运输灵活便捷,在地势低平的西南大有作为

D.兰新--陇海铁路方便了西北与东部的联系

6.甲乙丙丁与四地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甲——西北地区 B.乙——长三角 C.丙——环渤海 D.丁——西南地区

【解析】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内河航运发达,货物河运比重最大,图乙;环渤海地形平坦,铁路密集,铁路运输比重大,应为甲;西南地区山高谷深,陆上交通以方便灵活的公路运输为主,河流较多且水深,传统运输中河运占有较大比重,为丙;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河流较少,河运所占比重最小。

【答案】5.C 6.B

美国积极寻求替代能源,在乙醇燃料项目上与巴西合作密切。据此完成7~9小题。

7.有关两国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国均位于西半球 B.共同濒临大西洋

C.地形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D.主要河流的流向不同

8.有关两国资源和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国经济实力均居所在大洲之首 B.两国的铁矿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

C.巴西制造乙醇的原料——甘蔗产量大 D.美国要从巴西进口大量热带农产品

9.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在巴西面积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①洪水泛滥,大量树木被淹 ②烧荒垦地,种植大豆

③非法砍伐,走私贵重木材 ④气候恶化, 树木病虫害严重

A.①③ B.②④ C. ②③ D.①④

【解析】大批新来定居者和当地农民滥砍滥伐是导致巴西热带雨林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他们大量砍伐森林,迅速扩大牧场,种植大豆等农作物。因为放牧的利润超过热带雨林的价值,而且种植大豆等农作物还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为了降低牛肉和粮食的运输成本,开发商在热带雨林修筑高速公路。
【答案】7.C 8.B 9.C

读某区域略图(图4)完成10~11小题。

10.有关图示甲、乙两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国北部为地中海气候

B.乙国为地处两河流域的伊拉克

C.两国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

D.两国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

11.有关区域内各国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资源缺乏 B.热带草原面积广大

C.乳畜业发达 D.大量出口热带经济作物

【解析】图中甲为埃及,乙为伊拉克,都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两国都属于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图示区域为西亚和北非,以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少,气候干燥,沙漠面积广,水资源缺乏,但石油资源丰富;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有绿洲的地方,畜牧业发达,有许多著名的特色畜牧产品。而乳畜业主要影响因素为市场,如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附近,西欧等地,这些地方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且人口多,市场广。

【答案】10.D 11.A

图5是根据正午旗杆影子长度的变化所绘制的简图,据图完成12~13小题。

12.若图示为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影长,则三地

A.均位于南温带 B.纬度值①>②>③

C.一年中有太阳直射 D.在冬至日影子最长


13.若图示为赣州二分二至日正午所测量到的影长,则

A.①图示为春分日的影长 B.中考期间的影长与②图示最为接近

C.③图示为二至日的影长 D.赣州一年中有两次影长如①②图所示

【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上物体正午的影子为零(为一点),该日图中三地的杆影均朝北,可见应在北回归线以北的位置。物体离直射点越近,影子越短,可判断三地纬度①>③>②,冬至日三地离直射点最远,影子最长。如为赣州市二分二至日所测的影长,则①为冬至,②为夏至,③为春分或秋分,可见中考期间日影最接近②,一年影长有两次的是③。

【答案】12.D 13.B

赣州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2013年江西赣州中考地理真题附答案开展了一次家乡地理考察,并绘制了等高线地形图(图6)。据图完成14~15小题。

14.从他们绘制的地形图中可以看出

A.地势大致西高东低

B.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C.甲、乙两村均位于盆地

D.悬崖顶部海拔300多米

15.考察小组选择了①②③④四个观测点,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A.在①处看到了成片的脐橙园 B.站在②处看到了甲、乙两村

C.在③处看到悬崖和北流的河水 D.到④处考察了河流上游的植被

【解析】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势的变化,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方向,二是等高线数值的变化,根据图中指向标和数值递减方向可知,该地大致北高南低。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悬崖顶部海拔在350米-400米之间。第15题B选项考查了通视问题,正确回答此问题,要通过作出等高线地形剖面图来判断,即分别画出②至甲、乙两村的地形剖面图,看是否存在视线上的障碍。第15题A选项应改成“在①处可能看到了成片的脐橙园”更合理。

【答案】14.D 15.C

二、综合题(共3小题,每空0.5分,共15分)

16.(7分)台湾是我国东南海上明珠,居民大多是从福建南部和广东移民的后裔,与祖国大陆联系密切。请结合材料和图7,完成下列问题。

(1)台湾省西南面隔②与 省相望,地处 火山地震带上,在夏季易受 (气象灾害)的袭击。

(2)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属于台湾省,位于图中 处。(填序号)

(3)图中ABC三条山脉均为 走向,其中 山位于阶梯分界线上。

(4)图中阴影部分为原中央苏区范围,包括赣南、闽西和 北,是 人的主要聚居地。凭借区内红色资源优势,赣州正着力打造 “ ” 旅游品牌。

(5)原中央苏区位置优势明显,从赣州出发沿 铁路向南可到达 工业基地。

(6)图中所示河流是我国 最长的河流,其支流东江发源于安远的 ,在该河西侧的经济特区是 。

【解析】略

【答案】(1)福建 环太平洋 台风 (2)① (3)东北-西南 A(或:雪峰) (4)粤 客家 红色故都 (5)京九 珠江三角洲 (6)汛期 三百山 珠海

17.(5分)2013年3月22日-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进行了国事访问(图8为此次出访路线),据图文完成有关问题。

2013年江西赣州中考地理真题附答案

(1)习主席所到的①国首都位于 洲,四地日出时间有差异主要是因 位置不同。A 运河位于大洲分界线上。

(2)②国以 气候为主,④国位于 盆地,两国中的 (国名)因 更高故太阳辐射更强。

(3)③国______ ___(矿产)产量居世界前列,该国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图中扼守两国海上往来的交通咽喉B是 海峡。出访期间该国的昼长逐渐

【解析】略

【答案】(1)欧 经度 苏伊士 (2)热带草原 刚果 坦桑尼亚 地势(海拔) (3)黄金(金刚石、钻石) 马六甲 缩短(减少、短、少)


18.(3分)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图9),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省区为 ,大部分位于 区(季风或非季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自东向西逐渐

(2)我国湿润区大多位于 (地理界线)以南,图中A处为湿润区,其原因是

【解析】略

【答案】(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非季风 减少 (2)秦岭-淮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1月0℃等温线)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冷湿)

分享到